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特色经验总结

时间:2024-06-27 10:20:43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特色经验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特色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特色经验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特色经验总结1

  一、设计“好”的数学活动,积累一般活动经验

  要让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就要有意识的设计相应的“好”的活动环节,帮助学生积累一般活动经验。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好”的数学活动。

  例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索”一课,整节课就围绕着一个需要:怎样的三条边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猜测,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完善的经验。

  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低年级设计一些购物活动,让学生算算不同购买方法所需费用。在中年级,我们可设计旅游情境,让学生根据旅游目的地和时间、如何租车船等问题,展开认真调查、计算不同方案所需的费用,制订合理的旅游计划。在高年级,我们可设计象征性长跑活动,让学生先调查学校到长跑目的地的距离,根据自己每天跑的里程,计算一下需要多少天跑完全程等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了,也“活”起来了,我们的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亲历了“数学化”的过程,收获了更多的活动体验,同时为以后终身学习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运用“迁移”,积累专属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活动经验“迁移”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去,进而积累起专属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通过猜想唤起旧知经验(猜脸谱活动),重拾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回忆,让他们充满好奇的期待,同时又利用旧经验“迁移”到新的活动中来;再在活动中探索新知经验,先通过长方形的对称轴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研究,让学生通过猜想然后运用折一折、想一想、画一画等方法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通过前面积累的研究经验继续“迁移”到三角形、梯形、四边形等图形的研究上。通过让学生在经验的“迁移”中积累自己专属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继续观察、操作、想象、推理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再如,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先通过研究棱长为3的正方体,确定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它们都跟哪些特征有关,从而通过研究确定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都在顶点上,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都在棱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每个面的中间,然后研究这些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跟顶点、棱长、和面的关系总结出计算方法。再通过研究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研究方法“迁移”到研究棱长为4、5、6等等正方体的方法,从而积累自己专属的活动经验。

  三、引导反思与评价,内化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是把学生外显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提炼与内化,我们应该看到,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粗浅的,不易被学生把握到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提炼与外显。因此教师在课末的总结时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使之条理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在《圆的.周长》课末总结时,教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度过的?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生:我们先复习了一个图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生: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就要看这个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边决定的。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回忆知识产生的过程,回顾问题的提出及解决的过程,完善并外显自己的活动经验。

  四、加强巩固应用,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考虑到数学活动经验的发展性,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加强应用,巩固数学活动经验。能更好的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之后,布置一些灵活性的作业:从你的周围、你的家里发现有关周长与面积的知识,出几个题,做一做,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特色经验总结2

  一、丰富认识,让数学规律自我发现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出示两道应用题:(1)果园里种8行果树,每行有5棵梨树和7棵杏树,一共种多少棵树?(2)求长方形的面积(如右图)。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分别对每题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列出等式。

  (7+5)×8=7×8+5×8

  (5+3)×4=5×4+3×3

  经过计算,学生列出算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a+b) c=ac+bc。

  学生在解答这两道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每道题都有不同的解法,但这两道题又显现出某些相似的特点,即用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用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结果是一样的。这是对乘法分配律原始的认知,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努力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经过教师的点拨、提炼,学生很快掌握了数学运算中重要的定律――乘法分配律。这个过程,不是把知识分解或嚼碎,一点一点地“喂”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计算或解题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二、充分感知,让主体认知自我构建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能否用几个相乘的方式,来表示我们最常见的数?”要求如下:(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教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 8=?”“ 9=?”……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回答不出来,于是教师在3后面写上“质数”两字。同样,“ 2=?”“ 5=?”“ 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们纷纷发言,教师则归纳小结,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通常很难直接用语言来表述,但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表达,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质数和合数就有一个相对直觉的表述或显现。这种通过直觉来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和过程。这样的教学是省时高效的,使用了最少的.时间和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很快就能够触摸到质数、合数的属性。主观感知,成为小学生认知构建的源头。

  三、经历过程,让主体经验升华凝聚

  知识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经验的科学的认识,知识体系是无数前人艰辛的发现和探索结晶。但事实上,今天,小学生仍然是知识的发现与探索者。尽管学生发现与探索的结果往往是前人早已得到的经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恰恰相反,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让他们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升华、构建,并凝聚为知识的结晶。

  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在师生一起玩过摸球游戏后,教师引出课题,组织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材料(不透明的袋子装有黄白两色个数不同的球,一张活动记录单)自由游戏。

  1.明确活动要求(投影展示)

  (1)猜:每次摸球前,先猜一猜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摇:每次摸球要摇一摇袋子。

  (3)摸:摸球时不能看,也不能换,每次一个,做好记录后放回。

  (4)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

  2.小组进行摸球游戏

  3.汇报交流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组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教师在汇总表内作统计。

  4.分析推理

  (1)观察:学生观察、分析汇总表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

  (2)猜测:根据各组摸球的结果统计,猜一猜袋子里哪种颜色的球多?为什么?

  (3)验证:打开袋子数一数黄、白两种颜色球的数量。

  (4)探究:摸到黄球或白球的可能性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摸到黄球或白球的可能性大小与它们的数量多少有关,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摸到的可能性小。

  5.拓展延伸

  推理:如果往袋子里再放1个红球,这时摸出1个球,可能出现什么结果?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尝试:如果用某种方式来表示摸球的结果,你会用什么办法呢?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了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游戏、猜想、验证、思维延伸等过程中获得了有关“可能性”的一般结论,使零散的认知点凝聚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是知识经验系统与直觉感知系统不断尝试、修正、进步、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灌输”“告诉”“代替思考”等越位行为,把提问、学习、思考、辨析等主动权还给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特色经验总结3

  一、初中体育课开展分组学习的特点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综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还要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和体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仿和体验、学会和提高、完善和超越等过程来真正掌握动作技能。在这一前提下,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学习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分组学习有如下特点:

  1.特色性。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特色。分组时,让学生决定自己的组长、组名、口号,同组学生的表现影响自己所在小组的未来,学生会为了提高小组的综合实力而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2.合作性。进行集体性游戏活动时,小组成员间的合作默契程度是制胜的关键。组内成员都无法完成目标任务时,就会向邻近的小组寻求帮助,学生在运动参与的同时学会运动技能,保持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培养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3.自主性。小组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有一定专项技能的学生成为“小老师”,思维敏捷、语言组织力强的学生成为“智囊团”,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成为“小学员”。学生在学练时自然分配角色,让学生帮助学生,自主讨论和学练,有时还形成“一帮一”特训,比起教师一人对众多学生的教法,收效要好很多。

  4.适应性。学生上体育课,不仅是获取知识,也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上体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更好地融入群体,适应群体。

  二、初中体育课分组学习的基本策略

  1.男女分大组。在教学上采用男女生分组教学(每组约20余人),女生在体能和技能方面与男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这样可大大减轻女生在学练时的心理压力,还能提高场地利用率和上课效率。例如,进行中长跑项目教学时,女生学练项目为800米,男生学练项目为1000米,同时男女生跑速差异也很大。在练习时,让女生跑1、2道,男生跑3、4道,可以提高田径场的利用率,同时也能针对男女生的体能进行分层训练。

  2.同质分小组。在技能学习初期,将体能和运动技能大致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每组约5~6人)。在组内让学生个体之间感觉差异较小,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的方式提高技能方法,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赶超同伴的可能,通过良性竞争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提高运动技能。在组间有一定梯度,可以让学生根据运动水平选择不同的训练环境。例如,在实心球学练中,水平较低的小组可以选择在距离沙坑的5米起掷线后投掷实心球入沙坑,水平较高的小组可以选择8米起掷线后投掷实心球入沙坑,当整组学生都可以完成投掷实心球入沙坑时,可以让学生继续选择更远距离的起掷线进行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都保持一定的自信心,同时也避免技能较好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3.小组内异质。所谓异质,是指组内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小组内异质,是在同质分组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练,有些学生的技能有了大幅提高,同组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产生一定梯度,这时不将技能水平已经提高的学生调离本组,而是让此类学生成为本组的“小教练”,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本组同学共同讨论探究,提高本组学生的技能水平,让学生运用集体智慧尽力赶超其他小组。例如,进行立定跳远学练时,学生根据抛物线原理了解起跳后的运动轨迹。本体感受比较好的学生通过控制身体在空中的姿态提高了运动成绩,小组内学生在讨论身体运动规律和最佳空中姿态后通过学生的身体展示,让其他学生看到更直观、更真切的演示。尽管演示可能不尽完美和规范,但学生觉得自己能超越身边同学,会激发练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

  4.组间调整。将班级中个头不高、体能较差的男生调整到女生组,或者将个头较高、技能较好的女生调整到男生组。进行此类调整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条件与相对应的技能水平,需要通过理性学习合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教师可以给出合理的引导建议,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调动到其他小组。

  三、初中体育课分组学习的效果分析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郑公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笔者在对我校八年级共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中长跑单元教学时,第一课采用全班整体教学的方法,简单说明中长跑的基本跑步方法、注意事项和考试规则之后,随即进行一次摸底测验。测验项目为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并记录成绩。

  测验结束后,进行为期2周的中长跑单元教学。期间随机选3个班级实行分组学习,作为实验组;另外3个班级作为对照组。教学的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中长跑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弯道跑技术,呼吸的方法及克服“极点”方法;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体验为主,在体验感受中初触中长跑技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和体验,主要形式是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分组学练,指导学生进行组内沟通和讨论,再和其他小组在班级内共同讨论和分享体验练习的经验。师生共同总结后再付诸实践,对照组则不改变教学方法,基本采用全班整体教学。2周课程结束后,进行期中测验,测验项目与之前摸底测验相同,并记录成绩。

  参加摸底测验的学生总人数为543人,参加期中测验的学生总人数为323人,故可进行成绩对比的人数为323人。实验组3个班共157人,对照组3个班共166人。其中,男生实验组总人数78人,男生对照组总人数80人;女生实验组总人数79人,女生对照组总人数86人。期中测验结束后,根据学生成绩做出分组前后成绩统计对比表。

  由表1可知:摸底测验时,对照组平均成绩均比实验组好,期中测验时,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均超过对照组,平均进步成绩比对照组多12秒;在性别组别中,期中测验时,男生实验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快8秒,平均进步成绩比对照组多20秒;女生实验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快1秒,平均进步成绩比对照组多5秒。男生实验组平均进步成绩比女生实验组多23秒;男生对照组平均进步成绩比女生对照组多8秒。以上数据表明,进行分组学习的学生的测验平均成绩比未进行分组学习的学生提升幅度大,进行分组学习后的男生成绩提高速度比女生快。

  在分组学习时,使各个小组具有特色。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组长、组名、口号,让学生决定自己小组的发展,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再通过教师语言激励,学生同呼小组口号等方式,使学生有参与感和责任感。上课时通过教师引导,让各个小组的组员互帮互助,小组之间进行沟通竞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小学数学教学特色经验总结4

  一、概念、数据和研究方法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红色文化蕴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红色文化分为实物形态即外在显型部分和观念形态即内在深层部分,其中观念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运用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英雄事迹和崇高人格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可以教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xx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二、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著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著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著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著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三、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四、总结和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虑到资金和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附近的红色资源,例如,南昌的高校可以利用“小平小道”、“烈士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还可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充分利用高校红色网站资源。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批准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等作为高校研究红色文化教育的基地,这就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搭建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平台。这些基地平台,为本校乃至全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提供了研究成果。他们设计了校本课程,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丰富和发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宝库。

【小学数学教学特色经验总结】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优秀03-07

数学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09-07

教学经验总结04-28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04-17

小学数学课改经验总结(通用14篇)12-13

小学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通用16篇)03-29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12-07

数学社团活动经验总结08-23

中考数学中考经验总结(精选13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