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书笔记

时间:2023-04-28 15:04:5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

  书里面最看不惯的就是流苏哥哥嫂嫂对流苏的态度,有点可恨,不过也有点同情他们。

  今天看完了《倾城之恋》,这应该是张爱玲的书里面为数不多的一本不是以悲局收场的吧!!!看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知道《倾城之恋》是什么意思,就我理解的意思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恋情是以整个城市的炸毁所换来的。”嘿,这只是我自己所看到的表面的,有点肤浅,但没办法,我也不过就是一肤浅的人,悟出来的道理又能高深到哪里去呢,是吧!哈!我很喜欢书里面的文字,如果要我说出好在哪里我又说不出来,就是觉得好、觉得喜欢。。书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柳原说:“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白流苏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我很喜欢这两句话。

  之前看亦舒的书比较多,后来听人说张爱玲的书很好,尤其是《倾城之恋》与《金锁记》这两本书是女人最该看的书。只是她的书大多都是以悲局收场,也听过张爱玲的一些事,我总以为她的书都是以悲局收场跟她自己的遭遇有关。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2

  因为陈树所以期待着倾城之恋。想来想去也只有陈树是那个白流苏,因为她穿着旗袍的样子实在是很上海,很女人。

  又因为看了倾城之恋的开始,所以迫不及待的到网上去看了全部,并且反反复复的看,以致于耽误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本业。

  很惭愧,一直很拒绝去读民国时期的作品,以至于直到现在都不曾读过张恨水也很少去读张爱玲,大概是从小在电影里电视里感受到的那个时代实在是太灰暗太凌乱,总是觉得生活在那个时代实在是太挣扎,太辛苦,太艰难,太抑郁。

  因为看了全部,所以又急忙去读了原著,发现我认为电视里拍得很唯美的部分竟然都是原著的东西,虽然原著里的男女是自私的情感,而电视剧升华成了爱情,但我以为,真的很美,原著很美,因为结局,改编也很美,因为过程。

  发现张爱玲是有梦的,不管怎样,也应是期待着爱的,虽然现实是那样残酷。后来,真的很担心改编的`电视局把原著的结尾也改了,至少从前面的感觉应是悲剧一场,看到结尾时,长舒一口气,其实那已不是张爱玲的作品了,是邹静之的,是现代的。

  编剧是现实的,在改编的作品里,处处体现了现实,现实得压抑,现实得残酷,现实得可怕,但我仍然愿意接受这么现实的改编,因为改编让人物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加冲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看得出,编剧是佩服女性的,因为丝毫感觉不到那个时代作为女性的无助和悲惨,电视剧里的女性都很强势,很有主见,甚至是男性的主宰。

  我们要忘记原著才能看这部作品,要不然会有很多张迷表达强烈的不满,其实它真的是部好剧,有所有我们现实的元素,男人英俊且富有,对爱情执着又体贴,女人温婉且智慧,美丽也书香,至于前面的铺垫,完全可以不在意,因为那是编剧为了经济利益必须要有的扩充,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看到对爱情这么严肃这么执着这么单纯的作品也实属不易。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3

  大凡在历史上能留下美名的女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或美艳,或忠烈,或才气。张爱玲便是能让人记住的一代才女。她那高贵的出身,离奇而又带点忧伤的经历,以及满脑子的洞察世事和女性特有的聪慧,让后代热爱文学的人,尤其是对文学抱着一份恋恋不舍的女性对她的文学作品看了又看,爱之又爱。她本身没有那么幸运的拥有一份地久天长的爱情,然而她对男女之间那种或真或假,亦俗亦雅的感情写的那么入木三分,每个看她小说的人似乎就有这么一种感觉:她写的或许就是我吧!

  爱玲是清高孤僻的,她给自己留足一个空间,静静的观察着这个复杂的世界。她没有参与的必要,她只需静静的看着,默默的思考着。这个世界有男人,有女人,他们或她们,无论悲伤也罢,欣喜也罢,都被爱玲活生生的写了去。爱玲的文字是感性的,她不惜笔墨的描写人物内心那强烈的似炸开的独白,范柳原对白流苏说: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渺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我至今记得爱玲的那句真的'不能再真的话:一见到他我就觉得自己好低,低到尘埃里去了。我发誓,我从未听过比这更能打动人心的话了。在爱情面前,你心爱的他早已高过天,大过地了。爱情让人变得渺小,也变得强大,爱情让每个人都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奇迹!

  都说老舍先生是人民艺术家,是京话文学的代表,他将北京话赋予艺术特色诉诸于笔端,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北京。而张爱玲也是这么一个女子,她把上海话,把上海那些颇具特色的风情全体现在她的小说里。她笔下的人物一登场,你就能感受到人物身上所沾染的上海气息。爱玲是怎样一个女子啊!生在贵族之家,她竟将生活在各个阶层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留洋归国的小青年,有唠叨不休的老妈子,有带有新思想的女大学生,如此等等,她都写的不亦乐乎,仿佛她一个整日忙于打听故事的人。张爱玲是一个极有智慧的女人,这一点我是深切体会的,她的双眸似乎看透了这世上的一切,她熟知各类人的心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她都那么透彻的写着关于这些人物的一切。在《倾城之恋》中她写到,柳原笑道:“你知道么?你的特长是低头。”流苏抬头笑道:“什么?我不懂。”柳原道:“有人善于说话,有人善于笑,有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顶厉害的女人……”写到这,读者明白了,在那个时代,女人是用来养的,而不是用来工作的。正是由于白流苏的不谙世事,让范柳原被她这种独特的气质所征服,女人越是能干,越是张扬,男人就不会对她有爱了。男人之所以是男人,无非是通过征服女人来实现的,流苏的置身事外和淡然处世让范柳原觉得她充满了女性的魅力,在他眼里,流苏是个有诱惑力的女人,让他有爱的欲望的人。张爱玲深知这一点,女人在维护自尊和自爱的前提下,适当的示弱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社会要求你做这样的弱女子。

  然而,爱玲又是主张女性应保持头脑清醒的,因为男人对于女人来说是危险的动物,尤其是那种优秀的男人。此时,女人应巧用智慧跟男人周旋,让男人知道,自己其实什么都明白,请不要卖弄你的那些小花招。就像白流苏和范柳原跳舞时说的那番话,两个人都巧舌如簧,每一句都在向对方暗示:你并不比我聪明多少!流苏笑道:“我问你,你为什么不愿意让我到跳舞场上去?”柳原道:“一般的男人,喜欢把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我可不像那么没事找事做,我认为好女人还是老实些好。”流苏瞟了他一眼道:“你以为你跟别人不同么?我看你也是一样的自私。”柳原笑道:“怎样自私?”流苏心里想着:你最高明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你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彻底的好女人,你根本不会注意到我……这样的人物对话的描写还有很多,字字都流露出男女双方斗智斗勇的痕迹,在爱玲的观念里,可见有思想是女子必备的一种气质

  爱玲的文字是用智慧调和起来的,每一句都那么意味深长,每一句都那么简单干练。她思考着,让智慧通过笔端汩汩而淌,她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总能让人感受到柔柔的质感,她的文字没有多一个字也没有少一个字,她运用文字的能力是无人能及的,或许,这些文字本来就是她的内心世界吧,不然她怎与它这般像。柳原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怆然,半饷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简短的对话道出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也说破了秘密,原来,她是多爱他一点的!

  《倾城之恋》写的好极了,爱玲总能在现实世界和理想的国度之间找到平衡,她善于调和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一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现实世界的巨变,正如流苏心里要与柳原结婚的理想,若不是时局的动乱,让两人感觉到了生的不易和爱的宝贵时,他断然是不会与她如此结婚的。他爱她但并没有下定决心娶她,而她爱他,想嫁与他,却又不敢勉强他。这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男女,能逃避就逃避,没有决心,没有希望,正如爱玲所说: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他们把彼此看的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活个十年八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爱玲的文字又很大气,像一双温暖的手一下子就攫住了你的心灵。小说的结尾: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他们,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成全她,一个城市颠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烟香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结尾的巧妙,更让人看清了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人人都不是世界的主宰,每个人都微小地活着,是世界造就了我们的生活,成全了我们的理想。所以,每个人又何必在生活中固守自己的一些想法呢?机缘到了,水到渠成,否则,就淡定一些,从容一些吧……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4

  有人曾说一部《倾城之恋》写尽了爱情,写尽了人生。

  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作家。她的小说以用讽刺象征和暗示手法探索人性为主,其主要对象是上海的青年男女。她的小说有对崇高纯洁的柏拉图式精神之恋的'追求和向往。其中《倾城之恋》正体现了她的这种追求。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5

  “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这个故事便是发生在香港。

  有些文字,总是有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情愫,它将你慢慢带进书中,走进它的故事里。

  白流苏,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的生活环境里,她毅然选择出逃。她顶着众人的唾骂与鄙夷跟前夫离婚,这是她有的勇气。但她终究只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她的勇气没有支撑她独自养活自己,于是她只能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这也决定了她必须向范柳原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将疑虑、猜忌、金钱、虚荣等一切世俗之物冠于这份简单真挚的感情之上。但这又能怪谁呢?她承认柳原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她跟他的目的终是经济上的安全。

  虽然小说少有的没有一悲剧结尾,但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流苏与柳原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堆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来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有人说,“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许这就是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吧。

  但是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博,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6

  倾起一城,成就一段相恋。

  倾尽多少世间炎凉,人情冷暖,才成就了能把繁华拆解,道出其隐匿的苦闷的才女张爱玲。

  繁华经不起推敲。

  二十世纪初的繁华更是仅仅一种表象,其中杂糅了各种东西,包括战争,还包括世界各种文化的碰撞,革命带来的冲击,新旧社会制度带给人们的迷茫。

  张爱玲撷取上海和香港发生在有钱人身上的故事,既代入当时顶端的繁华,又放不下自己一贯以来悲伤的笔锋,使书中的故事有着瑰丽的外表和让人心痛不已的结局。

  身为女性作家,张爱玲自然分享着她对于女性问题的看法。那个时代的女性较现在来说更依赖于男性。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张爱玲也觉得女人全指望着男人,一味博得男人的爱也有失尊严,也挺贱,但那个时代下,女人不得不这样,没男人什么都没了。

  张爱玲笔下的.白话文没有过于生涩,也没有过于直白。书里众多情话沿袭文言文的古典厚重,又在时代的染色剂下变得凄美。

  让人生发出美的体会的绝非作家狂飙文采,堆砌辞藻。张爱玲创造的美蕴藏在文章结构,叙事手法,选词造句各个方面,如同香水一般具有层次,具有前调中调后调各种香气,香的花样百出,连最普通的事件也仿佛熏透了香料。

  《红楼梦》中看着无用但可以触发读者想像的物件名,在张爱玲文章中也较多出现,可以看作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外国文学创作方法相互融合,我说不太好,张爱玲的这本短篇小说合集叙事方式学习了很多西方的东西,或者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在模仿西方模式,这也是当时文坛排斥其作品的原因吧,我说不太好。

  这是一本好书。书中的浪漫也永远不会褪去色泽。人们只要去读,其中的悲喜一定能感受的到,其中的美也像抹在手腕上的香水,味道不会变质。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7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1943年写好的一本小说。张爱玲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特点,她客观冷静分析,熟谙世情冷暖,用简单直接的话语点明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张爱玲生于一个没落官宦之家,语言才能萌芽得快,早在7岁的时候就写出了第一本小说。写《倾城之恋》的时候,张爱玲也才23岁。张爱玲可以说是一个文学天才,不迟也不早地在20世纪的文坛闪闪发光。张爱玲自己说过自己也爱看张恨水的小说。张爱玲认为张恨水心目中最爱的是既爱穿素色长衫裙,又爱把红色蕾丝裙穿在底下的女子。张爱玲说自己模仿不来这样的鸳鸯蝴蝶派的写作。张爱玲直接说《倾城之恋》的男女主角虽然在香港被战争黑色乌云笼罩时勇敢选择在一起,但男女主角范柳原和白流苏从骨子里仍然是被改变得不彻底的人。

  范柳原母亲是小妾、从小就被父亲的正妻放逐在英国。在英国孤孤单单长大的范柳原在得到自己父亲的全部遗产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财产。范柳原开始纵情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范柳原在用自己的放纵来报复曾经的被放逐。在范柳原心中女人不过就是用钱来搞定。

  白流苏这么一个成长于生活环境狭窄的.上海里弄里的深闺小姐。白流苏在婚后经过家庭暴力之后就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婚。这一离婚就是六年的蹉跎。从21岁变成27岁。这种变化经过隔壁小两口某天买了一斤五花肉都能被八卦成重大新闻的嚼舌邻居的口,转化成了白流苏娘家人眼里的一根刺。白流苏的娘家人认为白流苏留在家里就是家里的耻辱和拖累。白流苏在两个大嫂的闲言碎语、冷言冷语中默默留下眼泪。白流苏自己的两个兄长也不待见这么一个吃白食的妹妹。白流苏的母亲也只是对她表示失望和不能再提供任何帮助。白流苏无助,白流苏流泪,白流苏在抗争。白流苏能想到的是再找一户人家,重新组合成一个家庭。离异在家多年的白流苏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虽然流年带走了岁月,可是并没有完全带走自己的美貌。当范柳原没有看上自己的妹妹,而是看上了自己却并不想和自己结婚时,这时候即使范柳原提出了带白流苏去香港旅行常住,也就是做情人,白流苏的虚荣心也在驱使自己赌一把。那就是去香港,做范柳原情人。白流苏心里很明白自己留在上海,得到的只是冷眼相看。但是如果跟范柳原去了香港,那么白流苏就在心里出了一口恶气,那就是虽然自己离异但是也比初次待嫁女妹妹厉害。白流苏的逻辑就是女人的价值要靠男人来实现。

  当范柳原和白流苏这么两个曾经都遭受过伤害的人心目中,都知道自己不过是对方赎买消费的对象,但彼此心照不宣。战争的轰隆、粮食的短缺、生命的脆弱、烟尘的扑鼻以及青菜豆腐汤的恬适怡人在香港这么一座具有生命力的时代变迁剧烈的城市里滋生。范柳原和白流苏看到的是真切的对方,即使他们明知对方在利用自己,他们终于勇敢地选择结婚了。这对于这么一对患难夫妻来说难能可贵。

  不过即使到了故事结尾。范柳原仍然能是范柳原。范柳原说不完的情话总会给别的女人说。白流苏即使知道被背叛,她仍然选择了隐忍,仿佛就像是在第一次结婚最开始时隐忍家庭暴力一样。不过上次婚姻忍受的是肌肤的疼痛,这次跟范柳原的婚姻忍受的是作为女人尊严的疼痛。

  “到处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呀咿呀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是《倾城之恋》的最后一段话。我觉得吧,虽然张爱玲说自己不喜欢张恨水那种闷骚的鸳鸯蝴蝶派,但是张爱玲跟张恨水还有很大的共性的。那就是他俩都喜欢在开头和结尾的时候用这种景色描写将你的心境带入到张爱玲熟知的上海里弄和张恨水抬头就能听到鸽哨声的老北京城胡同。这种回味悠长的结尾让我停留在胡琴的咿呀咿呀声音里面出不来。

  倾城之恋,倾倒的是城,覆灭的是恋。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8

  《倾城之恋》不是青春文学,纯情的少男少女的爱情,绝对不是。是一种很世俗眼光里的男女搭配。张爱玲独有的毒舌,是用女性阴暗的话语来描述男女爱情里的等价交换的原则。

  女主叫白流苏,一个被休回娘家的老女人,在一次给小妹的相亲中抢了她小妹准男友的心机婊。这是一个最大的冲突点,三十几岁,失婚,还抢人姻缘。在白家人眼里,原本同情转变成了一种厌恶,巴不得早点甩掉这个在白家白吃白要不给钱的包袱,从暗里背后挑事,到明里嫌弃,白流苏自己却心里默默算计,用一个男人离开一个城市——上海,这个白公馆时钟永远比外界慢一小时的家里。

  范柳原一个被不被待见流放在外的.富二代。留过洋,见过花花世界,还有一颗寂寞的心。两个人在上海分手后,在朋友的撺唆下在一个差不多与世隔绝的地方——香港再次彼此试探。范柳原在上海租住在一家酒店,白流苏与他相邻而住。夜半的电话一次又一次想起,最后一句范柳原问:“你爱我么?”白流苏自己给自己一段安慰:“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地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情,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啊,管他呢!她承认范柳原是可爱的,她给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一点,她知道她是可以放心的。“谁知道,香港沦陷了,范柳原面对这一段墙:“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他说给自己听,也在感慨这乱世的飘零。

  为了活下去,范与白回到上海,登报申明婚事。倾了一个城市,成就了一段爱情。婚后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范依旧桃花不断,可是那又如何,她依旧可以延续白公馆里慢整个世界一小时的生活,男男女女的生活除了爱情还有太多的本性——活下去还是挣扎着活下去!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9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被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柳原说的这番话,原来是他们爱情的谶言。多骄傲的人啊,非得要等到文明被毁掉,什么都完了的时候,才肯透露出自己对对方的爱。

  白流苏,一个结过婚,却未得到真正的爱的穷遗老的女儿;范柳原,一个人人倾慕,却也未得到真爱的富家庶出子。两个内心孤单得要死的人,遇到了一起,自然会产生别样的情愫,然而虽然他们内心孤独,却要装得很骄傲,这是他们武装自己的方式。他们就像是两只刺猬,拔了刺,又害怕受伤;不拔刺,又永远无法真正的靠近。所以他们就只有这样若即若离着,生怕自己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流苏,太想太想结婚,她急切需要经济的保障,她所有的本事是应付人的本事,她深谙自己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来使柳原对她保持不灭的兴趣,她有着她的矜持,她有着她最美的姿势——低头,而当她低下头的时候,心却高昂着。柳原也是个固执的孩子,他明明爱流苏,却不敢真正的大声说出来,最多在无法压抑的时候,望着窗外的白月亮,在电话中低诉,我爱你,同时乞求流苏的爱,何其卑微。所以流苏以为这是个梦,想必柳原也愿意流苏把这当成是梦,所以当白天到来的时候,他们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自己骄傲的姿态。

  流苏要回上海,以此表明她的矜持和高贵,柳原却也不强留,因为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两个人,谁也不肯退一步,在不是百分百确定对方是真爱自己的时候之前,他们绝不让自己吃半点亏,可天知道,爱情这样的东西,你不付出,又怎么听得到回声。只是一个秋天,流苏觉得自己老了两年,自尊、爱情和家庭使她不堪重负,她哭了,发现有些东西忍无可忍。在细雨迷蒙的码头,柳原说:”你就是医我的药瓶。”她红了脸。这样的别离让两个人都有着无法承受的`思量,在那个夜晚,柳原在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更想看透的是流苏的心。终究还是他们还是在那样的夜晚,昏昏的吻到另一个世界。

  柳原要去英国,流苏决定在香港等他,在一幢由她主宰的房子里等待她的爱人,她用一周的爱情下了赌注,流苏骨子里好赌。然而,战争的炮火却响起,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刻,她束手无策,她的本事可以对付人,但是对付不了战争,她只是一个软弱的很的女人。在她最软弱的时候,柳原出现了,回到了所爱的女人的身边,他要保护她,在枪林弹雨中,他们彼此才发现,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他们对于彼此透明的很,彼此了解彼此的每一点想法,一个本是自私的男子,一个本事自私的女人,然而终究是遇上了这样的对方,使得自己不得不放下假惺惺的防备,用真心握住彼此。

  残酷的战争成就了流苏和柳原美满的爱情,这样的想法是流苏的,也是张爱玲的,骄傲的人其实不是流苏和柳原,而是张爱玲自己,创作出这样的小说,本身就只要张爱玲可以做到,只有她才是如此的骄傲。在我看来,张爱玲最经典的照片,就是那张穿着旗袍,微微叉腰,昂着头的那张黑白照片。那样的姿态是完完全全属于张爱玲一个人的姿态。骄傲和孤独相互映衬,一种旷世而孤立的感觉。小说中的流苏和柳原,是骄傲的摆弄着爱情,然而,他们的这样的虚张声势的骄傲,却更让我感觉到他们内心的不安和卑微,因为觉得自己的卑微,而不甘于卑微,所以装作很骄傲,直到遇见一个正真对的人,才卸下了防备。张爱玲又何尝不是?一个骄傲的才女爱上一个多情的男人,最后自己却弄得伤痕累累。晚年的张爱玲,远居异国,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最后孤独的安静的离开我们。她的一生,没有经历她笔下那样美丽的爱情,她所苦苦追寻的美丽的爱情只能停留在笔墨之间,在她的文字里,她给自己营造了最美的爱的世界。流苏的爱情可以说是张爱玲自己所期盼的吧,只是流苏成为了张爱玲的理想,她自己的爱情没有的得到成全,那些倾国倾城的人都是传奇,不是自己的事儿。

  我想,这样的倾城之恋也绝对不是我的事儿,我遇不到,也担当不起,今天是512周年祭,回想去年的今天,那样的灾难,有没有锻造一段倾城之恋呢?但是试想,无论是谁,也不愿花这样的代价来成全一段爱情。

  文尽于此,而意味无穷。《倾城之恋》,我喜爱的小说,我喜爱的张爱玲,却是我承担不起的爱情。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0

  《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较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回到娘家,惨遭哥嫂排挤,却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战世的混乱才使两个相对无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苏是相当渴望这场婚姻的,正象苏青所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的更切,虽然“取悦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原这样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这在整篇小说里,是难能可贵的浪漫。小说的尾部很耐人寻味。“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离婚,众人都派流苏的不是,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令人莞尔。

  掩卷之余,我更惊叹作者的成熟与事故。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岁,难以置信!何以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笔触!难怪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我在读张的小说时,更多的体会是现实的苍凉和生命的疑问。

  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张爱玲的小说,将会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要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底谷的打击。

  于是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1

  这是一场战争与一段姻缘的故事。可是孰因孰果,又有什么重要。经历过死生契阔,那么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就顺理成章。

  作者虽然以圆满来作为结局,但是以婚恋观来看,却是一场彻底的悲剧。旧时的社会,初嫁从亲,三纲五常,女性只有遵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将自己的命运搭建在家族兴衰之上。婚姻如同一场赌局,尤其对于白流苏来说,她又一次将自己的命运与婚姻捆绑在一起。范柳原的出现犹如荒芜孤零的汪洋大海上唯一的一叶扁舟。亲人的漠视与屈辱使得白流苏只能迫使其紧紧不遗余力地抓住。好在患难与共让兵荒马乱的两个人各取所需,终成眷属。只是这要好的结局,又能有多少值得称颂与赞许。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与孱弱的个人主义相比,是多么的强大和不可反抗。

  作者也是可怜白流苏的,若没有这场战争,也许结局只能是“碧海晴天夜夜心”。因为谋生的无奈,因为摆脱更大的窘困,因为骑虎难下,因为前事之失,都使得白流苏不得不以范柳原作为救赎的方式。即便会万劫不复,但也别无选择。也许对于爱情,她已心死,不过是一场虚无。多么可悲与可怕。

  讽刺的是,范柳原看似无情,却被多情恼。他希望有人得懂他,他期盼亘古不变的爱,他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家,然后在这薄情的世界中,他只能用他放浪形骸的'处事作风来逃避自己最深切的渴望。他是坚信精神的恋爱才能结出婚姻的果实。他似孩子样的半夜打电话给白流苏表白,简短直接。又一次孩子似的打电话确认对方的意见。看似荒谬可笑,可是这就是恋爱中的范柳原。他渴望得到回应,特别是白流苏不同于别人的回应,因为他为此已经等得够久了,似乎已经一世。

  作者借着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故事,也刻画了人性。自私、自卑、相互探视、欲情故纵、糊涂与聪明的角逐等等。人性的反复始终与环境、际遇息息相关。可是无论世界怎么变,作为女性,勇于追求幸福,独立,有爱有自我,还有那“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其余的“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2

  说起张爱玲,大家想到的首先是她的文学,其次便是与胡兰成的一段婚姻。我是喜欢张爱玲文字的人。她的小说中把人性的弱点、黑暗硬生生的刻画出来了。但是每次读她的小说,读着读着,最后只剩下了悲凉。她笔下的众多人物,不是典型的才子佳人,不是盖世英雄,也不是革命热血青年,他们是生活在现实中,是我们身边每一个人,也可能包含我们自己。

  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才能让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子写出如此犀利洞察人性的小说?《倾城之恋》,一座城市的倾覆,成就了一对爱情,很美好的爱情。但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都知道,这篇小说根本表达的不是这样的。一个落寞贵族的小姐想要找到一个长期饭票,而男人却不想结婚,两个各取所需的男女在情感上的互相较量,从他们的较量中,我们可以洞悉作者笔下每一个人物的灵魂以及面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困难。谁也没有办法指责他们,当时的社会如此,混乱不堪。好在结局是好的,对他们来说,也只能如此了。

  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感情,在世人看来,很匪夷所思。张爱玲一个出身贵族的世家小姐,为何会爱上风流成性的胡兰成呢?读张爱玲传记的时候,张爱玲第一送给他胡兰成自己的照片时候,照片背后写到:“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可她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了解张爱玲的人都知道,她是那样高傲的一个女人,在爱情面前也变成了一个普通女人,低眉顺眼,底到了尘埃里。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胡兰成是非常会讨女孩子欢心的。

  两人的结合在当时应该也是令人震惊的,毕竟当时张爱玲是文坛新秀,前途一片光明,而胡兰成就毕竟尴尬了。文人一向有着自己的铮铮铁骨,自己的傲气,面对大才女选择了一个汉奸,自然震惊了。其实张爱玲是那种缺爱的女子,从小受家庭影响,形成了独来独往的孤傲的性格。而胡兰成恰恰弥补了这些,他懂她的文字,懂她的人,更懂她的心。再加上,胡是那种特别会讨女孩子欢心的人,甜言蜜语是张口就来,张爱玲不动心都难。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走在了一起,但现实中,张爱玲和胡兰成没有一直走下去。他们在婚姻的路途中,按下了暂停键。我一直认为这样做是明确的抉择,但是对于张爱玲呢?胡兰成爱过她吗?至少张爱玲为这段感情付出真的。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3

  爱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有种爱可以让我们死心塌地,有种爱可以让我们备受折磨。虽然爱,虽然痛,但我们无法不爱,无法不痛,这就是“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感,字里行间回荡着凄美。或许每一段故事都是她的写实,每一个字都是她哀婉的血泪!那个年代,女子终究是女子,文笔再好又如何?她所爱的人个个离他远去。晚年的她,如同凋零的花儿,让人心碎。但依旧暗香残留,每每打开她的书,我总能嗅到这股淡雅的香气,缠绕鼻尖,久久不肯离去……

  爱情总是难为女子,爱情总是折磨女子,爱情总是伤害女子。这是我看到“第一香炉”这个故事的唯一感受。呵,是因为女子之泪太轻?是因为女子之心太卑微?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葛微龙,长着一张白白的瓜子脸,眼睛水灵水灵的。但在殖民地香港里,被阳光烤晒过的小麦色仿佛更合群。薇龙从香港来上海念大学,投靠了继承了前夫一大笔遗产,同时是当地有名的`交际花的姑姑。薇龙何尝不明白投靠姑姑的结果?但她别无选择……看着满满一衣柜的漂亮衣服,薇龙的心里却仿佛有几万只小虫啃咬一般,不知滋味。就这样薇龙被迫见了许多的“上流绅士”,却总是没有姑姑称心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微龙男主人公乔斯。他们是在一场舞会上遇到的,当时乔斯还轻薄了她。本以为只是一场戏,但那次舞会后,薇龙的心开始日夜思念起乔斯,沉稳有序的心脏开始扑通扑通乱跳。爱情悄悄降临,殊不知悲剧紧随其后。乔斯本是富家子弟,薇龙以为嫁给他后不必再作“交际花”,可乔斯却说:“我希望有个女人可以养我”。呵,多么荒缪。薇龙却又因为爱放弃了挣扎,堕落黑暗中,可她是否了解,对于姑姑和乔斯而言,她只是一棵摇钱树罢了!

  我该为薇龙哀?还是该为薇龙哭?都不是。因为她只是一个被爱捆住手脚的傻女子。

  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亲情为何全部拜倒在利益与金钱的面前,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女人的爱为何如此卑微,我已痛彻心扉,更以泪流满面!

  爱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化茧成蝶无比凄美!悠悠长河中那一张张风华绝代的面孔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倾城之恋却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4

  白流苏在张爱玲的笔下,是一位有思想的`,坚强不屈从,贞洁谨慎的现代女性。白流苏的性格特征:

  一·谨慎。白流苏在面对范柳原的爱慕之情时,她充满怀疑和不相信,“他不能不当心,他是个六亲无靠的人。”

  二·坚强不屈从。面对家人的唾骂,流苏她强忍着,坚强地面对所有人那冷眼辱骂,以及三爷要求她回去给前夫送丧,她勇敢果断地拒绝反抗。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5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人说“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许这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倾城之恋》阅读心得01-14

永远的倾城之恋作文05-01

《倾城之恋》心得作文11-30

倾城之恋阅读感想09-27

倾城之恋心得体会01-20

《倾城之恋》里面的精彩句子04-30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12-13

倾城之恋读书心得02-27

《倾城之恋》读后感09-06

《倾城之恋》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