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存的老教案:陈奂生上城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陈奂生上城》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陈奂生上城》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奂生上城》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巧的情节设计。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是农民的后代,对农民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我们的农民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这是一个质朴可爱的群体。但是,他们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富裕起来。那么,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初步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陈奂生,认识一下这个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
陈奂生原来被称为“漏斗户主”,我们先来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下发《漏斗户主》片断资料)。“漏斗户主”陈奂生连填饱自己及家人肚子的最起码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那么,上城篇中的陈奂生生活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同学回答:课文第一部分第6节)上城干什么?(板书:上城做买卖、买帽子)
二、研读课文
1、把握故事情节
陈奂生喜气洋洋上城来,本来计划得好好的,但因为住招待所多花了五块钱,结果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他担心向老婆交不了帐。但另一方面,他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请大家设想一下:陈奂生回家后怎么向老婆解释(用第一人称)
提问:陈奂生这次上城经历了哪些事?同学回答。(板书:卖油绳、偶遇感冒、巧遇吴书记、住招待所)
2、人物形象及心理描写
作者将陈奂生置身于巧妙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及动作描写将陈奂生的性格逐步展现出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所描写的陈奂生的心态。
(同学讨论,教师总结)
在文章的开头、中间(住招待所、付钱前后)、结尾都有精彩的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描写)
3、问题:同学们,陈奂生心疼不已地离城回家,在路上左思右想,终于认为这次上城值透了,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了。你们怎么看待他的这种精神满足呢?
(学生讨论,明确:这是一种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了他的卑微心理。(板书:卑微)这种封建等级观念在其他人身上存在吗?大家找一下(明确:第三部分第34节),这说明农民身上有好的一面,也有愚昧、落后的一面。
这就是陈奂生,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一个可亲又可笑的人物。所以,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心情也是复杂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练习一“有关资料”。
三、全文总结:
1、现在,我们不仅走近了陈奂生,也熟悉了陈奂生。《陈奂生上城》可以说是一部喜剧。我们跟随陈奂生上城,载回一路笑料,也载来一段沉重,啼笑皆非,耐人寻味。也让我们领略了一番无巧不成书的奥妙。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喜剧不只是笑笑,笑过之后是思考。相信同学们学过这篇小说后会有深沉的思考。
2、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对文中的心理描写感受很深,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文心理描写的特点:
(1)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天气、景物的描写来展开。
(2)直接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写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当自行车被偷时》
《陈奂生上城》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品读一二节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高晓声(1928~),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字词识记:
1、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麦垅(long)嘣脆(peng)簇新(zu)喷嚏(fenti)
B囤里(tun)莳秧(shi)尴尬(jianjia)三爿店(ban)
C打烊(yang)瘪包(bie)惬意(qie)懊恼(ao)
D服帖(tie)肩胛(xia)忐忑(tante)砧板(zhan)
2、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
①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满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投机倒把”轻点过去的政策死,日子艰难;“冠冕堂皇”强调现今的政策灵活开放,日子轻快。对比突出了农民心里的欢欣之情。)
③这个吴书记真是个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这些来自于农民嘴里的“肝胆相照”的词语,正可以突出农民的朴实,知恩感恩。)
④真是阴差阳错,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映照出像陈
奂生这样的农民,实际没有真正寻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却是那样的贫乏。)
四、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给三部分命小标题。
(一)、昔日漏斗户,今日娇娇人;
(二)、有心卖货生灵光,无钱买帽出错招;
(三)、病遇吴县长,头回享“清福”
五、赏读第一部分:(讨论问题)
①课文开头两句有何妙处?读这句话当持怎样的语调?
提示: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从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
教师可以范读这两句话(配唢呐曲子,模拟“陈奂生”走路的姿态)。
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③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样?
提示:根据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变化;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④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你怎样看?
提示:认识到两点,一是农民的老实憨厚,一是农民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
六、赏读第二部分:
①这一节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处?
(学生回答,说出一二处即可)
②卖帽不成这件事的背后有何意图?
提示:暗中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买卖的计划,从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③作者安排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
④陈奂生生病这一情节,实际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今年好象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赏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一、处理课后练习三。(略,见教师用书)
二、赏析第三部分。
①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陈奂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提示:揭露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门等现象的`普遍性。
②写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感激,作者是怎样写的?其用意又如何?
提示:有两处。“陈奂生想到这里……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想罢……却又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又与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
③陈奂生结帐前后,女服务员的态度有何变化?
④自读小练习:读“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买,不买还要倒霉的!”一节完成后面的问题。
(1、这一节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是:(本质是善良的,但受伤之后又把他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践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2、“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陈奂生也沿用了这种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3、作者写陈奂生经不起吴书记这样高级的关心的目的何在?
提示:一方面说明陈奂生有着封建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也表明党内的一些官员并不体察民情,对老百姓不是实质上关心,平时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这反而给农民带来伤害。
⑤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结尾有何深意?
提示: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做课后练习一、概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陈奂生的艺术形象。
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练习理解见教师用书)
四、做课后练习二,讨论本文的主题。
(学生可以各执己见,教师不必给出权威的诠释。理解参考教师用书)
五、讨论:联系我们现实的生活,说说事过二十年,陈奂生的精神生活现在又怎样呢。(学生简单写下发言稿,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时间不够则做课后练笔)
六、布置课外作业:印发资料
七、教学后记:
陈奂生
叫算帐
说明房间
现出本象
交钱
回到房间忿忿不平
服务员
并未看他
甜甜地笑;轻款款地寻话说;笑得甜极了;真是绝色
不笑了,话有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
看报;皱眉头
没有跟来
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之风盛行
《陈奂生上城》教案 3
【教学目的】:
理解小说情节,品味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及“陈奂生系列”
(高晓声(1928—1999)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先后发表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提问:据此你们能提炼出陈奂生系列的写作背景吗?
(这个系列中的陈奂生形象深刻地概括出新中国三十年农民的命运,展现了新时代农村改革进程中农民艰难前进的身影及其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2、热身问题:
⑴一个农民上城做什么?
(上城卖油绳、买帽子)
⑵这次上城同平时有何不同之处?
(生病住进高级房)
3、品味情节:
⑴买油绳:怎样理解陈奂生上城做生意?
【粮食有余,初步解决温饱(喜悦);连本带利8元钱,生活水平较低(心疼);暗示时代背景。】
a、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二是,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⑵买帽子: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生风”联系起来了,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五段“今年好像变娇气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中的“娇气”一词的品味。
⑶住进高级房:比较交钱前后陈奂生的“表演”;为什么要把他安排进高级房间?作者在思考什么?
【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阅读P26“陈奂生想罢”——“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节俭的本质。)
c、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阅读“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忍痛放弃算了。”
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这部分的心理描写,有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有哪样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讨论)
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城的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关照陈奂生。陈奂生的“表演”反映农民生活水平仍较低的,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的解剖出来:农民有质朴的一面,也有卑微的一面。】
【农民精神要求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
作业设计:
品味招待所里服务员的表演或想象陈奂生和妻子的对话。
板书设计
常态:
卖油绳
粮食有余,初步解决温饱
(不变)
变
买帽子
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
奇遇
住高级房间
农民有质朴的一面,也有卑微的一面
《陈奂生上城》教案 4
教学目的:
1、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2.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中国农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现状,引起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关心农民生活和农村未来的发展。
3.领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教学重点:陈奂生身上的优缺点,全面辨证的认识陈奂生这一农民形象。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展示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自读,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人物。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1、背景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儿女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哦,香雪》、《桃花沟的娘儿们》、《流泪的红蜡烛》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了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了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的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分作品并加以比较和分析。
2、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3、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了,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的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
2、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3、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上城途中之所想:打算:卖油绳,买帽子
心情:叹过去,乐现在—————满足有米有衣的生活
遗憾:口舌笨,人前卑—————渴望人前神气的生活
(二)上城以后的经历:卖油绳大意少三角;
买帽子失策店关门;
受风寒病卧候车室;
困苦时幸遇吴书记;
如剜肉住进“高级房”;
(三)上城之后的变化:身份显著提高:干部对他友好
别人羡慕不已
从此一直神气,做事较前有劲。
四、讨论,明确: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
3、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梦圆招待所
5、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五、归纳总结: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
高晓声其他“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等。
2、完成“优化训练”上的基础部分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研讨课文内容、心理描写,归纳文章的主题。深刻地认识陈奂生,并由此了解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深入领会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整体感知全文、讨论问题,进一步加深理解。
1、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情节特点可用“一奇五巧”来概括。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而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入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2、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分析归纳: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因何今日却“悠悠”地上城来呢?
〔2〕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暖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归纳: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不断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微风轻轻吹,太阳暖暖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出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分析归纳:“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风了“联系起来,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了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分析归纳: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给为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房间。这真是咄咄怪事。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二、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其人物形象。
要点: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研讨以下的问题:
〔1〕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要点: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饿地位。这显然带着浓厚的小农色彩。
〔2〕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说明农民勤俭的本质,又说明他们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要点:花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要点: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也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讨论理解小说的主题
归纳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三、研究小说的心理描写
1、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2、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第三、四段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心理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分析比较:《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四、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作者不仅塑造了一个陈奂生,也表现了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行为产生的土壤。可以说,在本文中,作者把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头脑简单、淳朴勤俭的农民,投进千变万化、万花筒般的纷扰世界,表演出一幕幕悲喜交织、正邪交赋的活剧来,从而把一个新旧交错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农村生活面貌、农民的精神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
作者从不避讳长期个体经济地位和封建残余思想给农民带来的历史局限。他笔下的人物,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实际与狭隘自私等,常常是揉合在一起的,即使在物质生活获得满足,新生活开始的时候,他们也仍然不能完全突破历史的制约,换言之,在应该做主人的时代,却还不是做主人的料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优化训练”上的延伸阅读练习题
2、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谈“精神贫血”――《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陈奂生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
考虑: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态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了,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三.精读课文
1.在上城篇中的陈奂生又怎样呢?我们看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作者怎样表现的?
明确:心情是愉快轻松的
作者通过环境、神态、动作来烘托
2.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在生活中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他总是希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过大家就好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3.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4.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64陈奂生想到这里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对这部分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对书记的感激也许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可爱的农民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可见农民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关爱,多么需要党的关心,对党是多么的信任,这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善良、质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本质。
5.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
其中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
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作为农民的勤俭、质朴。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6.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又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7.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8.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9.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动作、神态、环境烘托还有直接的心理分析
10.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以及《红楼梦》中刘姥姥酔卧怡红院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四.课后练习与思考
1.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怎样看?
2.拓展阅读:阅读读本《乡场上》看一下冯么爸的精神世界
《陈奂生上城》教案 6
目的:把握人物形象,《陈奂生上城》..。
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方法:自读、分析、鉴赏
过程:
一、文章导读
作者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收田财》。此后,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剧本等。1957年,被划成“右派”,遂回家乡武进农村。经过二十多年之后,1979年,他又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次年出版子《1979年小说集》。其中《李顺大造屋》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1980年,又写出了《陈奂生上城》、《鱼钩》等十多个短篇小说,其中《陈奂生上城》再次获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陈奂生上城》..》。
二、情节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情节设计精巧,耐人寻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这两个因素使“奇遇”成了自然。
卖油绳的设计。能做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便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钱,五元钱的房租能付,但却心痛不已。
买帽子。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预示“今夜”要得感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车站的地点,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的设计尤为妙巧。高烧时神志不清,锤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三、测试
下面几句的话的语序已经打乱,请排列
①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
②他去卖什么?卖油绳。
③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④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
⑤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
⑥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
对下面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陈奂生想到这里,听见自己的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合上的眼皮,流出晶莹的.泪珠,在眼角膛里停留片刻,便一条线挂下来了。这个吴书记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见他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
A.陈奂生因吴书记送他去招待所这件事非常感动,他的眼泪表示了他对党的关怀的感激。
B.陈奂生认为吴书记是自己的朋友;吴书记救了他的命是友谊的体现。
C.陈奂生认为吴书记是大好人,大好人就是救人于危难之中。
D.陈奂生身上存有封建的小农意识,他认为吴书记救他是一种“拔刀相助”的讲义气行为,而不理解这是党的干部对人民的关心与爱护。
《陈奂生上城》教案 7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中国农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现状,引起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关心农民生活和农村未来的发展。
2.领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在陈奂生身上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全面辨证的认识陈奂生这一农民形象?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理清课文内容和脉络,整体把握课文要点
教学重点:
本文如何以“陈奂生上城”事件为线索来表现他的生活和灵魂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先做一道数学题:
(农民人口(亿))(全国总人口(亿))(所占比例)
大于四分三
2.提问:上起祖父母外祖父母下算堂亲表亲,跟农民没有任何关系的同学请举手。
生活于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和社会,又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当关心农民。关心农民,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就是关心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下面就让我们从关心一位进城的农民的生活经历开始吧/(板书课题)
3.有人看过本文后认为这篇小说是以“陈奂生上城”为线索的,依次写了他“上城途中之所想”“上城以后的经历”“上城之后的变化”。请按照这样的提示阅读课文,弄清他一路想些什么?进城后经历了什么?(到何地?做何事?遇何人?结果如何?)上城之后有什么变化?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上城途中之所想:打算:卖油绳,买帽子
心情:叹过去,乐现在-----满足有米有衣的生活
遗憾:口舌笨,人前卑-----渴望人前神气的生活
(二、三)上城以后的经历:卖油绳大意少三角;
买帽子失策店关门;
受风寒病卧候车室;
困苦时幸遇吴书记;
如剜肉住进“高级房”;
(三)上城之后的变化:身份显著提高:干部对他友好,别人羡慕不已,从此一直神气,做事较前有劲。
三:深入研讨:
1.从他上城的经历看出他在现实社会中的物质生活怎样?
行:上城三十里:来回一路步行
食:从早到晚的晚餐:一分钱的茶、几块随身带着的僵饼
(第二天早餐):一杯开水和着饼吃
病:(患病高烧时)耐性受痛
住:花五元钱就肉痛
2.从此可看出什么?-----他的生活简朴,花钱节俭。
3.生活节俭缘于什么?
收入太低:“一个农业社员,一天工分单价七角”
辛苦的种、收、碾、做的六斤油绳步行三十里买只赚得三元钱
4.收入太低又缘于什么?是他无能还是他不勤劳,不能干?
(吴书记心中)他“老实肯干”-------是个极能吃苦又十分耐劳的人。
客观上:过去党的农村政策失当。人民公社,集体从事农业生产,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5.但他对现在这样的生活“满意透了”,说明了什么?
拨乱反正后,对农业的政策对头,对农民的政策得人心,让农民满意。
也说明中国农民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6.除了节俭外,联系现实中的农民工想想,像他这样的农民身上还有哪些好的品质?
淳朴,善良,能吃苦。“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喜欢他们也离不了他们的原因,也是他们易受一些缺德的建筑承包商欺骗的原因。
三.布置作业:深入研读这篇小说,看人物身上还有哪些不良的表现,想想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全面深刻地认识陈奂生这一人物,并由此了解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深入领会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步骤:
一:深入研讨:
1.缴五元的房费前和后,陈奂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前:“生怕弄脏了被子”
“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
“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却不敢坐,怕坐瘪了弹不饱”
--------小心爱惜
后:“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任意糟践。
2.这些表现又揭示了什么?
----他的狭隘、自私。
3.更可笑的是什么?
住一夜掏了五元钱:“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
“虽然还剩得有二三个钟头,又带不走,忍痛放弃算了。”
“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
“仅仅花了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
------------自欺。
如何认识陈奂生的精神满足?
---他的精神满足,并不是出于建立在自己人生价值意义的实现,而是一种“阿Q”式的虚幻的精神满足。从他在招待所的懊恼心态和报复性行为中可以看出:他确实能感知的自我欲求还是钱,他最关注的也还是单纯的生存环境;县委书记的汽车和高级房间的一夜享受,不但对他的命运不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也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生命愉悦;他的自豪不过是因为事情的结果已经无法挽回之后的自我抚慰,是把客观上的受挫幻化为主观的满足罢了。同时,他由此获得的自尊也是虚妄的,因为他的自尊不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人钦羡的目光中。
从他身上可以看出谁的影子?
鲁迅笔下《阿Q正传》中阿Q的影子。------精神胜利法。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阶级地位不同,两种精神胜利法有本质上的差别,但不可否认,陈奂生与阿Q的心理有某些相通之处,它们都来源于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其实这种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岂止陈奂生有?机关门诊室的那位医生、招待所的那个大姑娘、大队干部、村上的人、农机厂的采购员等人都有。如果不是吴书记送来的,那位医生和招待所的那个大姑娘能对一个农民这样热情吗?不是因为他坐过吴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高级房,大队干部、村上的人能对他改变态度甚至羡慕不已吗?
作者不仅塑造了一个陈奂生,也表现了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行为产生的'土壤。可以说,在本文中,作者把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头脑简单、淳朴勤俭的农民,投进千变万化、万花筒般的纷扰世界,表演出一幕幕悲喜交织、正邪脚交赋的活剧来,从而把一个新旧交错、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农村生活面貌、农民的精神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
作者从不避讳长期个体经济地位和封建残余思想给农民带来的历史局限。他笔下的人物,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实际与狭隘自私等,常常是揉合在一起的,即使在物质生活获得满足,新生活开始的时候,他们也仍然不能完全突破历史的制约,换言之,在应该做主人的时代,却还不是做主人的料子。
4.作者为何这样表现他?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面对着人的灵魂,面对着自己的灵魂。我认为我的工作,无论如何只能是人类灵魂的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的灵魂塑造得更美丽。当然,表现人的灵魂的美质,并不是脱离了实际去加以美化。人的灵魂扎根于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它受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制约,但又无时无刻不想突破这种制约前进。不反映出灵魂所受的制约,也就反映不出灵魂突破制约的意义;也就无从知道什么是真、善、美。-----《陈奂生上城》里的陈奂生,他的灵魂,就是受到制约和突破制约的,所以他只能是那个样子,惟其如此,才给人以亲近贴切之感。”
在此之前,作者还说“我还要进一步说,我对陈奂生们的感情,绝不是什么同情,而是一种敬仰,一种感激。这倒并非受过他们特殊的恩惠,也不是出于过分的钟情,而是我确确实实认识到,我能够正常地度过那么艰难困苦的二十多年岁月,主要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力量。正是他们在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积极性成了我的精神支柱。和他们长久在一起使我常常这样想:‘我有什么理由应该比他们生活得更好些呢?’是的,没有理由,没有任何理由。于是我就泰然了,觉得天老爷对我并无不公平,我也就没有什么可抱怨。于是我就和他们融合在一起,我就理解他们和我有一样丰富的精神,这精神支持了他们自己,支持了我,也支持了整个世界。”
五.比较学习
1.如果鲁迅在〈祝福〉中善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话,本文用的是什么方法?
主要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和行为动作的表现。(见课文)
2.叙述故事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祝〉:以“我“的所见所闻将人物的命运故事串联起来。
《陈》:作者以一个旁观者或一个心理解剖师的身份去揭示人物的性格与思想。
3.两文阅读后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陈》:含泪的笑,冷静的思
《祝》:深切同情,满腔愤慨
4.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主题不同:《祝》通过祥林嫂的不幸命运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激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恶以奋起反封建。
《陈》通过陈奂生上城的经历表现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引起社会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重视,有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
语言风格不同:《陈》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祝》运用反语,冷峻犀利,深沉深刻,耐人寻味。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
1、高晓声其他“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等。
2.《读者》2004年第六期上《一个农民工打工的遭遇》
《陈奂生上城》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板块,而教材中的选篇往往多以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作为样板。它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兴趣及提升鉴赏水平的最好借鉴。作为当代小说名篇《陈奂生上城》,情节安排巧妙、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深刻又富有多元性,虽在单元教学中作为自读篇目,但在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仍是非常好的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领会小说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辩证特色的主题,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3.教学重点
(1)体会情节安排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进入高二已半年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有一定的水平,但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问题:一辈子节衣缩食的乡下人陈奂生进城做点小买卖赚几个小钱,但误打误撞的“奢侈”光了,身无分文的回家,该如何向老婆大人交代呢?
设计意图:以算账的方式导入,一可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二可化繁为简,抽出本文的关键内容,使学生较快地从整体把握全文,三可自然地引出下文(后面内容网络上没有)
(我个人的做法是:过程的第一环节:算帐.(解决情节问题)第二环节:付了5元钱前后的表现分析.(解决人物个性问题)
(教学过程可以参考按下内容来具体设计)
师:今天我们学习《陈奂生上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4册第7课)。小说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他担心他老婆要跟他算帐。那么回到家,他肯定要交给老婆一本帐。这本帐他应该怎么交待呢?(学生饶有兴趣地翻看课文,组合零星的帐目数字,并加以计算)
生1:收入——卖油绳7.70元。支出——付房钱5.00元;买帽子2.50元。师:这一系列经济活动,分别是在什么活动场所发生的?
生2:火车站、招待所、百货公司。师:其中正常的买卖行为是在火车站和百货公司发生的。卖油绳、买帽子是陈奂生事先计划好的事情。可是现在情况有了大的变化,在招待所他多化了5元钱。在向老婆缴帐的时候,他会如何解释呢?(仅几分钟,学生的思维就很投入了)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模拟陈奂生的口吻,向他老婆进行解释。如果他老婆说“你疯了,竟然住进这么高级的招待所!”他会怎么说呢?(由于不是一般的说帐,还要加上扮演,教室里热闹起来)
生3:老婆,你听我说,不是我要住的,我不得已啊!(众笑)原先只想卖了油绳赚了钱再买帽子,没想到油绳未卖之前商店就打烊了。帽子没有及时买,光着头感冒了——最近老是伤风打喷嚏,后来模模糊糊地躺在火车站的椅子上睡着了,等我醒来一看,我住进了招待所。你问我为什么要住进招待所,那要问县里的吴书记哩——就是那个秋天在我们生产队蹲了两个月、在我们家吃过一顿饭的吴书记!是他用吉普车把我送进去的。吴书记要去省里开会,无意中认出了我,然后帮我看病,最后把我送进他们的招待所。师:刚才的发言太精彩了!你看书非常仔细,复述得很好,特别是抓住了“偶染感冒”、“巧遇书记”两个关键性的情节。本来卖油绳、买帽子,一卖一买,没有什么神奇的。但有了“偶染感冒”、“巧遇书记”两个重要的情节,陈奂生就被安排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招待所,其中“付房钱”的情节使小说更好看了。除了上面说的,本文构思的巧妙还体现在哪些情节上呢?
生4:火车站这个地点安排得真是巧妙,因为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使陈奂生巧遇吴书记变得合情合理。
生5:买帽子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可以折射出是生活的改善使他“今年好像变娇了”,寒流一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要买帽子,但油绳还没有卖出去,没钱,帽子买不成,所以才会“偶染感冒”。
生6:卖油绳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8块,这样付出5元钱的房钱就会心痛不已,从而引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扮演陈奂生,如果他老婆说“你真倒霉啊,住一宿就花了这么多钱!”他又会如何解释呢?生7:本来我以为有吴书记的安排,不会叫我付多少钱的,甚至不要钱也有可能。可是哪里想到,那个柜台上的大姑娘给我开了“5元”的发票,使我浑身燥热起来。这叫我内心感到很不平衡!我本来生怕弄脏了被子;走地板时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摸着大皮椅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给了钱之后,我什么也不怕了,怕他个屁!反正我出了大价钱,我再也不怕弄脏地板;我在大皮椅上“扑通”坐下去,把它坐得瘪下去;脸脏时我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睡觉时我衣服也不脱。本来我准备早点回家,后来我决定困到足十二点走,心想能捞多少算多少。老婆,你说我倒霉,我不是捞回来了吗!(大伙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你的成功!你抓住了付钱前后的“怕”和“不怕”,通过对比,反映了陈奂生的特殊心理。“怕”说明了陈奂生什么性格?“不怕”又反映了陈奂生什么心理?
生8:“怕”说明陈奂生爱惜公物,“不怕”说明陈奂生迁怒于物,任意作践。
生9:“怕”说明陈奂生生活节俭,有农民本色;“不怕”说明陈奂生也有本能的破坏心理。
生10:“怕”说明陈奂生老实、质朴、节俭;“不怕”说明陈奂生自欺欺人、自满自足。
生11:“不怕”还说明了陈奂生自私、狭隘。
师:同学们的答案真是丰富多彩。作为农民,陈奂生勤劳、俭朴,但在他的身上也有落后的小生产者思想或小农意识,那就是自私、狭隘、满足。但我想陈奂生的老婆一定还要追问下去,比如她说“奂生啊,这次上城花的钱值吗?”让你们扮演陈奂生,他又将怎样回答呢?大家请根据课文内容说说。
生12:怎么不值?我不但把那房间作践得一塌糊涂,什么都捞回来了,而且还可以对村里的.大伙儿吹哩:我坐过县里吴书记的汽车了,我住过5元一夜的高级房间了!师:同学们,他说的意思在课文什么地方呢?众:倒数第3节。(让学生齐读)师:这段内容在前文有没有伏笔?众:有,第7节到第9节。师:怎么呼应的?
生13:前文写他有一个短处,就是不善言辞。他感到自卑,他羡慕能“说东道西,扯三拉四”的人,总是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有了这样的伏笔,后文就写了陈奂生“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
生14:我认为,这是表面的照应。更深层次的照应是因为前文有他“渴望精神生活”的想法,后文才有“仅仅花了5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的句子。
生15:我认为,除了刚才所说的3节以外,还有1节也是伏笔,就是第2节。这里陈奂生的心情好,最后又回归到这种好心情。师:你有自己的思考,这很好,不过请大家注意一下,他前后好心情的原因是否一样。
生16:不一样,他开始的好心情源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师:我插一下嘴,生活改善的背景是什么?
生17:改革开放。师:对,课文前面的提示里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请你继续讲,后来的好心情源于什么?
生18:他“买到了精神的满足”。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陈奂生的这种“精神满足”?
生19:层次不高。
生20:有自欺欺人的成分。师:能不能再往深处想想?
生21:他以坐过吴书记的车子、住过高级房间为荣的思想,是一种落后的、不平等的思想。师:对,这是封建等级观念在他身上的体现。好,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和发言,我来把陈奂生的形象总结一下:他既勤劳、质朴、节俭,又自私、狭隘、满足,甚至愚昧、落后。这两个方面在陈奂生这个农民身上是真实的、辩证的。那么,作者对这个人物采取了什么态度呢?请看课文后面的练习一中的“有关资料”:“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
生22:作者为陈奂生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并有精神生活的追求而感到轻快、高兴,但又为陈奂生精神生活的贫乏而感到沉重、慨叹。师:概括得很全面……(下略)教后感:三次提问都巧妙地用陈奂生老婆的话导入,以说明帐目的形式,通过有趣的扮演,让学生快乐地走进故事、解读课文,真实地体验主人公特殊的、复杂的心理,从而准确地把握了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这堂课给我启示是:学习长文章,尤其是情节丰富的小说,关键是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抓手”。
《陈奂生上城》教案 9
a教学目标:
1、通过陈奂生向老婆交帐的假设和讨论,熟悉小说情节结构,把握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2、通过启发式讲授,具体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讨论
1、替陈负生算一算账。
2、假如你是陈奂生,打算如何向老婆交代?
三、评价
说说陈奂生这个人。
分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在人物刻画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四、撰写
陈奂生向村民讲述自己的奇遇(200字左右,课上或课后,依时间而定)
课堂实录:
时间:12月16日星期五第三、四节
讲授:鱼非子(春姑娘)
学生:高二6班
学生情况:理科B类,期中考语文平均83分,原任课老师辞职,我一个星期前领养。基础不好,语文兴趣不高,气氛活跃,喜欢乱喊叫。
一、陈奂生的帐本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漏斗户主陈奂生,生活也渐渐好过了起来。他进城卖油绳,买帽子,还住了一夜高级招待所,好好享受了一番。然而,离家不远的时候,他慌了。为什么?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要挨骂,说不定还不让吃饭,睡泥地板。怎么办?大家来帮帮他。
我们先帮陈奂生算一算,他此次上城卖油绳,赚了多少,花了多少,还剩多少上缴老婆?(生讨论)
(板书)收入:约大于七元五角
支出:住招待所5元买帽子2.5元
剩余:约等于0
(学生在收入多少上有争论,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只能根据他花去的来判断收入应该大于七块五。还不算被人没了的三角钱。)
二、陈奂生的解释师:看到这个帐本,老婆会不会骂他?估计会。为什么呢?帽子计划中,没事。关键问题是住了一夜招待所。
先说钱。那时候的五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生七嘴八舌)怎么算?以一杯茶为参照。陈奂生喝一杯茶,多少钱?一分。现在你们喝一杯茶,多少钱?五角。几倍?五十倍。那么,那时五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50元。你们谁住过250元的宾馆?(有几个学生瞎举手)哦,有好几个250。(生哄笑)我住过最贵的'是280一夜,心疼了一个星期。想想,陈奂生老婆听说他花一五元钱住招待所,会有什么反应?
生1:我坦白从宽。(众生笑)
师:那就坦白吧。说下去。
生1:我把钱花光了。住招待所。见了吴书记。买了一顶帽子。(断断续续)
师:结结巴巴,肯定有问题。假如你们是他老婆,能通过吗?(生笑答不能。)那,我再请另一个陈奂生。
生2:老婆,我错了。(众生笑)求求你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爱你……(生哄笑)
师:真肉麻。同学们想想,陈奂生讲得出这种话吗?(生笑答不能。)陈奂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答:老实,质朴。)是的,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你这样的花言巧语,通不过。再请一位。
生3:我去卖油绳,遇见吴书记,他叫我坐他的汽车,把我送到招待所住了一夜。他的秘书没有记得交房钱,我就交了。
师:大家看,这样解释能不能通过?(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勉勉强强吧。不过有情节上的错误,是吴书记叫陈奂生坐他的汽车吗?
众生:不是,他生病了,抬上去的。
师:对。细节要注意,人物的性格、心理也要注意。还有谁要说?
生4:我选择沉默。
师:有性格。
生5:老婆,你别生气,听我慢慢说。这五块钱花得值!住了高级招待所!你知道是谁送我去的吗?吴书记!我卖绳,没想到感冒了,躺在车站,碰巧吴书记看见了我,用他的汽车,送我去医院,又送我去招待所!你想,村里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没有!再说,我是很努力地去住的。我搏抵享受了一番,招待所好极了,被子雪白雪白的,地板照得见人影,皮凳怎么坐也不会瘪!……(有些话没记下)以后,我可以在村里炫耀了!
师:说得不错。大家看,能通得过吗?(生齐答能。)好的,时间关系,就到这里吧,相信没有发言的同学还有更好的解释。
三、分析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情节的作用
师:前面大家说陈奂生是老实、质朴的,除此之外,他还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思考。)
师:这一篇小说,心理描写很有特色。我请大家看两段。文章开头,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这是什么描写?(生:动作。)但是就这几个字,感觉得出陈奂生的心理吗?是什么心理?(生:高兴,悠闲。)第二段,写“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是什么描写?(生:景物。)感觉得到人物当时心理吗?(生:兴奋。)下一句,“肚里空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什么描写?(生:肖像。)感觉到人物什么心理?(生:愉快。)是的。这几句,为什么要写行动,写肖像,写景物?都是为了写陈奂生高兴、兴奋的心理。通过肖像、行动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来写人物心理,这是中国小说写人物的传统写法。请做笔记。
陈奂生为什么这么兴奋?生活好过了。可是,他就没有苦恼了吗?有,是什么苦恼?(生:因为他跟别人一起聊天,没有话说,没有可炫耀的事情。)所以,他苦恼,自卑。他物质上满足,精神上饥渴。
作者为什么要写到陈奂生精神上的不满足?推动了后面的情节的发展。于是他花掉钱之后的自我完慰便显得非常真实,同学们刚才所想象的陈奂生向他老婆的交代的内容也抓住了这一点。
大家说说,小说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这样来写陈奂生的心理的?
(众生答,他住进招待所。)
住招待所,陈奂生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众生答,有。)
陈奂生的心理变化是否有分界线?(众生答,有,交五块钱。)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陈奂生交五块钱前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他的表现。(生找,读。)
(讨论、分析并板书:)
交五块钱之前:吃惊、不安、小心谨慎
交五块钱之后:忿忿、作践
师:因为花了五块钱,招待所里的陈奂生,表现完全不同了。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看出人物怎么样的思想性格特征?(生思考、讨论)
板书:
狭隘、落后、自私
师:这正是小农意识的体现。
师:(小结)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一向为大家所称道。结合情节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来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关照下得到解释。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和西方大段大段地、细腻、深刻地描写写心理是不同的。西方的写法大家可以看看《项链》的第一部分。大家课外读中外名著,要特别注意对心理描写的分析。
陈奂生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老实、勤劳、本份的一面,也有着中国农民自私、落后、狭隘的一面。陈奂生上城,跟吴书记巧遇,让他在村里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这说明,中国农民仍然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陈奂生如此,村民们也如此。农民的进步让作者感到轻快、高兴,农民的思想局限,又让作者感到沉重和慨叹。陈奂生的形象生动而深刻,我们忘不了他,他是中国农村新旧转型时期的烙印,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
时间到。关于陈奂生如何向村民讲述他的奇遇,课后完成。
毓君评:
春姑娘这节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课堂设计得生动,但是和摩西感觉一样,对陈奂生们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相对偏弱了些。
《陈奂生上城》教案 10
一、教材的处理及教学设计思路
阅读小说一向从情节开始切入,但是最后教学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人物的分析上,情节只是一带而过,好像语文的重要任务仅仅是传道而已。囿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我们过多地重视对“道”的解读,而忽略了“载道”的“文”。教学《陈奂生上城》,我准备从情节入手,和学生们共同探讨小说情节的妙处以及作者编故事的技巧。
具体为:讨论概括故事情节,进而了解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情节构思中的因果推断方法。设计流程如下:首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读完小说后的感受;其次,让学生为小说的情节概括一个章回式的小标题,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他们对对联这种传统的语言形式的掌握;第三,讨论小说情节的巧妙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第四,研究小说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五,探讨作者是怎样构思故事的,进而了解构思故事的技巧;最后,提供一篇小说的开头,让学生推断情节的发展和结局。
二、教学目标
1.讨论并概括故事情节,进而了解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情节构思的因果推断方法。
2.在充分把握小说细节的前提下,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因果分析,把握小说的一般叙述技巧。
3.培养与文本、作者、教师对话的意识,形成平等探讨的研究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那么,读小说呢?培根并未说明,我认为读小说起码让人愉悦,让人体验一种从未有过但又似曾相识的情感,我们可以和主人公同悲同喜,也可以被跌宕的故事情节吸引得欲罢不能。读完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大家感觉如何?
(二)开篇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任何小说,都不可缺少情节。阅读小说应该先从情节入手。《陈奂生上城》是一篇情节比较曲折的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试为小说的情节写一个章回式的小标题,概括我们对小说的了解。
参考:
卖油绳,陈奂生悠悠上城;卑无识,漏斗户汲汲思变。
欠思量无缘新帽子;因饥寒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悲喜招待所:显神气艳羡村里人。
3.情节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在于它巧妙的设置和伏笔的运用。请思考:本篇小说巧妙的情节设置体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
①卖油绳是个巧妙的设计。能炸油绳,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钱光景,这样才有下文的能付五元钱的房租而又心痛不已。
②买帽子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出“今年好像变娇了”,为下文感冒埋下伏笔。
③车站的地点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在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合情合理。
④感冒是一个最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4.情节为什么不可缺少呢?它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
情节在小说中,至少起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①小说的各种材料,往往要通过情节发展的线索来组织。②人物的性格,要通过情节来体现和发展。③小说的主题常常要通过情节来表现。④小说情节能引起读者共鸣,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5.“故事”一般指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而“情节”一般指依据因果关系安排的一系列事件。故事强调的是时序性,情节强调的是因果性。按这样的界定,一个故事有可能构成一篇小说的情节框架,但情节已不同于故事了。那么如何形成小说的情节呢?请大家推测一下高晓声的创作思路。
据他介绍,最初引起他创作动机的,是他本人住进了高级招待所,看到住一晚就要花掉一个农民近十天的工钱。他感到这太悬殊了,于是想让一个农民到高级招待所去住一晚,让他在沙发、高级床和地毯上尽情体验一番、表演一番、比较一番。于是他决定让“漏斗户主”陈奂生住进去。请根据小说来推导情节的构思过程。
参考:陈奂生一般情况下是不进城的,于是作者让他在政策开放以后进城卖油绳:卖油绳与高级招待所仍挂不起钩来,非要一个有地位的人介绍不可,于是引出了吴书记;而吴书记为什么会介绍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呢?这里一定有特殊原因,于是设法让陈奂生生病;而且这场病必须来势重,好得快,所以就安排他患重感冒。陈奂生为什么会患重感冒呢?因为他没有买帽子……从构思的过程看,采用的是因果推导法。
6.情节发展练习。
教师提供一篇小说的开头部分,让学生续写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列出提纲,进行交流。
小说的开篇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很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但他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年,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上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7.总结。
小说的情节设置一般呈两种倾向:强化或淡化。情节强化的小说,作者常常利用尖锐的、惊险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淡化的小说,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如孙犁的《荷花淀》。好的情节,无论淡化或强化,都应作到生动,写出人物性格,展示出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最终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次我是以陈奂生如何向老婆交账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探讨陈奂生交账的过程中体会陈奂生的性格特点。这样设计上课容易切入,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在表演中评价人物性格是否符合小说的发展。但是,整个课堂将流于庸俗,缺乏深度。
第二次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①探讨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②探讨如何评价陈奂生这个人;③探讨小说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④反思陈奂生式的人生对策。这样似乎面面俱到,但可能蜻蜒点水,不能深入。
最后我改变了原来的思路,重新设计。我们经常把情节等同于故事。实际上并不如此。19世纪以前,小说的情节即小说叙述的故事。那时候的小说,往往依据人物经历,按顺序铺叙一个个事件,也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19世纪以后,小说有了很大发展,“故事”“情节”这两个概念,已有了新的界定。如上文所述,一个故事,它有可能构成一篇小说的情节框架,但情节已不同于故事了,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就定位在对情节的赏析上。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一中学
《陈奂生上城》教案 11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口述故事梗概;
2、学习小说精彩的情节设计和出色的心理描写;
3、能概括小说的主题。
二、重难点
重点:鉴赏小说精彩的情节和心理描写;
难点:主题的归纳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师:(开场白)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曾提出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他们失望了;
曾几何时,“头戴草帽腰系麻绳,喝个汽水不知退瓶,要解小便墙角就行”,成了对农民形象的调侃。
而今,富裕的农民哼起了小调:一万圆不算数,十万圆才起步,百万圆马马虎虎,千万圆真正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以及“晋江模式”等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发展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同时投影几幅画面,展示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农民“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那么那些刚刚改善物质生活的农民,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奂生”的生活中,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师:(板书:陈奂生上城)
(一)、整体感知,熟悉内容。(请学生口述故事梗概)
师:全文分三个小标题,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故事讲出来,要求概括地说出。
生1:主要写农民陈奂生上城卖油绳,再给自己买顶帽子;路上患病被书记发现后,送进了高级招待所。
师:还有谁来补充?是路上患病的吗?什么书记?
生2:在火车站病的,县委书记吴楚要到省城开会,在这里巧遇了他。
师:说得好,是巧遇!还有要补充的吗?他得了什么病,与小说的情节有关吗?
生3:应该是重感冒吧?
师:请找出证据来,(学生翻书)
生4:在课文理有这样的话,双腿发软,两膝打颤,竟是浑身无力“;“口腔冒烟,比起火热”;“额头滚烫”,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感冒症状。
生:第三节里医生“向吴书记说了几句话(重感冒,不要紧)”,也是证据。
师:对,同学们看书很认真。那么在情节的设计上,大家认为与感冒有联系吗?请看第三节开头。
生:……
师:这里作家让陈患感冒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的人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第二天再回忆深夜发生的事情,使小说毫无破绽。
师:小说里还有几个人物也写得很精彩,能说说吗?
生:还有招待所的大姑娘。
生:陈奂生的老婆。
生:还有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
生:……
(二)、鉴赏评价,讨论交流
(对小说的阅读不能只满足了解情节,熟悉故事梗概这一层面,高中生要能自己结合阅读体验和人生经历,看到作品更深层的东西,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并获得某种审美愉悦。)
师: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讲,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生:议论声……
师:(板书人物名字:陈奂生)可能大家还是觉得对陈奂生感兴趣,好,谁来先说说看?
生1:……小说前面部分可以看出他比较善良,勤劳,易满足;
生1:另外他还很能干,聪慧,如第四段写他自己做得油绳“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好吃”说明他手艺高。
师:这位同学是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肖像等来说的。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说说吗?
生2:买帽的细节说明了农民的节俭和朴实;“住招待所”一节看出其自私自利的一面。
师:这是从什么方面讲的?物质层面的,对吗?
生:有人点头。
师:那么精神方面的呢?
生3:小说第一部分讲到他不会说话,“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可说”;别人聊天“他总只听不说”,“他只好自卑,只有羡慕”。他渴望“能说会道”。
师:一个人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那是多么痛苦的事情。通过这个人我们是否应该想想,语言交流和沟通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要学会与别人的合作和交流,来丰富我们的人生,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师:下面请大家就作者对主要人物陈奂生的态度谈谈你的看法。(教师一边倾听,一边整理学生的回答。这里应该是写人物的重头戏,人物心理活动和行为描写处处可以彰显农民的细心、圆滑;质朴与卑微等特点,有关细节一并省略。)
生:高兴-----“前进了”(粮食多副业发达)
生:同情------车站尴尬(吃僵饼,喝茶水,睡椅子)
生:痛心----
-招待所的行为(患得患失,自私小农意识等)
生:希冀------灵魂得以重塑。(生活方式、价值观的改变)
(三)、拓展视野,课外迁移(关注西部“陈奂生”)(显示字幕)
师:刚才大家的探讨很活跃,评价很中肯。(语速稍缓,沉重地)我们有没有想过:
当东部的农民腰缠百万时,西部还有几千万贫困人;
当广东的农民去新马泰旅游的时候,西部的农民兄弟在为口粮发愁;
当南部沿海的农民驾驶宝马奔驰穿行大街小巷时,西部贫困山区的农民干部骑着自行车在崎岖小路上颠簸;
当东部的农民说“给我一个西部地区的县长我也不当”的时候,西部的城市市民却说“让我去东部当农民也成”……
师: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在困扰我们?
生:地域差异的问题。
师:还记得2004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中的到西部当教师的那个大学生吗?
生:……
生:徐本禹。
师:当代青年要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全球,志在四方。早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实现中西部的崛起,达到“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社会。(投影一段文字)
网上评说农民闰土等。
一位网友曾写道:“鲁迅之后的作家笔下中国农民不是被想象成朴素保守的闰土,就是被刻画成刁钻奸诈的无赖。那年回家看见以前的几个同学,当年因为几分之差而没能进入大学,后来在铁匠铺做学徒工-------身上满是灰尘,两眼不复有当年的明光,一脸的沧桑和憨厚,握着我的手不知所措,一刹那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闰土。
(相关资料在此一并略去)
(四)、课文小结,探讨主题。
师:对一篇小说的学习,即要弄清其具体的故事情节,更要掌握其社会意义。当我们即将结束这篇课文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主题,大家想过没有?
生:……
师:我们为陈奂生在改善物质生活上的进步而骄傲高兴,为他的善良朴实勤劳而自豪喜悦,也为他在追求精神生活中的尴尬处境而怜悯叹息。但我们更多的是感激之情,是景仰之心。
师: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唯艰。
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唐诗《悯农》好吗:(投影显示)
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生:背诵诗文……
师:请大家把今天对人物的分析讨论整理一下,写成一篇小评论。还有一个练习就是发挥想象,补写小说倒数第二段“陈奂生回家后……”后面的文字。
《陈奂生上城》教案 12
一、前期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此文是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一单元自读课,高晓声的这篇小说多角度地展示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文章以出色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心理描写的语句,从言语形式中去深入挖掘其深层的内涵,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题和结构。
教学难点:是通过把握文中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品味小说人物的性格,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我班的学生十八、九岁,都是第一次从农村出来求学,在他们身上都有农村孩子质朴、善良的品质。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学习的时间不长,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与都市人不一样的生活习惯,看到了很多与自己在农村不一样的人和事,也想到了很多,可以说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农民的共性,所以教学本文时能唤起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进入主人公的世界。
对于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学生在以前都曾学过,也掌握了这些方法是如何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起作用的。同时以前也学过如何使文章跌宕起伏等构思方法。这些为现在感悟人物性格和揣摩小说构思做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当然,学生对小说反映的时代较远,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对作品的创作时代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通过揣摩具体的心理描写的语句,学会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创设情境,并通过品读并和同学间的讨论,深入挖掘作品其深层的内涵,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题和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悟文中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了解作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一个学生自排自演陈奂生在高级旅馆一觉醒来的情景片段。(即文本“一觉醒来,……陈奂生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
引出问题,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陈奂生怎么会到高级旅馆的,又为什么“竟浑身颤了几颤,一颗心像被线穿着吊了几吊,牵肠挂肚,”“吃了一惊”?
设计理念:赫尔巴特等提出,要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的一条原则: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抛出“锚”,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在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景,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生成新的理解和假设。
(二)带着以上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线索,学生自读相关语段,检索信息,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1、先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次进城去干什么?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2、车站做完生意,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试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分析有什么作用?
(三)协作学习: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修正(一人记录小组内每位成员的交流要点,并总结小组意见),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发表并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与别组分享。
1、陈奂生在知道旅馆费前后,行为和心理上有哪些变化,试找出相关语句读读,分析从中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2、陈奂生最终还是没有住到12点就走了,并还是买了帽子。这个情节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请抓住关键语段读读,品品。
3、陈奂生进城前后的身份居然有了显著的变化,他想出来了什么主意?试找出表现其进城前后身份处境的语句并分析这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
4、齐声朗读吴书记巧遇陈奂生这个情节,试加以分析小说为什么要设置这个情节?
设计理念:(二)、(三)的设计,是基于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然后通过让学习者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真正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四)效果评价:
请我们用一句话对本文的构思、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等任选一个方面作一个评价,好么?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作补充,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理念:效果评价,实为问题后的反思。学生有意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景,如本文的情节构思、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在学生们的评价自己以及他们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四、形成性练习
改革开放后的陈奂生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了巨大的改善,思想上接受了文明的熏陶。如果他又进城去,会有什么变化。请我们课后去描绘一下他的进城情景,好么?
设计理念:此环节为扩展训练。是学生领悟了在具体情境中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学法指导,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独立地运用策略,“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造,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
【《陈奂生上城》教案】相关文章:
《陈奂生上城》教案09-29
陈奂生上城09-29
《陈奂生上城》..09-29
《陈奂生上城》...09-29
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10-10
幸存的老教案:陈奂生上城12-16
7.陈奂生上城09-29
《陈奂生上城》教学后记09-29
浅谈《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色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