《克己复礼》教案

时间:2024-09-25 12:46:33 林惜 教案 我要投稿

《克己复礼》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克己复礼》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己复礼》教案(通用10篇)

  《克己复礼》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明确各章基本观点。

  2、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3、背诵12.1、3.1、16.2、13.3章。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2、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3、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

  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

  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解读各章内容(字、词、句)并加以评析。

  (一)重点字词句:

  ①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

  ②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③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

  ④君君:动词,行君道,按君主的守则去做。臣臣:按臣子的守则去做。

  父父:按父亲的守则去做。子子:按子女的.守则去做。

  ⑤诸:之乎,兼词,代词+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⑥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

  ⑦是以为孝:介宾倒装(以是为孝)

  (二)克己复礼的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有关恢复周礼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章: 克己

  3.14、7.5章: 崇古

  3.1、6.25、12.11章: 秩序

  16.2章: 道

  13.3章: 正名

  1.2、2.8章: 孝梯

  17.21章: 报恩

  17.11、3.3章: 仁

  三、探究:

  1、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2、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克己复礼》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背诵重点章节(12.1,3.1,16.2,13.3)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以及谓语前置的作用,了解孔子仁礼的阐述。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孔子的问答,理解“礼”与“仁”的关系,思考“礼”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孔子的传说:

  (1)龙生虎养鹰打扇

  (2)“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

  2.前面我们学过了他的为政篇,下面我们集体朗读要背诵的5章:

  3.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他的说礼篇。 齐读.

  二.翻译1-5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谓语前置的特点和作用。

  1.朗读1-5章。

  2.一个学生朗读翻译,其他同学看原文。

  3.两个同学说明重点词语(实词、虚词),另外同学补充。

  克:克制 复:回归 一日:一旦,表示假设,有一天

  归:赞许 由:依靠 非礼:不符合礼

  事:做,从事 监:通“鉴”,借鉴 郁郁:文彩丰富的样子

  文:完美 谓:评论

  4.掌握三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2)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

  (3)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吾衰甚矣也 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谓语前置,用来强调前置的谓语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反映出孔子对周礼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也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

  三.理解文章内容:

  1.解题: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请问同学们:什么是礼?礼物?礼貌?

  我们来看看课文的注解,这样来解释礼的。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这让大家很纳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子贡的家里去哭吧。

  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哀。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丝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党姐妹这类人去世时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偯,就是那种音调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

  这就是礼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礼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我们以后慢慢来认识。孔子推崇周礼,所以孔子最为崇拜的一个人就是周公。

  2.这个观点孔子在第一章就开篇提出,请找出能反映这个观点的两句话:

  (1)克己复礼是为仁 (背诵)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背诵)

  教师归纳:

  这一章孔子论述了“仁”和“礼”的关系:

  克己复礼就是“仁”的内涵,“礼”是“仁”的目标和外现。要义是“克己复礼”。

  3.那么,孔子要回归的是什么礼呢?那里看出来?

  推崇周礼

  “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晚年的孔子,很寂寞很惆怅,你听他感叹:“唉,我老得不行喽!我很久没有再梦到周公了。”年轻时,孔子就立志学习周公,对于周公的丰功伟绩,对于周公推行的礼乐制度,常常是心向往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年老的孔子看着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看到世上的人心一天天地变坏,与他自己的理想越陷越来越远了,就这样感叹了。

  教师归纳:

  钱穆 先生:“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

  4.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那么春秋末期的礼乐崩坏有哪些例子?

  (1)、(大夫)八佾舞于庭 (背诵)

  (2)、觚不觚

  大夫搞起了天子的排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谁,就是我们前一课中说的季氏将伐颛臾的季氏,是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他的势力很大,几乎垄断了鲁国的政权。他家里的庭院里有六十八个美女在跳舞。当时规定周天子可以享受八佾的待遇,一佾就相当于一个队列八个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个人。诸侯王可以享受六佾,四十八个人的规模给他跳舞。诸侯底下的卿大夫,可以享受四佾的规模。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给他跳舞待遇,现在却超越了等级搞起了天子的排场,严重地违反了等级,孔子听说后就非常愤怒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忍受呢。后代也有学者认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季氏这种事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我们回想一下上课中的《季氏将伐颛臾》,看来季氏连征伐这样的事都已经做出了,这个天下真的已经是无道了。再看这段论语的下面的注释中写道了,季氏的家臣阳虎操纵鲁国的政权。看来社会各阶层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课本第7页论语6.25)酒杯啊,酒杯,这还是酒杯吗?君啊君,还是君吗?臣啊臣还是像个臣的样子吗?

  四.小结: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是为仁”的主张,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认为周礼最传统的礼乐思想。

  对当前礼乐崩坏的现状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和不满。

  第二教时

  一.复习提问:

  1.昨天我们学习了《论语》选修的第二专题:克己复礼。集体朗读第1-5章

  2.提问:

  (1)孔子在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克己复礼为仁 (背诵)

  (2)孔子要恢复的是什么礼? 周礼

  (3)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要恢复周礼的?请具体说明。

  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下提出的,具体例子:(季氏)八佾舞于庭;觚不觚。

  二.翻译6-10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现实中提出了要恢复周礼的主张,那么周礼到底有哪些内涵?请看后面6-10章。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六章。

  翻译这一章。

  (1)一个同学指出这章的重点词语并解释。

  有道:政治清明 自……出:由……发出命令 希:通“稀”,少

  盖:大概 陪臣:重臣,隔了一层的臣子 执国命:掌握国家的命运

  庶人:老百姓 不议:不非议朝政(指政治清明了)

  (2)朗读这一章。孔子认为礼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天下有道。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我们回想一下上课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征伐这样的事已经从大夫出了,看来这个天下已经是无道了。再看这段论语的下面的注释中写到了,季氏的家臣阳虎操纵鲁国的政权。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孔子出仕先做什么呢?

  2.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七章。

  翻译这一章。

  一个同学指出这章的重点词语并解释。

  奚:哪一个,什么。疑问代词 先:把……放在前面,先做。

  正名:纠正名分(与礼乐制度向违背的各种名分)

  奚其正:正名干什么?其,语气助词,表反问 阙如:空缺,保持沉默。

  中:适当 错:通“措”,放置 名(之):给名分

  无所苟:没有什么马虎。苟,马虎 而已:(才)罢了

  四个句子:

  (1)子将奚先:子将先奚,宾语前置。

  (2)有是哉,子之迂也:谓语前置,强调孔子迂腐之深。

  (3)奚其正:其正奚,宾语前置。其,语气助词,表反问

  (4)野哉,由也:谓语前置,强调子路粗野之深,表达了孔子对子路不认可正名强烈的不满和批评。

  朗读这一章。在这一章中孔子认为礼的含义是什么?

  正名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背诵)

  子路问 老师,如果 卫 君让你去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是正名。子路这个直性子立马蹦出一句话,说老师也太迂腐了,竟然去做正名这种事。看他老师也不客气地说,子由啊,你太鲁莽了,君子对于自己不懂得的东西最好保持沉默,你不懂怎么能乱说呢。这子路是孔子门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个比较粗鲁的人,听说子路刚来孔子这里的时候,头上插了两根公鸡的羽毛,身上佩着野猪的牙齿,一看就是个很野蛮的人。他为人豪爽,性子直,一听老师要去干正名这种事,觉得老师也太落伍了,都什么年代了呀,还正名。那孔子为什么要正名呢,他就是要规定各个等级他们可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让天下人都各守本分。君按君的标准去行事,臣按臣的标准行事,父亲按照父亲的标准来做,做子女按子女的标准来做事。用他的话来讲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来看课本第8页的论语12.11

  3.请一个同学朗读第八章。

  翻译这一章。 一个同学指出这章的重点词语并解释。

  君君:君有君道,第一个“君”,名词,君主;第二个“君”,动词,守君道,有君道(同下面的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信:诚然,这里表示假设 虽:即使 诸:“之乎”,它么

  朗读这一章。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应该怎么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要使天下秩序井然,各守其分,等级分明,首先要使人能做到“仁”。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前没有人把“仁”提高到一个哲学的范畴。他认为仁是礼的根据,也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4.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九章。

  翻译这一章。

  一个同学指出这章的重点词语并解释。

  孝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弟,同“悌”,敬爱兄长 犯上:冒犯长官

  鲜:少 务:致力,从事 本:根本 道:原则

  两个句子:

  (1)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情况。宾语前置

  (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大概是仁的根本。判断句,其……与,大概……吧,表揣测。

  朗读这一章。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应该怎么做? 孝弟

  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回答。颜渊问仁,孔子回答他: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这样就是仁了。但是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是人的一种自身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别人强迫你去做,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四句话。你看这样四句话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是否合适呢。我想这几句把人的创造性给压制住了,我们现在不是讲创新吗,如果完全遵照这里的规定去做,还会有创新精神吗?其实孔子要求人民这样做,是为了统治者更好地统治。

  这里讲的是仁,仁的基础是什么?根本是什么呢?孝悌。对父母孝,对兄长尊敬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了。

  有子就是有若,字子有,鲁国人,他比孔子小33岁,传说长得像孔子,孔子死后有若曾受到同学的推崇,孔子去世后,一些学生继承老师的遗志,也当起了老师,有若就是其中之中。可能这就是有若讲给他的弟子听的,所有在此尊称他为“有子”。

  有一天子夏也来问孝: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比较热衷做具体的工作,有什么体力活他会一卷袖子说:我年轻我来。有什么好吃的,他会说,你辈分高,您老先尝。可是孔子却这样回答他,请看课本的第9页的论语2.8

  5.请一个同学朗读第十章。 翻译这一章。

  一个同学指出这章的重点词语并解释。

  色:在侍奉父母时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 弟子:为人弟,为人子

  服其劳:尽力效劳。服,做,从事 先生:年长者 馔:吃喝

  曾:竟 以为:把……作为

  一个句子:

  曾是以为孝乎:曾以是为孝乎。宾语前置。

  朗读这一章。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的内涵是什么?

  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

  三.归纳

  这五章语录阐述了恢复周礼的内涵,主要有:天下要有道、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弟、要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

  第三教时

  一.复习提问:

  1.基础知识及知能演练联系答案

  2.朗读第六-九章。提问:

  (1)孔子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为什么?

  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周礼鉴于二代,郁郁而文,能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

  (2)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实际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3)请一个同学翻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考:宋代儒学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讲 君臣父子关系是确实强调了臣下和子女的义务,强调了臣下对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但是孔子同样也 强调了 君主、父母的义务:君要行君道,父要有父道。但是后世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片面 强调了 君权和父权,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极致。

  主要是宋代开始的。文后有一则“相关链接”,从妇女守节的一个角度进行了深刻探索。请看全文。

  二.翻译10-13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昨天我们说到了孔子主张周礼,从国家的大局看要做到:有道、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个人看要讲孝弟。那么怎样做才算“孝悌”?请看第10、11章。

  1.朗读第10、11章

  2.翻译第10章,解释重点词语、句子。

  色:侍奉父母时应该保持的敬爱和悦的神色 弟子:即子弟。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

  先生:年长者 馔:吃喝 曾:竟

  曾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曾以是为孝乎,竟把这也当作孝么?

  丧:丧期 已:太,表程度深 为礼、为乐:习礼奏乐

  坏:毁弃,破坏 崩:废弛 没、升:指谷物吃尽或谷物登场

  期:期年,周年 已:停止 衣:动词,穿

  女:汝,你 旨:美味的食物,名词 甘:动词,觉得甜蜜

  乐:音乐,名词、快乐,形容词 免:离开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状语后置,子生三年,然后于父母之怀免。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状语后置,予也于其父母有三年之爱乎

  3.这两则文字,孔子提出了为孝的两个主张:

  (1)色,有事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酒食时让父母吃食,这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

  (2)守丧三年。

  在父母生前要始终和颜悦色地对他们,那么在父母死后呢,还要为他们守丧三年。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对孔子说了,老师这三年不也太长了一点吗?一年不也够了吗?

  4.对于守丧三年,孔子和宰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结合这则文字,你认为宰我是怎样一个人?对于守丧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老师的看法:

  宰我:不注重表面形式;他敢于对师长提出自己的建议,思维活跃,好学深思,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人。

  守丧三年:不赞成。因为真正的怀念应该永载人的内心,有时候流于形式的东西常常表示人将要遗忘;再说尽孝道更应该在人活着的时候。

  赞成。父母抚养子女辛勤付出何止三年,从怀胎十月,到哺育周年,再到上学求知,父母的付出可谓多矣,我们守丧三年完全应该;虽然人死无魂,但是我们只求安心。

  5.好。再看孔子对礼乐的总结。

  齐读最后两章。

  翻译……

  这里的云:助词,表强调;说 而:如果,表假设

  如……何:固定句式,对……怎么样,怎样对……

  三.归纳:

  这个专题中孔子的语录重点阐述了“礼”,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从国家大局看,要有道、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个人来看要孝悌,色,守丧三年。

  课文只是节选,我们对孔子的“礼治”思想也只是海的点滴,对孔子的许多评点也都是就事论事和管中窥豹。总之,孔子的礼治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穷一辈子的时间去理解和探索。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

  《克己复礼》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如“克己”、“复礼”、“仁”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中“克己复礼”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理解并践行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难点:把握“礼”与“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克己复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孔子及其思想简介,引出“克己复礼”的主题。

  2. 诵读课文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教师带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 讲解课文

  解释“克己复礼”的含义: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标准。

  分析“礼”与“仁”的关系:礼是外在的'规范,仁是内在的品质,二者相辅相成。

  讲解重点词句,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讨论与拓展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克己复礼”?

  分享相关历史故事或现代案例,加深学生对“克己复礼”的理解。

  5. 总结与作业

  总结本课重点,强调“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重点段落,撰写一篇关于“克己复礼”的小论文或心得体会。

  《克己复礼》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克己复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献研读、小组讨论、学术报告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克己复礼”在儒家思想中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克己复礼”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2. 文献研读

  分发相关文献资料,如《论语》相关章节、历代儒家学者的注释和评论等。

  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克己复礼”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形式。

  3. 小组讨论

  各组就研读结果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跨组交流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融合。

  4. 学术报告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学术报告,介绍“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学生认真聆听报告,记录关键信息和观点。

  5. 案例分析

  选取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课学习成果,强调“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克己复礼》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背诵重点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理解并践行“克己复礼”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礼”与“仁”的关系,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难点:深入探讨“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引入《克己复礼》的教学主题。

  2. 诵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领读,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3. 字词讲解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如“克己复礼”、“非礼勿视”等。

  4. 文意理解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和译文,理解各章的基本观点。

  分组讨论“礼”与“仁”的关系,以及“克己复礼”的内涵。

  5. 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如个人修养、社会和谐等方面。

  讨论宋儒对“君君、臣臣”的理解与孔子原意的异同。

  6. 背诵与总结

  要求学生背诵重点章句,如“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克己复礼”的精神内涵。

  四、作业布置

  撰写一篇短文,探讨“克己复礼”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及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意义。

  《克己复礼》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理解“克己复礼”的基本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讲解,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初步树立“克己复礼”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理解“克己复礼”的基本含义。

  难点: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并践行“克己复礼”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或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带读,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 字词讲解

  讲解课文中的'简单字词,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4. 文意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和译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方面的作用。

  5. 诵读与表演

  学生分组进行诵读表演,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诵读能力。

  6.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克己复礼”的精神。

  四、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编写一段关于“克己复礼”的小故事或寓言。

  《克己复礼》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的语感与韵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理解并践行“克己复礼”的道德准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礼”与“仁”的关系,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难点:体会文言文的语感与韵味,理解“克己复礼”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简述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体系,引出“仁”与“礼”的核心概念。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教师带读,纠正发音,强调停顿与节奏。

  3. 讲解课文

  字词讲解:解释重点字词如“克己”、“复礼”、“非礼勿视”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古今异义。

  句式分析:分析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明确其表达作用。

  文意理解:结合注释和译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及其与“仁”的关系。

  4. 讨论与归纳

  组织学生讨论“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归纳课文中的核心观点和文言特点,加深理解。

  5. 背诵与巩固

  指导学生背诵重点章句,如“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通过练习和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字词解释、句式分析和文意理解等。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影响。

  《克己复礼》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理解“克己复礼”的基本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和故事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自律、守礼的良好品德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

  难点:将“克己复礼”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孔子的小故事或成语典故,引出“克己复礼”的主题。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

  教师带读,强调停顿和语气变化。

  3. 讲解课文

  字词讲解: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

  故事引导:通过讲述与“克己复礼”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互动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4.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克己复礼”,如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等。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行为准则或“小目标”,以“克己复礼”为指导原则。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布置课外作业,如阅读相关故事书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

  《克己复礼》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明确各章基本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归纳等方法,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我约束、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品质,理解并践行孔子的“仁”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及“礼”与“仁”的关系。

  难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孔子的'生平及“克己复礼”的背景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教师带读,纠正发音,强调韵律美。

  3. 精读解析

  解释重点字词:如“克己”、“复礼”、“非礼”等,明确其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分析句子结构:如“克己复礼为仁”,引导学生理解其句式特点(判断句)及深层含义。

  探讨“礼”与“仁”的关系:通过讨论孔子的相关言论,理解“礼”作为外在规范与“仁”作为内在修养的相互关系。

  4.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一思想?

  分享历史故事或现代案例,加深学生对“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

  5. 总结归纳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克己复礼”的重要性及其与“仁”的紧密联系。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中的重点章节,撰写一篇关于“克己复礼”的小论文或心得体会。

  四、板书设计

  `

  克己复礼

  一、导入:孔子生平及背景

  二、初读:字音、停顿、节奏

  三、精读:

  1. 重点字词解释

  2. 句子结构分析

  3. “礼”与“仁”的关系探讨

  四、拓展:现代意义与践行方法

  五、总结:重要性及作业布置

  《克己复礼》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理解“克己复礼”的基本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简单讲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孔子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理解“克己复礼”的基本含义。

  难点: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并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简短的孔子介绍或相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发音。

  分组朗读,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3. 讲解重点

  解释“克己复礼”的含义: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标准。

  引导学生理解“礼”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4. 诵读练习

  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诵读,尝试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5. 总结归纳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克己复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继续诵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克己复礼”的含义。

  四、板书设计

  克己复礼

  一、导入:孔子与“克己复礼”

  二、初读:自由试读、分组朗读

  三、讲解:

  1. “克己复礼”的含义

  2. “礼”的重要性

  四、诵读:带读、跟读、自由诵读

  五、总结:重要性及作业布置

【《克己复礼》教案】相关文章:

《克己复礼》教案04-02

不能以误读纠正百年误读--与《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的作者商榷04-29

‘教案’教案04-28

《我为你教案》教案04-25

‘教案’远方教案04-28

‘教案’狼(教案)04-28

‘教案’白鹅教案04-28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04-28

高中教案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