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比较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椅子和花片 学习方式: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流空间 情 境 创 设 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5把椅子) 6个小朋友玩做椅子游戏,其他同学观察结果。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探 究 与 体 验 (一)认识多少 1、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2、提问:椅子为什么不够啦?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图,提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二)认识同样多 1、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真棒!现在老师又拿来一把椅子,我们再来做一次游戏,怎么样? 2、这一次的结果怎么样?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图,提问:小朋友和椅子怎么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知道有6个小朋友,5把椅子,小朋友多,椅子少。 学生全班交流,说出小朋友比椅子多,椅子比小朋友少。 6个小朋友接着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得出这回都有座位了。 全班交流,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 两次游戏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 践 与 应 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提出要求:摆黄色的花片要与红色的花片同样多。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水果图,提问: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动手摆,动口说。 学生观察水果图,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动口说,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比较多少,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流空间 情 境 创 设 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探 究 与 体 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实 践 与 应 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 (1)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几名学生到前面进行排队活动,然后大家一起来交流和讨论排队的情况。 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自由回答。 持怀疑态度的学生可亲自验证。 学生直接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排队的实践活动,即能帮助学生体会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一练中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实际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第三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学习方式:观察讨论、亲自体验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流空间 情 境 创 设 出示两幅情景图,提问;谁大?谁小?谁轻、谁重? 观察画面,全班交流。 通过观察情景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小轻重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探 究 与 体 验 1、 教师拿出1个苹果和1个羽毛球,提问:谁轻?谁重?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轻和重的感觉。 3、教师拿出一听较小的饮料和一个较大的面包。 (1)猜一猜,谁轻?谁重? (2)把饮料和面包放在天平上。 (3)让学生用手掂一掂。 4、出示两幅天平图。 提问: (1)你发现了什么?天平两端一样高,说明了什么? (2)一个菠萝和一个梨,哪个轻?哪个重? (3)把一个菠萝和一个梨放在天平上进行验证。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轮流用手掂苹果和羽毛球。 学生猜测。 学生仔细观察,知道饮料重面包轻。 学生轮流掂饮料和面包的轻重。 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尝试推理,各抒已见。 学生仔细观察天平两端,怎么样 ?讨论:说明什么?尝试简单推理验证。 关于轻重的内容,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相对少一些,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掂一掂 ,然后在天平上看一看这一过程,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亲自体验,为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创造了有利的空间。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 实 践 与 应 用 完成“练一练”的内容 第1题:出示水果图,提问:西瓜、菠萝和桔子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第2题:出示天平图:提问:一双鞋和两个本哪个重?一只鞋和一个本哪个重?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重的做记号。 第3题:出示两幅天平图,提问:肥皂、牙膏和香波谁最重?谁最轻? 请你给最重的涂红色,最轻的涂黄色。 第4题:出示两幅图,提问:图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样比较?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全班交流 学生在书上做记号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在书上涂色。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记号,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本题的两幅图反映的是同一件事,教师在指导学生看懂题目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10-10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25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1-10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1-27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05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2-14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27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25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1-21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