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时间:2024-09-30 13:04:50 淼荣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通用16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通用16篇)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1

  一、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血蛋白活性肽绿色饲料添加剂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项目

  2、承担单位概况

  xx成立于20xx年,公司位于xx省xx市xx经济开发区,占地210亩。是xx省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是##省自治区经委认定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公司充分利用区域内得天独厚的畜牧业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以生化药物研究、脏器生化原料采集及加工为主导产业。开发出十余种生化原料药,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和动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xxx积极立足于区域畜牧养殖优势,综合利用牲畜的血液与骨骼及肺、胰等脏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和“多肽”系列产品为主导产品,充分发挥企业在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xxxx现有员工 689人,其中科技人员185人,企业建有研发中心,有专职研究开发人员46人,研发中心有中高级技术人员及硕士学位以上人员8人,有外聘专家 3人,

  公司凭借着多年建立起来的稳定通畅的市场营销网络和高素质的营销队伍以及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实施科学可行的营销策略。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实现税金776.4万元,实现利润936.6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2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由过去的单轨制转变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运行机制,虽然对我国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弊端,仍然不能适应农业、农业经济对农业科技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如在转化过程中的宏观调控机制、供求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动力机制、利益机制,以及化解风险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公益性效果很强,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对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越来越重视并增加了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同时也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但是许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常被资金短缺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所困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生产是脱节的,机构也是分散的,改革后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计划之间缺乏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关系。尤其是县级科技基本上无法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县级科技管理职能弱化,县、乡、村科技管理没有完整分支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科技单位承担项目非常少,而且和县级单位合作项目也非常少。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进入产业阶段后,小规模发展还可以,但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调控效果不十分显著。

  二、农业科技成果供求机制不显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要有利于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机制不显著,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的科研观念尚未彻底转变,选题立项时,没有着眼于将来成果能不能走向市场、步入社会能否顺利转化,造成研究课题与生产需要、市场需要相脱节,许多农业科技成果诞生在实验室,缺少中试环节,技术成熟度距大规模生产还有相当距离,从而造成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据我们调研,浙江省最近几年获得成果数目不少,但真正贴近生产、市场、农民,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实用、能够预期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不多。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近90%的科研力量集中在产中阶段,而美国70%集中在产后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很多科研成果难以深化研究。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5%,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0.55%,发达国家一般水平为2.5%-3%,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科技成果自身先天不足。

  农业科技需求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对科技所产生的需求愿望的强弱和实施这种愿望能力的大小。我国许多地方农户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收入水平低,无力采用新技术。据对农户的抽样调查,85%农户渴望掌握农业高产高效技术,但是如果技术需要较大投入时,只有5%的农户能依靠自身原始积累解决。农业企业虽然对科技需求高于亿万农户,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科技投入水平还是非常低的。另外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表明,我国87.8%左右的农民在初中或以下文化程度。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农村中大部分文化素质相对较高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使得农业劳动素质有下降趋势,农民的文化程度低下,严重影响农民科技意识形成,加上采用新技术缺乏经验和科技能力,直接阻碍了对农业科技成果有效需求。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传递机制不通畅

  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是农业科学三大支柱,现行的农、科、教这三大系统分别隶属不同的`行政部门,各成系统。三者缺乏机制上的有机联系,一方面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不能通过农机部门正常渠道应用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推广部门缺乏新成果来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沟通机制,在组织机构、经费来源、工作条件、人才培训、行为规范、税收分配等方面还不完善。农业科技经纪人才十分缺乏,据统计,到目前,在浙江省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足10人,整体素质不高,其信息传递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从理论上来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市场需要推广部门按照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农户的需求组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也就是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发挥各自优势,是相互依存的“三位一体”关系。而现有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五级一员一户”推广网络体系。五级指从中央到乡镇五个行政级别,一员一户就是在村级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推广方法实行的是“技术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机制。这种机制虽然可以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这种机制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推广手段来向农民推广技术,是注重做技术工作,是“以技术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农技推广机构中产服务,轻产后服务,还存在随意扩大宣传新技术实际效果新倾向,一部分农业企业、农户在实践中发现与实际不符,开始怀疑新技术成果的经济价值。此外,许多农户、农业企业在生产中得不到持续技术指导服务,他们把技术使用不当或操作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归咎与技术成果本身。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正确处理科教部门的科研成果与推广部门之间的推广工作之间关系和合作机制。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

  许多科技人员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经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取得农业科技成果却无偿或低偿转化,其所得与所付出的相差甚远,影响科技人员进行转化积极性,一部分科技人员离开原来单位,寻找工作环境、待遇更优的单位,进而消弱了其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如农业科技成果中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和预防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科学施肥技术、农田排灌技术、畜禽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以及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等非物化成果,很难商品化进入市场。这些成果基本上是无偿或低偿的方式进行转化。另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都是露天操作难以垄断控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大部分农作物一年二季,一年一季,甚至几年一季,使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使用后产生效用滞后,严重影响农民有偿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是大部分农业企业、农户安于现状,满足现有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用一些常规的农业技术设施,虽然获利不丰,但也不会有太大风险,另外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对那些高产、优质、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绿色环保的农业成果缺乏内在需求动力,最终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五、农业科技成果过程中缺少化解风险的机制

  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多种风险,主要风险有技术风险、转化风险、配套风险、市场风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特点,技术含量高,比常规技术更难掌握,如无籽西瓜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除了掌握西瓜的一般田间管理技术外,还要掌握西瓜苗从试管转移到温室进行炼苗,再有温室到田间一系列技术,其中一个环节出问题,就造成技术转化失败。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接受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基本素质不高,大部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单一的生产技术性人才,缺乏具备经济、信息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农业科技成果接受者文化程度低,加上农业科技成果自身局限性,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失败风险。三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国家有关政策变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相似替代技术出现,如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给浙江省外向型农业企业出口创汇带来重大影响,尤其是浙江省出口大米、生猪、蔬菜、茶叶、丝绸、蜂产品、罐头食品、鲜水果、兔毛、火腿和羽绒及其制品、草麻编织品等出口创汇下降60%。

  现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将农业科技供给成本与收益的联系断开,农业技术投资主要依靠农户,由于农户担心别人“搭便车”,投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农业技术推广时,如果失败了,损失全部有农户承担,如果成功了,其他农户就会跟进,而不需承担初始技术转化风险,这样农户中大多数不愿意进行新技术投资尝试。此外对于转化后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人员不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科研人员得不到额外利益;农业减产,农民减收,科研人员也不需负任何责任。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政府部门都没有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后跟踪、服务机制。正是研究开发投入成本与取得效益的弱相关性不仅意味着科技资源产生不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一旦出现转化失败没有有效终止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因此,需要引入市场化机制,在成果转化失败时,有效地终止成果转化资源配置和弥补转化失败损失。

  综上所述,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深入分析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其运行机制存在问题,找出制约成果转化的不利因素,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3

  它是大西南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它是正在崛起的绿色城市,它就是遵义,一座南距贵阳140公里,北距重庆250公里的红色古都。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辖二区二市十县。如今,在这片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的城市里,正在进行着生态保护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遵义注定将是个胜利者。这座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的城市依靠其优良的自然资源和遵义人民的努力,赢得了诸多殊荣: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县级森林公园6个。近年来,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相继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很显然,这些并没有满足750万遵义人对绿色的憧憬,也不足以证明遵义市绿色崛起的雄心。20xx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接下来的每一天,遵义市紧紧围绕打造“绿色红都”和“红色绿都”的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切实加强生态建设。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56%,城区绿地面积2266.4万平方米,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4.6%和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

  在创森的道路上,遵义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赢得这场攻坚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强化领导,深入开展创森活动。为有力推进创森工作,遵义市专门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森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遵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遵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任务分解表》,将森林城市创建的各项指标和具体任务细化落实到相应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制定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定期督察通报、绩效考评等多项制度,形成了市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各司其职、各方面支持配合、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良好运行机制。

  其次,强化规划,科学指导城市森林建设。为搞好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总规修编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修编领导小组,委托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20xx年4月,《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修编)》通过评审。新修编规划突出了在红色之都建设绿色生态文明和在城市森林中体现红色文化的规划特色。同时,配套编制完成了《遵义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规划》、《遵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遵义市绿线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

  再次,强化投入,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步伐。市政府根据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确定投资规模和项目,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公共财力及时足额到位。“十五”以来,遵义市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心城区通过植物园、三阁公园及一街一景绿化改造等园林绿化重点工程的实施,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8.47%和43.44%,人均公用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绿化工程总投资近2亿元。县、区(市)、重点乡镇相继启动了120多个休闲绿地和环城林带建设,城镇、城郊、乡村绿化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

  同时,强化机制,扎实推进创森工作开展。在创森实践中,遵义市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出“三力合一”(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三位一体”(建设、保护、利用)的工作机制。为强力推进创森工作,市政府定期开展专项督察,实行常态管理,对认识不到位、行动迟缓的单位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工作不力,影响创森工作开展的,实行行政问责,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最后,强化宣传,大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遵义市始终把宣传工作作为创森的重要抓手,从20xx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酒博会,20xx年又举办了中国绿茶博览会,承办了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大大提高了遵义的知名度。同时,遵义市还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以竹、茶、酒、生态旅游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形成了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经过两年的建设,20xx年4月7日,遵义市迎来了国家森林城市综合考察组的到来,各位专家在实地考察了遵义市的创森情况、听取了遵义市市长王晓光的报告后,充分肯定了遵义市创森工作取得的成果。

  考察组成员之一的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关庆伟表示:在遵义考察了两天,让他感受很深的是城市很高的森林覆盖率,各项申报指标符合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基本实现了让森林走进城市。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贾宝全说:“我特别赞赏的有几点,一是你们在城郊完成了10万亩风景林建设,我去过很多城市考察,一般来讲,省会城市都建有环城林带,但地级城市完成了10万亩环城林带建设的非常少;二是你们的新农村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四在农家’这个载体已经在全国树起了品牌;三是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方面做了很好的衔接、配套。”“先进的建设理念、清晰的建设思路、显著的建设成效吸引了我的注意。”西南林业学院院长、教授刘惠民说,“森林覆盖率实现了年均1%的递增速度,没有高投入、硬措施是不可能有这个速度的。”

  同时,面对遵义市创森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遇到的难题,考察组专家也提出了对应的建议。

  关庆伟说:“现在遵义的森林覆盖率已经很高,宜林地已经很少,覆盖率提高的空间不大了,因此下步的建设重点应该放在提高森林水平和提高生态效益上,工作的核心不再是造林,而要在如何发挥好现在林地的生态、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同时,风景林的建设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因为风景林不是一般的森林,因此在树种的选择、布局上要体现特色,讲究色彩、景观效果;要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要做好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听说遵义现在正在做这个方案,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森林经营方案,把森林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才能让它产生出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四川省林科院副院长慕长龙博士对遵义市的创森工作提出了六大建议:首先,一定要保证城市森林建设规划实施的连续性,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施,不能随意更改,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施情况适当地修编。其次,中心城区还缺少大面积栽种市树市花的地方,既然已经评出了市树市花,就一定要在城市绿化中体现出来,给市民、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是一定要抓好现在森林的改造和经营,现有的基础已经很好,下步就是要在挖掘上下功夫,遵义市可以分为城区、城郊、农村三个大板块来进行改造。第四是遵义市提出森林覆盖率达到50%的目标,现在离目标仅有1个多百分点的距离了,应该说这个目标切合实际,下一步遵义应该围绕通村公路绿化来提高覆盖率。第五是中心城区的湘江河保护还要加大力度,水质还要提高,水源涵养一定要做好。第六是主城区、县城区空气质量还要继续提高,继续抓好污染源的治理,切实搞好人居环境的改善。

  创森不是短期行为,中期、后期建设再上一个台阶,任务是很艰苦的。刘惠民表示,遵义市的创森要上升到一个模式的高度,可以以生态、生产、生活三位一体、城乡一体为主线来构建遵义模式。同时,绿地建设一定要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要按中型、小型的森林群落来规划、部署,不能是单纯地种树种花。要加强森林经营,着重抓好现在林地的改造,提高蓄积率,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经营中对竹、茶进行重点培育。

  遵义创森工作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院教授级高工唐小平建议说:“一是建城区水岸,刚才有专家提出了要有自然水岸,我很认同,我也建议遵义下步要恢复一点湿地自然生态,构建水岸森林群落。二是要在提高森林质量上下功夫。城区山多,但山体绿化质量还可以提高,还有空白点需要填补。三是树种的选择上要更科学,既要美观也要健康安全。城区引用了一些非乡土品种用做行道树种,并不是很妥,还是要更多利用乡土树种。四是生态科学宣传教育要加强。我们考察所到之处,看到生态教育的内容比较少,空白点多,下一步可以发动学校、社区、企业参与生态宣传。多有一些科普宣传,就会增加学生、市民的生态知识,就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城市森林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千秋伟业,遵义市要走的路还很长,要付出的努力还很多。在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后,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表示:遵义市将以综合考察为契机,坚持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城市森林建设,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森林建设,以重点工程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以生态文化提升城市森林建设,继续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常抓不懈,努力把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特色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城市。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4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我国及我省至今尚无满意答案的一大现实难题。湖南历来是我国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较多的省份之一,统计资料显示:仅20xx年~20xx年,全省省级科技部门登记的科技成果就达5694项,平均每年940余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约占90%,应用技术成果水平处于国际国内领先的达95%以上;成果水平综合评分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五,在中部6省则稳居榜首。但另一方面,湖南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非常低,真正能形成产业化的只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在中部6省排在末位。

  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因素显然是多方面的,破解难题的途经和方法也无疑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归纳出不同的原因和对策。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和市场经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新背景条件下,有必要着眼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过程和转化链的要素入手,来进一步审视分析这一命题的关键难点,梳理解题的思路和对策。

  一、成果转化系统的瓶颈障碍

  “转化”,通常是指从一种状态过渡或衍变到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和过程。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一个涉及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即科技成果逐步成熟、完善以适应产品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由科技供给系统、科技转化系统、科技需求系统和科技环境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其良性运行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

  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一般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诸多环节,而不仅仅指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这两点之间的“惊险一跳”。与此相联系,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还可大致划分为创造和提供科技成果的“供体”(研发机构)、接纳并物化科技成果的“受体”(物质生产企业),以及沟通供求双方关系的“媒体”等三大环节。如果在上述运行过程中的某环节内部或相互之间的链接状态出现问题,便会造成整个转化过程的运行不协调甚至断链。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涵义,就在于它必须动态地适应科技研发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接纳程度,以及科技成果转移的环境支持程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变化趋势。

  基于上述认识,观察分析湖南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显然还存在着“供体”活力不足、“受体”需求不旺、“媒体”素质不高和链接状态不佳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1、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研发能力不强,切合市场需求的成果不多。

  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作为湖南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之一,一方面由于考核体制、机制的不完备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自身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成果的成熟度较差,许多成果停留在论文发表、实验室成功、原理样机和研究报告通过的阶段,还是一种不能实际应用的单元技术或实验室技术,被鉴定“首创”、“领先”之后便束之高阁,无法被企业立即应用;另一方面,倡导科研单位自己搞成果产业化的做法,往往因其资金、技术、场地、经营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而事倍功半,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违背科技成果的.转移要在社会上下游部门之间建立密切分工协作关系的客观要求。

  2、企业创新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

  据20xx年经济普查数据,湖南省规模工业企业的科技机构设置率仅11.1%;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开展了科技活动的仅占14.4%;开展了研发活动的仅占7.6%。此外,来源于国家、部门和地方计划项目的科技成果仍然是全省主要的成果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科技成果产生的直接动因主要还是政府科技计划,而不是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市场需求目前还不够成熟,许多企业对新技术和新成果不甚敏感,眼睛只盯着比较成熟的现有技术上,不愿为成果的转化承担过程性风险,甚至不少企业还提不出自身发展的下一步技术需求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方向。更多的中小企业则是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条件落后,投资资金不足,无力为成果的转化承担风险,因而在接受科技成果时经常困难重重。

  3、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加剧了科技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普遍缺乏,例如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再到产业化,我国的投资比例是1:0.7:100,而发达国家是1:10:100。湖南在全国又属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经费投入不足矛盾更为突出,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每年有限的财政经费又分散在不同行业和科技计划的众多项目中。20xx年,在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企业筹集占77.5%;科研机构和综合技术服务机构筹集占5.4%;高校筹集占13.8%;其他渠道筹集占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筹集的科技经费之中,企业自有资金占87.2%;政府资金占3.6%;金融机构贷款占6.4%;其他渠道筹资占2.8%。可见,湖南目前金融机构贷款还只是个小头,而民间资本则由于没有很好的回报机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必然会使科技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科技资源浪费增大,无法有效形成投入――产出――增值――再投入的有效机制。

  4、科技转化主体“散”,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慢。

  近年来,湖南省各类科技转化机构如生产力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产业化基地等建得不算少,但还未能真正适应技术转移需要、形成有效的创新产业化链条。此外,许多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想自行转化,却缺乏资金;想转让,又无健全规范的技术市场支撑。问题的表现是科技成果评估功能不健全,技术交易保险基本空白,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比较缓慢,症结则是缺乏必要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体系,特别是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整体优化和一体化建设上。要知道,在科技成果从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科技活动或经济活动往往都有着不同的目标、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因而它们之间就客观存在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分离、分工和协作。科技成果形成与转化的不同环节、不同机构如果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技术市场不能有效的形成并发挥作用,这同样也是违背科技发展规律性的表现。

  二、促进成果转化的对策思路

  既然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供体”、“受体”和“媒体”等环节存在一些缺憾,从而科技研发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市场对科技成果的接纳程度、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支持程度等方面都不太相适应,那么解决问题也就不妨从如何调动“供体”活力、激发“受体”动力、提升“媒体”素质和完善链接状态等几方面来把握。

  1、加强以科技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当前湖南面临的许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科研人员无力解决、科研单位无法解决、企业也难以解决的。而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都有着无法替代的资源动员能力,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的推进上政府也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科技成果从研发、生产到市场化、产业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政府与市场、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有着不同意义的作用。越是接近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度与速度就越依赖于中央政府调控作用的力度;越是接近科技成果转化的尽头――市场,地方政府调控作用的力度越要大。从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角度来看,越是接近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就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作用的强度,如创新基础设施、社会创新文化等;越接近科技成果转化的尽头,市场因素作用强度越大,如科技市场需求、科技型企业家队伍等。因此,目前有必要重新审视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职能以及发挥这些职能的方式,重构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机构的关系。

  政府在市场机制下的转化促进作用,应是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为主,以多种方式示范、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注意协调政府各部门、各计划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为主要的:

  一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进入市场的科技成果多已具备商品的一般特征,流通不能无序,政府的监管职能不能缺位。政府以及由政府支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对进入市场的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成果的知识产权、研发状态、技术水平、市场预测、投资估算、风险系数等给予科学评价,建立必要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制度,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风险资金介入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鼓励和扶持原始创新。当前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创新能力的约束。今后对于原创特征明显、人员素质出色、有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研项目,要通过严密、科学、规范的立项评估,在合理测算科研成本和加强过程管理的基础上,予以重点扶持,确保需求,全程服务,及时向社会推介,动员风险投资机构及企业介入,尽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要尊重企业选择适用技术的自主权,对企业或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申报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在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环保政策等前提下,一般不进行实质性审查和数量限制,宽进严出,变前置审批为后期评审。并相应调整计划形式和经费资助方式,通过编制面向企业的指导性科技计划,鼓励企业前期投入,视项目合同执行情况,择优后期资助。利用有限的科技投入,引导尽可能多的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充分激发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四是着眼于促进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机制的形成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建立,制定配套政策,加强政府以科技需求为导向的行为,强化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政府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行为上,主要应定位在如何缩短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给与需求单位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上,激发微观单位的动力,形式外在压力,保持相互之间的衔接。政策的制定要从科技成果转化大系统和全过程出发,在促进科技成果供给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需求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整体化的政策等方面,形成体系上的一体化和整体上的优化,避免“头痛医头”、“捉襟见肘”,形不成合力。

  2、正确引导,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取决于企业和整个社会需求的拉动,尤其是作为成果转化主体的企业的拉动。

  从政府角度看,一是要通过产业导向政策、科技进步政策、创业投资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引导企业切实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激发企业对科技成果应用的内在需求,改善经营者短期行为。二是要力促企业以产权制度的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使产权关系由模糊走向明晰,使产权结构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使产权流转的凝固化走向产权转让的市场化。三是要力促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引导和扶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企业科技投入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健全科研单位的中试基地和企业的技术依托单位;建立企业科技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制度等。

  从企业角度看,则要特别强化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企业要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就不能仅仅限于被动地做科技成果的吸纳方,必须敢于挑战风险,把握市场先机,积极主动地开展研发和转化运用,积极主动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成为科技成果的生产方乃至转让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3、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力促产学研一体化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互动效应。

  企业无疑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但当前单纯地强调企业的这种主体地位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系的层次结构,相应地建立和完善整个区域的多层次、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创新与转化体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需要通过更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更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来进行,其中当然包括企业、政府、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社会其他要素在内,必须协调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针对目前科技产业化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散、乱、互相分割的状况,今后应致力于形成一个由政府所主导或支持,由相同或相近产业,或者其他关联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结合相关科研院所,按照自愿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组织起来的专业化协作和联合研发与转化体系。具体内容包括:通过深化改革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及时把有关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去;完善现有科技成果管理和鉴定制度,将产学研成果创新与转化的管理纳入科技管理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内涵和市场外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按照企业“订单”来确定研究课题,开发课题研究;从机构、人才、信息、中介等方面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协调行动;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成共同参股或相互持股的经济实体;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各种中试基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示范园区、留学生创业园等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示范和推广作用。

  4、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建设。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桥梁,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纽带。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今后要突出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官产学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为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和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全方位服务,推进成果转化服务活动的社会化、产业化。特别是要以法规的形式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让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和咨询服务机构,包括进一步制定新的方针,创新发展技术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推进技术、人才、资本、产权的有机结合,并形成网络化;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为方向,通过扶植、培育和规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跃上新台阶,推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技术市场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平台建设,拓宽成果转化的信息渠道。二是要加强技术市场的组织建设,建立若干独立的具有工程枢纽性质的大型技术市场,为科技成果的转移提供诸如咨询、交易场所、定价评估、仲裁、网络中心、牵线搭桥、信息收集与传播、人力资源培训等一切便利条件。

  5、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渠道。

  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总量不足、产业化回报率不高等问题,今后必须加快构建国家、企业和民间三方都有积极性的研发和转化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渠道。

  一是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近年来湖南在省级财政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项目经费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资金支持乏力的矛盾,但从发展需求来看还很不够,今后应全面推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每年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在不断增大投入总量的基础上,选择一批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作为推广重点,明确具体的推广目标,抓典型、搞示范,逐步予以重点突破。

  二是要建立风险投资和科技企业信誉保障体系。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资金来源,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中的“中试”和小企业孵化过程中资金短缺的根本途径。要建立相应的政府金融支持机构,提供创业长期低息优惠贷款,利用市场机制,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渠道。要采取有效措施使现有政策法规落实到位,如对资本投入,应成立相应的担保和保险机构,建立信用保全制度,为高技术创业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政府担保;建立政府出资的信用保证机构,为科技企业的融资提供信用担保。

  三是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风险转移与分散政策,例如对于可以商业化的科技成果,一般主要应通过市场来实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商业化较为困难,或者利用市场难以实现有效的转移与扩散的科技成果,政府要利用行政手段实现转移、扩散。要兴办官办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竞争性行业及高精尖项目的风险技术投资,同时对风险资本市场起引导作用;特别是要鼓励不同所有者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使其逐步成为科技风险资本市场上的主要资本形式和主要投资机构。配合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运作,逐步建立科技企业的“柜台交易市场”;创建和发展专业性的科投投资基金;建立全国或地方性的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对科技融资者的投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等。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5

  一、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包括项目已有的核心技术,本次申请需中试、转化的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在农业生产中确切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限200字以内。如果申报单位同意“x”信息公开,此内容应属可以公开部分)。

  (二)项目预期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成果熟化程度、项目执行期结束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转化后可获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

  2.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是项目后续资金划拨的重要依据)在项目执行期内和结束时,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进度指标、技术工程化指标、资金落实额、生产建设情况、实现的销售收入和示范规模等。每一阶段目标应进行比较详细的、可进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阶段目标完成时指标应与“总体目标”条款中的“技术、质量指标”一致。

  3.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包括在项目执行期内计划投资额,其中已到位投资额和需新增加的投资额;列表说明项目执行期内由单位负责完成的新增投资资金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简述本项目所涉及的具体的农业生产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后在克服生产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方面与国内、国外同类技术、产品进行质量性能等量化比较,描述项目实施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将发生的主要变化。(可以表格方式说明)。

  (二)项目创新点

  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申报单位应在不泄露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本项目的创新点、创新范围、创新难度,并附上权威机构出示的近期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报告或其它能说明项目技术水平的证明材料,已有样品的可附照片。

  (三)知识产权状况

  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尤其是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合作转化和委托转化的科技成果,及购买的科技成果,需附上相关的合作转化协议书和成果转让说明;引进技术再转化的成果,需说明再转化的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单位自主转化的成果,需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或技术鉴定报告。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论述

  详细说明本项目开展中间性试验,或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或生产性试验示范的具体内容,以及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案。

  (二)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说明本项目开展中间性试验或生产性试验示范的具体地点与规模;各参加单位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分工(需附相关合作协议);论述开展本项目各项工作所需设备、原辅材料的来源、供应渠道,工程建设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简述转化过程中的“三废”情况及处理的措施和方案;如果是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的技术成果,说明是否已获得批准或许可,如果还没有获得,需描述目前申请、审批进展情况以及预计何时可以获得。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确切说明本项目成果转化后技术或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分析本项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等。

  (四)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投资预算——根据项目需要转化的内容和目标,估算本项目在资金资助期内计划投资额,至项目申报时已到位的投资额、需要新增投资额,并对已到位投资部分分项说明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

  新增资金的筹措——对新增投资部分,需阐述资金筹措渠道、预计到位时间、目前进展情况。具体包括:利用银行贷款并已获得贷款的,在附件中须提供贷款合同,尚未取得贷款的,需说明目前贷款的进展情况;自筹资金部分,须详细说明筹措渠道、筹集额度;地方政府配套部分,应说明拨款部门、资金使用方式、资金到位时间,已经拨款的,须附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资金部分,需明确说明申请种类及其金额。

  资金使用计划——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部分,需单独列出明细表说明主要使用方向。

  (五)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对项目的风险性及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提出降低风险的措施。

  (六)项目实施计划

  详细描述项目各项工作的进展计划,以甘特图(注)的形式列出,并明确标出完成各项工作预计所需时间及达到的阶段目标。此处列出的各项指标应与“总论”中“阶段目标”的'描述相吻合。

  四、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一)成果转化目标分析

  分析经中试、组装、工程化后,成果可以达到的熟化目标,如经转化后技术可以满足大面积推广或产业化生产的程度等。

  注:甘特图(GANT)——是查看项目进程最常用的工具图,也叫线条图或横道图,由二维坐标构成,其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任务。申请单位应将转化资金项目执行期内的各项任务分解,每项任务用一条横线表示,其长度是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将横线按任务的启止时间放在图内。

  (二)经济效益分析

  1.产品成本分析

  按财务制度的规定,估算项目产品的年生产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制造费等)和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及相关财务费用),并提供计算生产成本的基础;说明对生产成本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根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位销售价格,并编制该项目五年内的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预测,包括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上述预测分析要求列表计算。

  3.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销售价格和市场占有情况的分析,预测本项目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累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缴税总额、创汇或替代进口情况。

  4.项目投资评价

  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

  (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分析本项目实施后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影响,以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等。

  五、项目支撑条件分析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包括单位名称、通讯地址、注册时间、注册资金、登记注册类型、主管单位(部门)名称。

  (二)单位转化能力论述

  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情况,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业绩和投入情况(企业应说明科技转化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比例);科研转化队伍情况;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储备情况等。

  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和工作业绩;项目技术负责人与单位之间的任用关系。

  (三)单位职工队伍情况

  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经历、技术专长、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工作业绩。

  单位人员基本情况,包括人员总数、大专以上人员数;主要管理人员数、文化水平、年龄结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人员比例等。

  (四)单位管理情况

  申报单位管理制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产权明晰情况,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需说明股东(联营单位)的构成及各自所占的股份(合作关系);企业信用等级、企业商誉、企业获奖情况等。

  (五)单位财务经济状况

  企业应说明上年末单位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总额、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上交税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事业单位应详细说明本单位的资产负债和从事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性收入。

  (六)合作单位研发能力

  简述本项目合作单位的科研开发实力,合作单位与本项目开发内容相关的技术储备和开发优势,合作单位在本项目相关开发内容方面已取得的阶段成果。

  附: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各类可行性研究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技术的可行性。

  主要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

  财务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社会可行性。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

  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是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一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基本情况: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合营各方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国籍;企业总投资、注册资本股本额(自有资金额、合营各方出资比例、出资方式、股本交纳期限);合营期限、合营方利润分配及亏损分担比例;项目建议书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负责人名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况、结论、问题和建议。

  (二)产品生产安排及其依据。要说明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和市场预测的情况,以及国内外目前已有的和在建的生产装备能力。

  (三)物料供应安排(包括能源和交通运输)及其依据。

  (四)项目地址选择及其依据。

  (五)技术装备和工艺过程的选择及其依据(包括国内外设备分批交货的安排)。

  (六)生产组织安排(包括职工总数、构成、来源和经营管理)及其依据。

  (七)环境污染治理和劳动安全保护、卫生设施及其依据。

  (八)建设方式、建设进度安排及其依据。

  (九)资金筹措及其依据(包括厂房、设备入股计算的依据)。

  (十)外汇收支安排及其依据。

  (十一)综合分析(包括经济、技术、财务和法律方面的分析)。要采用动态法和风险法(或敏感度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项目效益和外汇收支等情况。

  (十二)必要的附件。如合营各方的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合营各方的资产、经营情况资料;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6

  6月下旬,县教科体局组织力量对全县20xx-2017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总结了近年来我县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我县今后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现状和成效

  20xx年以来,我县认真落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科技成果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1.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有序开展。20xx-2017年度,全县共鉴定科技成果26项,其中:鉴定并登记省级科技成果8项,市级科技成果7项,县级科技成果11项。推荐申报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共获得巴中市科技进步奖7项。组织开展了20xx-2017年度县级科技进步奖评审。

  2.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持续推进。五年来,共转化“特色蔬菜新品种及配套有机栽培技术产业化示范”“‘风干鱼深加工方法’发明专利转化应用与产业化示范”“鲜菜新型贮藏保鲜及酱腌菜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川早系列核桃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体系集成研究与示范”等科技成果69项,共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值17.75亿元,实现净利润1.38亿元,实现税金1.14亿元。

  平昌县大巴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特色蔬菜新品种及配套有机栽培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引进推广“冠春3号”等苦瓜新品种2个,“川腾6号”辣椒新品种1个;组装配套栽培技术3项,形成了有机蔬菜产业化种植规模;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核心示范区106亩,生产示范514亩,辐射带动3042亩;开展蔬菜科技培训,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200余人次;获得有机蔬菜认证2个。

  截至20xx年6月,项目已完成投资1843万元,其中:完成基础配套设施投资830万元,生产性投资1013万元,推广种植特色蔬菜新品种10748亩,实现总产值7700万元,实现利税2500.5万元,上缴所得税157.2万元。

  通过项目示范,辐射带动农民种植面积24000亩,种植户人均年产值达7800元,纯收入达到3700元,增收1300元。通过基地雇佣和发展专业种植户的方式,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10个。

  平昌县杨势鲜合鱼汇有限公司转化实施的“‘风干鱼深加工方法’发明专利转化应用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以鲢鱼、鳙鱼、草鱼、鲤鱼及鲶鱼等大宗淡水鱼为原料,在对巴河传统风干鱼制作工艺做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风干鱼深加工方法(专利号:ZL 20xx 1 0313113.2)”的技术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从传统风干鱼制品中筛选出具有良好发酵性能和显著增香效果的菌种,同时利用真空腌制技术、恒温发酵技术及工艺安全技术等三项集成创新技术,对传统风干鱼制作工艺进行提升,设计、制造供生产使用的真空腌制设备和恒温发酵设备,建设年加工能力为700吨淡水鱼的风干鱼生产线。解决了传统风干鱼制品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带动了项目所在地区及周边地区水产养殖、加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该项目新增投资550万元,完成了巴河风干鱼工艺技术1项,建设年加工能力为700吨淡水鱼的风干鱼生产线1条, 设计、制造出供生产使用的真空腌制设备和恒温发酵设备各1台(套),编制产品质量企业标准1个,以作为产品执行标准,通过了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并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在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获得了ISO 22000(HACCP)认证证书。

  通过项目实施,新增风干鱼产品150吨,年新增产值3165.75万元,新增税利633.15万元,新增净利润391.77万元,年缴税241.38万元。带动新增水产养殖面积1700亩;提供了加工、销售等劳动就业岗位30个,人均收入22320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共培育了平昌万通达生物科技公司、巴中渝翔机械制造公司等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省级建设创新型企业11家,其中:示范企业1家(沃德),试点企业4家(江口醇、远鸿小角楼、万通达公司、兆润),培育企业6家(鑫旺养殖、钢圈厂、渝翔机械、兆润摩托、大巴山生态农业、杨势鲜合鱼汇、欧菜园)。5年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36亿元,年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9.0%,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8%。

  4.技术交易活动愈加规范。加强了对技术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开展了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全县6项技术转移实现技术交易额20xx万元。

  (二)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秦巴云顶茶叶、兆润摩托车制造、万通达生物科技、四川江口醇酒业等21家企业分别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大、省农科院、省畜科院等省内外18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广泛组织企业参加巴中市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进会、巴中市银企对接会、绵阳科技博览会、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各类产学研合作活动。

  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了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兆润摩托车制造公司与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对竞技越野摩托车新型发动机和ZR250GY型越野摩托车进行了联合攻关,使发动机性能大幅度提升,实现了越野竞技摩托车的国产化。江口醇酒业集团公司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展的白酒糟制备微晶纤维及木糖醇技术研究,解决白酒糟废弃带来的环保问题,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

  20xx年以来,全县共成立研发机构17个,其中:科研所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8个。建立产学研实体15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0项,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1个。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培养培训人才1176人,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占企业在岗职工总数的8.7%,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明显提升。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公众创新创造活力

  广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知识,多次邀请省科情所、成都力久专利事务所、成都行之专利事务所专家对我县20多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和创新方法专题培训。积极组织专利申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步增长。五年来,全县共申请国家专利411件,授权专利237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件。

  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培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了四川江口醇酒业集团、平昌万通达生物科技公司和平昌沃德公司等3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培育了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公司1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

  开展专利申请资助,增强公众创新意识,鼓励公众积极申请国家专利。五年来,共办理市县两级专利资助199件,资助金额达20.78万元。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专利实施补助资金项目,20xx年以来,《巴河风干鱼深加工》《一种三轮摩托车车厢专利组合》等8项实施专利获得省知识产权局立项支持,共获得补助资金10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成果方面

  1.由于受到技术力量薄弱,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低下和科技投入乏力等因素制约,导致全县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导产业低水平发展,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企业对引进科技成果缺乏动力,对已经引进的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欠缺。

  2.县级科技进步奖励工作不能正常持续开展,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产生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

  自20xx年以来,我县已有6年未开展科技进步奖励,最后一次评审工作开展于20xx年。20xx年1月17日成立了平昌县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相关领导和专家共11人组成。通过评委会成员认真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从11个请奖项目中评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其中:工业项目2项,农业项目4项,社会事业项目5项。20xx年2月17日,县科知局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对20xx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结果予以公告的请示》,至今未获批准,申报单位和主研人员颇有怨气,不利于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3.一些企业在科技项目工作方面存在重申报、轻实施的问题,造成尽管每年争取的国省市项目不少,却出成果难的问题。

  4.由于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没有强制条款,使其法律约束力大打折扣,不能引起包括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足够重视。

  5.企业投入能力低下,县级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不大,仅靠争取国省市资金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有限。平昌自20xx年度安排落实科技经费170万元以来,20xx-2013年长达五年时间没有安排科技经费。20xx年开始恢复科技经费预算,当年仅安排资金50万元,20xx年略有增长,达到100万元。一个百万人口大县,摊到人均科技投入,20xx、20xx年分别仅0.48元和0.98元,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产学研合作方面

  1.主导产业低水平发展,企业对技术不渴求,向往的是无偿投资,缺乏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把参加科技部门提供的比如科博会、技术对接会等活动当成负担,被动配合、勉强参加、流于形式,很难收到实效。像银企对接这样的活动,虽组织单位有着良好的初衷,银行等投融资机构却缺乏热情,参与企业很难得到签约或虽签约却不能真正得到落实,也影响了企业参与的意愿。

  2.一些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更多的是为了包装项目争取经费,而无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质性合作,企业缺乏发现问题、邀请合作单位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合作单位也缺乏勾通交流和主动服务的意识。

  (三)知识产权方面

  1.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长,而专利质量依然不高。申请的专利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极低。

  2.专利转化难,已成个别专利申请“大户”的沉重负担。一些专利权人手持专利证书,自己无条件转化实施,想转让出去却又找不到下家,不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每年还得上缴年费,感觉难堪重负。即使有了新的发明创造,也不想再申请专利。

  3.知识产权管理力量薄弱,入手缺乏,且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专利管理人员无专利执法资格,无法组织开展专利检查和专利执法。

  三、主要对策和措施

  1.实施“科技+”行动计划,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坚持走“科技+业主”、“科技+品牌”、“科技+产业”之路。围绕机械制造、茶叶、巴药等九大骨干产业,整合本县科技资源,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强化省市县联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和产业链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研发。推行“科技+园区+企业”“科技+基地+专合组织”“科技+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科技项目,抓好科技引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平昌县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县科技工作,协调指导“科技+“行动计划的实施。

  2.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传媒介质宣传科技创新知识。二是利用科技宣传、培训活动宣传科技创新,开展创新能力培训。20xx年以来,组织“巴山秀才”科技培训6期,组织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2期、科技金融培训班1期;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15期;同时,开展 “4.26知识产权日”、“五月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使全县干部群众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到了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三是加快构建以社会力量为主的众创空间,成立平昌县创新创业园区 “盈创动力”工作站,借此载体,在创业者中开展技术、人才、融资等需求对接,提供创业指导、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培训、人才培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与实施等科技服务;四是开展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打破身份和地域两种限制投身于创新创业,采取兼薪兼职、停薪留职,以技术入股、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方式创办领办企业。

  3.强化政策配套,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县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意见》(平昌委办发〔20xx〕29号)、《关于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的实施意见》(平昌委办发〔20xx〕117号)和《关于印发<平昌县“科技+”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并强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自20xx年起,每年增加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预算 50 万元。积极对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争取上级各类科技资金支持。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增加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小额扶贫信贷政策;二是落实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奖励政策,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前研发费加计扣除、专利资助等政策。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允许农业科技人员兼职兼薪。三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开展科技人才选派服务活动和本土科技人才培养工作,落实5名省级选派专家定向服务和5名本土科技人员定向培养。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与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建设符合技术创新需求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7

  20xx年6月17日至19日,XX市政府副秘书长任峰带队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集中展示了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成就,考察学习了西安高新区的建设成就和先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参加高交会情况

  (一)高交会概况

  20xx年6月17日至19日,由XX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开发区协会、XX市人民政府、XX市人民政府、XX市人民政府、XX市人民政府、XX市人民政府、XX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在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参会参展的城市多达31个,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昆明、海口等城市,另外滨州、岳阳、湛江、广安、日照等城市也组成了强大的参展阵容。展会设800多个标准展位,展示内容涉及新能源、高科技、环保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现代装备制造、汽车、服务外包、创意产业、专利技术、科技咨询等领域。同时还设立了全国高新区形象展区和高新技术人才交流专区。

  但总体来说,西安高交会规模不大,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二)XX市参展情况

  广安代表团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任峰带队,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广安经开区、市招商局及五区(市)县代表组成,本届高交会上,我市展位以国家级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展示为主,展台内图、文、声、像并茂展示了广安经开区的发展机遇、比较优势、优惠政策等。通过高交会展示,对宣传广安、宣传企业、宣传产品都发挥良好的效应。同时,加强了与西安高新区、西安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本次高交会参展为我们了解目前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走向和水平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机会,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产业,为广安经开区围绕产业招商,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启示。

  二、西安高新区考察学习情况

  参加高交会期间,在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下,广安代表团参观学习了西安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的高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西安高新区创新精神和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西安高新区基本情况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位于西安老城南侧,是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密集的区域。全区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已经开发完成45平方公里,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主导产业。西安高新区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于20xx年8月被授予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年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保持着3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综合指标位于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区累计注册企业1.5万多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0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西安高新区云集了近200家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8000多家科技型企业。列入国家各类产业计划居全国高新区前茅。20xx年实现营业收入40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2600多亿元,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

  西安高新区20年来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多种服务网络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出孵化成长、合作嫁接、院企分离、军民融合等科技创新模式。

  (二)西安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特点

  1、按照城市化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西安高新区用经营城市的办法进行园区建设,为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西安高新区的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创新之处是将新建区和政策区结合起来,使其优势互补。在规划过程中,从西安城区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并遵循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和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建设一个工业园区,而是规划了工业组团、居住组团、政务商务组团等功能区域,也就是建设与主城相呼应的新城,是西安主城未来的中心区或者副城区。

  2、注重商务以及生活配套环境的优化,注重二三产协调。由于牢固树立了城区化的环境建设理念,西安高新区的商务和生活配套与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建设,极大地优化了综合投资环境。在空间位置上与市区相比邻,在规划发展定位上明确了作为主城的XX区来建设,在功能布局上对商务、生活配套等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这就为区域第三产业得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依托XX区的建设,西安高新区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将第三产业作为区域配套的重要内涵,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同时与经济功能区制造业的发展相配套的发展商品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园区内高层建筑林立,现代气息浓郁,新纪元广场、西部电子广场、创业广场、XX网管中心、高新国际商务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构建了园区的ced,构筑了具有公司办公、商务、会展、商住等综合服务功能的XX市现代化的商务平台,区内有全西安一流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有星级宾馆、购物中心和超市,社区公园、住宅、国际俱乐部、奥林匹克中心、健身中心、特色餐饮等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场所配套齐全。

  3、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孵化器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科技创新模式中,孵化成长是西安高新区科技企业“内生”的主要动力。高新区先后建设了软件服务、光电子、集成电路等20个专业孵化器和4个大学科技园,促使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并启动了西部首家、全国第四家“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形成了综合培育-专业孵化-企业加速的孵化培育体系。孵化器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育体系是西安高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4、风险投资壮大科技企业。西安高新区制订了《关于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准入、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政策,成立了产权交易中心,拓宽吸引民间资本渠道,为风险投资退出建立了一个平台;建立了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政府支持和企业自筹为两翼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了资金来源社会化、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投资环境宽松化的机制西安高新区及时引入了风险投资机制,相继成立了1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注册资本30多亿元,境内外有l60多家投资机构向高新区企业提供了20多亿元的风险资金。

  5、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人才优惠政策,同时依托本地区高等院校资源,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西安高新区就业人数达到30余万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60%左右,全区拥有博士1500多人。这些人才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对广安经开区的启示

  1、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奎阁总部基地建设,总部基地的启动建设,将对完善区域功能、提升整体投资环境、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等,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应按照“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原则,依据工业园区和城区发展的近期和远期需求,结合开发区地理位置、港口等区位优势,以及现有产业、产品基础等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增强XX区的服务功能。

  2、聚集人才是经开区创造效益的前提。西安高新区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奇迹是人创造的,科技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立足广安自身的优势,制定人才培养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积极培养人才。

  3、风险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风险投资这一催化剂和资本市场这一孵化器。在构建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西安高新区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配置”的方针,建立了科技创业投资机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广安经开区可根据实际制定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拓宽吸引民间资本渠道,促进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同时要及时建立起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政府支持和企业自筹为两翼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资金来源社会化、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投资环境宽松化的融资机制。

  4、建立健全创新体制。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建立创新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整合经开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资源,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间的沟通,促进各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同开发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更好地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积极扶持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

  5、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经开区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西安高新区之所以成就显赫,很大程度上有赖于nec、富士通、nts等一批实力强劲的世界五百强龙头企业。广安经开区要继续树立引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战略,大量吸纳和聚集外部资源和要素,并抓住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的机遇,全力引进有行业带动力的跨国公司,以形成有高度产业关联度的“产业航母”,并通过嫁接高新技术,全力打造园区的产业优势。联姻上市公司,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成为参天大树,形成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是广安经开区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8

  湟中县高中课改已经全面铺开,为调查了解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摸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广应用的教学模式,发现通用技术教学新秀,教研室组织人员走进学校,深入课堂,以听课、交流的方式同一线教师就新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施教和达标情况作了全面调查,获取了许多实际教学工作的信息,现分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教师构成全县七所完中任教高一通用技术的教师有9名(一中2人,拦中2人,其余各校1人),其中8名是由物理教师兼任,其余1名是非物理专业。大部分教师只参加了假期期间网上通用技术通识培训,由于初次接触通用技术课程,对教材的性质、教学方法、目标等认识还不够充分,教学思路还不够明晰。

  2、课程安排七所完中严格按照《青海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建议,开齐开足高一通用技术课程,每周安排1节课时;截至目前(第13周),教学进度进行至第三章第一节技术与设计的评价内容。

  3、教学设备由于经费有限,目前全县七所完中都没有完整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教学设施仅仅依赖于多媒体设备。通用技术实验设备的缺乏严重制约这门课程的正常实施。纵观全县,我县通用技术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

  二、课堂教学

  尽管教学设备的不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但各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课程的开设,想法设法创设条件,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为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遗余力。李家山中学张玉斌老师在讲授设计与评价一节时,提前布置学习小组,下达小组设计活动。为把设计的构思方案、比较和权衡、改进和模型的定型等一系列设计过程讲明白,让学生掌握领悟,先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课堂上一组的同学展示了很实用的“环节肥皂盒”,两位女生上讲台从构思的来龙去脉、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几方面入手,将一个节能、环保、实用富含科学原理的“肥皂盒”展现给大家,同学们的评价都非常高。二组展示的是“双频显示器”,学生们说,现在的网络教室里一台显示器就占用了一张桌子,能不能将两位同学的显示器合成一台做成“双频显示器”,既节省了资源又节省了空间。三组同学设计的实用课桌从现在同学们课本复习资料太多占用课桌,学生书写的空间很小出发,设计思路巧妙。但他们的设计方案遭到其他同学的质疑,经过其他同学的建议改进了原方案。四组同学的“园丁牌”黑板擦设计的简洁明快,温馨环保。此堂课在同学们热烈讨论评价改进中将技术与设计的科学原理、学习方法展现的淋漓尽致,课堂教学效益非常明显。

  多巴中学朱成刚老师平时就是一位喜欢钻研注重技术创新的教师,此次担任高一通用技术课是学校最佳人选。他设计的《多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作品20xx年5月获西宁市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的研究》20xx年8月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三等奖。通用技术任教教师的基本条件就是喜爱通用技术,并且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朱成刚老师的基本素质完全符合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的要求。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科普活动蒸蒸日上,20xx年多吧中学因此获得西宁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他凭借过硬的创新技术和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掌控引领学生的能力强,深受学生喜爱。

  拦隆口中学张红玉老师在讲授技术与设计过程一节内容时,先将4个学习小组设计的凳子(草图)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现给大家,因为是自己设计的作品,构思来源、设计过程、材料的选用、使用价值等在作扼要说明时讲的非常清楚,课堂气氛异常激烈。最后小组代表胡生龙设计的转动式洗衣用小凳获得最佳奖;他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设计一要素)中这样说:

  1、适用范围3—55岁无病史人员。

  2、禁止踩踏或上臵55kg以上货物。

  3、不可久臵于阳光或水中。完美、科学、合理的设计过程启发了设计灵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

  田家寨中学彭有成老师用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榫接、插接的具体含义,在让学生设计户外用且携带方便的小凳时提出什么方式能达到折叠目的的,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总结出合页连接方式(用木质材料时)或凳面用布质材料,支撑点用螺杆连接时,既省材料又可折叠,达到设计的要求。

  三、几点体会

  1、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紧密结合生活、学习实际,将创作、研究的基础扎根于身边遇到、发生的问题事例,以高度的.亲和力全程参与研究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保持长久的对通用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

  3、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自然、人文科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目标上的独特追求: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四、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亲历设计的过程

  设计是技术活动中的核心过程。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亲历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设计活动。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员性参与。教师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兴趣和研究愿望,并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使其主动、有效地参与设计过程,获得直接经验。

  其次,要强调学生的全程性参与,即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为此,教师应注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运用各种技术交流和评价手段丰富设计过程,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

  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创设一种开放、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使设计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过程,使全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都得到发展。

  (二)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

  在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集中体现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技术设计实例,引导学生使用技术思想和方法这把钥匙,去打开技术问题的大门,从而去体验、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真谛。例如在调试收音机时,指导学生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组成收音机的各个部分的协调问题;在分析构件中的应力问题时,让学生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合理的结构与强度和稳定性的关系;在解决路灯自动熄灭问题时,引导学生利用控制的思想和方法实现光线暗淡时自动开灯的问题;在设计材料加工的步骤时,让学生在编制工艺流程的过程中领会流程的时序和环节问题。

  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获得并非通过一次实践就能解决,而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

  (三)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例如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强度试验,其作用在于选择符合设计需要的材料;使用青霉素前先要进行药物反应试验,其作用是对治疗疾病的可行性方案进行选择;汽车驾驶员安全装臵的模拟撞击试验,其作用是改进和优化设计方案。技术试验有多种方式,在教学中常用的有试用、试运行或用相似原理建立的模拟试验等。例如:在使用农药前,先要对配制方案进行试验;在编制工艺流程时,先要进行流程运行试验;在确定某个设计方案前,可以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进行试验。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对技术试验的具体指导。

  实施条件较为困难的技术项目,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采用模拟试验的办法。实施条件较好的学校要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技术试验。比如,使用EWB软件建立电子工作平台,搭建晶体管放大线路,对晶体三极管的工作点进行调试,从而确定偏臵电阻的大小。

  技术试验往往会遭遇失败,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意志。

  (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模仿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在工具的操作技能等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要防止把它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应特别重视合作学习方式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分工协作设计某个产品或组成模拟生产线来完成某个技术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重分工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发挥小组全体成员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激发每个小组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加强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形成与他人协作、分享与共进的态度和团队精神。

  此外,要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倾向,促进课内外的沟通,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由于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分化现象。特别是操作技能的练习中,有些学生如果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辅导和具体帮助,往往会造成学习的中断,甚至还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在技能操作方法教学和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等多种方式,及时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辅导过程中,要重视对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分析和方法上的指导,防止出现教师代替学生操作的现象。

  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如果提前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及时聘请他当小老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或者对这些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

  (六)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在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打破对新技术的神秘感、惧怕感,形成对新技术的亲近感。

  (七)加强教学研究

  要根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听课、公开教学、课题研究、教学评比等各种形式,加强对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学校应建立通用技术教研组,组织教师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从而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9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环境监测手段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数据更新慢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环境信息快速响应的需求。因此,开发一套高效、智能、低成本的物联网(IoT)环境监测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二、技术成果概述

  本项目成功研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水质监测传感器等)、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分析算法及移动端应用,实现了对环境参数的全面、实时、精准监测。

  1. 硬件集成: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监测需求灵活配置传感器,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所有传感器均支持远程校准与维护,降低了运维成本。

  2. 云平台建设:构建了高可用性的云服务平台,负责接收、存储、处理来自各传感器的数据。通过数据清洗、压缩、加密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安全与高效传输。

  3. 大数据分析: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算法,对海量环境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识别环境变化趋势,预测潜在的环境风险,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移动端应用:开发了用户友好的移动端APP,公众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当前及历史环境数据,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三、应用效果与影响

  该系统已在多个城市试点运行,显著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有效支持了政府的环境治理工作。同时,通过公开透明的`环境数据发布,增强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参与度,促进了社会共治格局的形成。

  四、未来展望

  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系统性能,引入更多前沿技术(如AI预测模型、区块链数据追溯等),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公众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10

  一、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供应链管理面临着透明度不足、信任缺失、信息孤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供应链的效率和安全性。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技术成果概述

  本项目成功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构建了一个高效、透明、可信的供应链生态系统。主要成果包括:

  1. 智能合约: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自动执行供应链中的交易条款,确保合同执行的公正性和效率。同时,智能合约的'透明性增强了供应链各方的信任。

  2. 产品追溯系统:通过区块链记录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到最终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查询产品信息,提升消费信心。

  3. 供应链金融:结合区块链技术,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通过区块链上的交易数据,金融机构可快速评估企业信用,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

  4. 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供应链各方之间的信息流通与协作。

  三、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后,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交易成本和风险有效降低。同时,区块链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增强了供应链的信任基础,促进了供应链各方的`长期合作。

  四、结论与展望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了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探索更多创新应用场景,推动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11

  一、项目背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物联网系统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力量。本项目旨在研发一套高效、稳定、可扩展的智能物联网系统,以满足智慧城市、智能工厂、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的需求。

  二、研发目标

  1. 系统架构设计:设计一套灵活、可扩展的系统架构,支持多协议接入、数据高效处理与存储。

  2. 智能感知与识别:集成多种传感器技术,实现精准的环境监测、物体识别与跟踪。

  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数据洞察与决策支持。

  4. 用户交互与界面设计:开发友好的`用户界面,提升用户体验,实现远程监控与控制功能。

  三、技术成果

  1. 系统架构创新:成功构建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智能物联网系统,实现了模块化、松耦合的设计,便于后续功能的扩展与维护。

  2. 智能算法优化:研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识别算法,显著提高了物体识别的准确率和速度,降低了误报率。

  3. 大数据处理平台:搭建了高性能的大数据处理平台,支持实时数据流处理与批量数据处理,为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提供了坚实基础。

  4. 用户界面优化:设计了简洁明了的用户界面,支持多平台访问(PC、移动设备等),提升了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和满意度。

  四、应用效果

  1. 智慧城市:在智慧交通、环境监测等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 智能工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智能调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智能家居: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家居生活体验,实现了家居设备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

  五、总结与展望

  本项目在智能物联网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相关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技术研究,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更广泛应用与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12

  一、项目概述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云计算平台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旨在对现有的云计算平台进行优化与升级,以提升其整体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目标

  1. 性能提升:通过优化资源调度算法、增强硬件资源配置等方式,提升云计算平台的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

  2. 稳定性增强:完善故障检测与恢复机制,确保云计算平台在面临各种异常情况时能够迅速恢复服务。

  3. 安全性加固:加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4. 易用性提升:优化用户界面和管理工具,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

  三、技术成果

  1. 资源调度优化:研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资源调度算法,实现了资源的动态分配与调整,显著提升了云计算平台的资源利用率和处理能力。

  2. 故障检测与恢复:构建了全面的故障检测与恢复体系,包括实时监控、预警通知、自动恢复等功能,确保了云计算平台的高可用性。

  3. 安全体系升级:引入了先进的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策略,加强了用户数据的保护力度,通过了多项安全认证和测试。

  4. 用户界面与管理工具优化:重新设计了用户界面和管理工具,提供了更加直观、便捷的操作体验,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

  四、应用效果

  1. 服务效率提升:云计算平台的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为用户提供了更加高效、流畅的服务体验。

  2. 客户满意度提高:通过优化用户体验和加强安全保障措施,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 市场竞争力增强:优化后的云计算平台在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五、总结与展望

  本项目在云计算平台的优化与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公司的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持续优化和升级云计算平台的功能和性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13

  一、项目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智能物联网系统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通过集成传感器、无线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本报告旨在介绍我们团队在智能物联网系统研发方面取得的技术成果及其应用效果。

  二、技术成果概述

  1. 智能感知与数据采集技术:我们研发了高性能的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城市中的`各类数据,如空气质量、交通流量、能源消耗等。同时,通过优化数据采集算法,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基于采集到的海量数据,我们构建了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平台,运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城市运行状况进行深度分析,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3. 智能控制与优化算法:针对智慧城市中的各类设施和服务,我们研发了智能控制算法,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和预测模型,自动调整设施运行状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

  4. 云边协同架构:为了实现低延迟、高可靠的数据处理和服务响应,我们采用了云边协同的.架构模式,将部分数据处理和分析任务下沉到边缘节点,降低了数据传输成本,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

  三、应用效果

  1. 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智能物联网系统实现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降低了管理成本。

  2. 优化公共服务体验:通过智能调度和资源配置,我们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如智能交通系统减少了交通拥堵,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

  3. 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智能物联网系统在城市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未来展望

  我们将继续深化智能物联网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探索更多领域的应用场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同时,我们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14

  一、项目背景

  医学影像在疾病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的人工阅片方式存在主观性强、效率低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AI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应运而生,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客观、准确的诊断依据。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技术成果。

  二、技术成果概述

  1. 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我们针对医学影像的特点,对深度学习算法进行了深度优化,提高了算法在图像识别、特征提取等方面的性能。通过大量训练数据的学习,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出病灶区域,并给出初步的`诊断意见。

  2.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为了充分利用不同模态影像(如CT、MRI、超声等)的互补信息,我们研发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该技术能够将多种影像数据融合成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诊断模型,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3. 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技术: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病灶形态和位置,我们引入了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技术。通过对二维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医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灶情况,为手术规划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

  4.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患者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采用了加密传输、权限控制等安全措施,确保患者数据不被泄露或滥用。

  三、应用效果

  1. 提高诊断准确率:基于AI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病灶区域并给出初步诊断意见,有效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率。

  2. 提升工作效率:系统能够自动处理大量影像数据并生成诊断报告,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3. 促进医疗资源均衡:该系统可以辅助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影像诊断工作,缩小了与大型医院之间的`诊断水平差距,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四、未来展望

  我们将继续深化AI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研究,探索更多先进的算法和技术手段。同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优化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AI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将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15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空气质量、水质及噪声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需求迫切。本项目旨在研发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全面、精准、实时监测,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技术成果概述

  1. 硬件设计:成功设计并集成了包含多种传感器的环境监测终端,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PM2.5、PM10、CO2、SO2等)、水质监测传感器(pH值、溶解氧、浊度等)及噪声传感器。该终端具备低功耗、高稳定性及远程通信能力,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如NB-IoT、LoRa等)。

  2. 云平台构建: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的接收、存储、处理与分析。平台支持数据可视化展示,能够直观展示各监测点的实时数据与历史变化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

  3. 智能预警系统:开发了智能预警算法,能够根据预设的阈值自动判断环境质量状况,并在超标时立即发送预警信息至相关人员手机或邮箱,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4. 移动端应用:开发了配套的手机APP,用户可随时随地查看环境监测数据,接收预警通知,并参与环保活动,增强了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度。

  三、应用效果

  该智能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已在多个城市试点运行,有效提升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环保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系统成功预警了多次环境污染事件,助力相关部门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四、结论与展望

  本项目成功研发了智能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和社会效益。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系统性能,扩展监测范围,引入更多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数据分析与预警的智能化水平,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16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已成为未来交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项目致力于研发一套高效的自动驾驶汽车感知与决策系统,通过融合多种传感器数据,实现车辆对周围环境的精准感知与智能决策,提升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二、技术成果概述

  1.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成功研发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有效整合了激光雷达(LiDAR)、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实现了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方位、高精度感知。

  2. 环境识别与理解: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训练了高效的环境识别模型,能够准确识别道路标线、交通标志、行人、车辆等目标,并理解其动态变化,为决策系统提供丰富的环境信息。

  3. 智能决策算法:开发了基于规则与机器学习的智能决策算法,能够根据环境识别结果,实时规划出安全、高效的行驶路径,并控制车辆执行相应的驾驶操作。

  4. 仿真测试与验证:建立了自动驾驶汽车仿真测试平台,对感知与决策系统进行了大量模拟测试与验证,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应用效果

  该自动驾驶汽车感知与决策系统已在多辆试验车上进行了实际路测,表现出优异的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各种复杂交通场景,并做出合理的驾驶决策,有效提升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四、结论与展望

  本项目在自动驾驶汽车感知与决策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技术研究,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与其他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的融合,推动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报告】相关文章:

学困生转化方案08-04

学困生转化计划11-28

学困生转化总结05-25

英语学困生转化总结11-09

学困生转化计划通用02-03

英语学困生转化计划09-21

双困生转化计划11-29

学困生转化计划(通用14篇)02-19

后进生转化总结(精选20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