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1
20xx年7月11日-7月19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20xx年南昌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暑假专题培训,在这2天半的培训活动中收获很多,获益匪浅。回首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和实验管理员,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对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我以后学习的动力。
在这次科学学科课程培训过程中经授课专家形象而又深入的解析,让我对科学课的特点、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认识,授课专家丰富的知识经验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并且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位老师知识面要广,才能实现跨学科和各科知识的融合。
通过培训使我感受到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标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精神、有个性的.人,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
首先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去,使他们不仅仅看到了结论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
还有要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总想理明白,做什么都想亲自试试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因此科学课中一些实验和观察材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准备,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拔、引导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这是我本次新课标培训学习的最大感受。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2
新课标(20xx版课程标准),新高考(20xx年以来选择性学业水平考试)实施以来,课堂改革明显滞后,并没有“新”起来。化学课堂结构的失调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
1、对教材构和能力结构把握不准。新课标化学教材虽然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即人教版、山东科技版、苏教版),但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综合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而编排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打破章节顺序,从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角度和化学学科硏究的过程与方法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首先,不能挖掘教材前后知识间及方法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是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构成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若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很难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对新知识转化,不利于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必修1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而配制溶液的实验目的是帮助形成物质的星浓度的概念,而有的老师却按旧教材的要求,将重点放在了溶液配制的步骤、仪器的使用甚至误差的分析上。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再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目标“应试化”、“知识教学”、“考点化”现象,结果会肢解有关化学知识、模糊了化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更谈不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使化学教学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解题化学”,有失去化学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实践性的危险。
2、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不够。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简单地看作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探求过程。其实,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他们完全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无论是童节体系还是具体的知识点,都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如必修1中“物质的分类”的教学,因初中教材不同版本对物质分类的知识介绍的程度不同,所以必须先了解学生初中所用教材版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该节的教学。
3、课堂结构设计不合理。常可见到以下几种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是机械地照搬教科书中化学知识的编排顺序,照本宣科,等于是在照教科书向学生硬灌知识。二是没有硏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抄现成的教案。教师也只是成了知识的转述者,没有成为学生认知结构构建的有力促进者。三是不顾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与规律而硬性设计教学结构,只是按照旧教材的教学目标去设计,结果造成教学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了互不联系的两张皮。可以说,许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新课标课堂教学却按旧教材要求设计教案,甚至提出”一步到位”的高考水平教学目标,实际上化学教学是很难做到到“一步到位”的。
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必须突出素质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如针对学生和教师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及,老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课时学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基本方式及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选取与本课时内容联系密切的有关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材料或学生已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探究点,按”问题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3个过程学习探究。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看相应的变化。
1、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一师生作概括总结。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苯与液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实验:
(1)如何证明该反应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
(2)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充分的说服力吗?
(3)如何改进以更好的达到实验目的?
2、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
(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
(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
(3)待液面不再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
(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
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
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必修一钠的性质实验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破试管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是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逬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3
随着时代发展,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变化,义务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版)于x月x日颁布。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线教师教师需加强自身学习,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方向和亮点,用课标要求去改进课程教学,来实现高质量的育人目标。
在前期学习新课标时候了解到新课标有五大亮点:
一、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终身发展。
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
三、加强学段衔接,体现学习进阶。
四、增强指导性,强化教、学、考一致性。
五、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关注学生持续发展。
当时就觉得压力山大,感觉无从下手。而今天参加了化学课标下的化学实践教学研讨活动,一下子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北师大附中两位老师带来的七个问题与新课标紧密联系,也是我在研读新课标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胡久华教授一一进行了分析和剖析。以具体的课例为例进行讲解,一下子让高大上的理论很接地气,比如在大概念教学中,要有建立模型的意识,要给孩子们有驱动任务,问题课程的设置要贯穿整个单元,尤其是吴东芽老师对于燃烧条件及其灭火原理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清晰地模型不但反映了燃烧的条件,而且还渗透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变化,还体现了对燃烧的控制方法。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应只关注孩子的答案、结论,更要关注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注重素养评价,不仅仅注重知识本体,更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评价。不仅要有师生对话评价,还要有生生对话生生评价,以评促学,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从学科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还有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中一定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把孩子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设计的作业要有整体性、多样性、选择性和进阶型。从简单到综合,从实际生活到学科问题中,关注学生的思考,关注学生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高水平的作业必是符合学情的,作业形式除了纸笔作业还可以更多的实践作业,注重结合劳动教育,加强学生自我诊断,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新课标中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当时我就觉得老师一下子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了,学生的负担也更重了,xx教授的一席话将我从错误的`观念中拉了出来。跨学科实践活动不是做加法,而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采用任务情景与驱动,基于化学学科立足于化学学科开展,关注新课标要求的10个跨学科活动即可,不要为了跨而硬跨。
xx老师最后反映的一个问题也是我的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后经常给我吐槽的一件事就是高中和初中化学的不衔接,高中化学好难,刘娟老师也总结出了新高一学生7个方面的欠缺:有知识的欠缺,也有方法的欠缺,还有观念上的缺乏。这也给我了深深的警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分类思想,有序思维,微粒观、探究意识、定量意识等。当然胡久华教授表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所有高一新生的问题都是义教化学造成的,初高中教师都应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衔接,知识层面的衔接,方法与能力的衔接,胡教授还特别突出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新课标中不予评价,这样使得酸碱盐部分内容难度降低,但要讲给学生类比的方法,研究一类物质就要掌握一类物质的性质,了解这一类物质的共性和差异性,通过类比方法得出酸碱盐相关的性质。
短短不足一个半小时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是对一线教师的新要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称的上自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老师。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4
面对下学期的新教材,新课改势在必行,很困惑,但是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新课标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新课标在界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语言的工具性众所周知,那其人文性表现在哪里呢?在我认为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
(一)新课标的理念有利于促进个人发展。新课标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教材理念,我认为其学习方式如同学母语和学外语之区别。以往的教材学习主要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侧重死记硬背,是一种填塞式的教学。在这样的状况下,许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在以后的外语学习上,困难重重,最常见的莫过于哑巴英语,这样的英语学习,思维较为僵化。很多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而新课标下的英语学习贴近母语学习,思维较为灵活开放,摆脱了单一的语法的死记硬背,更注重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注重听、说的实际语言应用。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新课标教材的内容新颖,贴近生活。新课标的.教材内容很具有综合性,含盖面广,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其词汇,语言表达方式较新颖地道,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以及日常交流。
其次,新课程的教材的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语法教学不同。新课程的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最根本的不同是教学目标的不同:新课程语法教学的目标是应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传统的语法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语法形式,重点是讲解和辨析形式的构造,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掌握结构和形式的变化。其表现在具体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法教学的内容不同。新课程的语法教学内容包括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重视培养学生应用语法形式的能力;传统语法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教学重点放在形式上,而忽视用法教学。
(二)语法结构的呈现方式不同。新课程倡导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反对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语法教学中,新课程尽量使用归纳法,即在语境中呈现语法结构,通过对多个例子的观察,在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归纳出语法规则,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而传统的语法教学一般采用演绎法呈现语法结构,即教师先讲解语法规则,告诉学生语法形式,并解释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然后根据规则造出句子。
(三)练习形式不同。新课程语法教学的形式丰富多样,涉及听、说、读、写多种语言技能。既有口头练习,又有笔头练习;不仅注重操练,更注重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性的应用。这种把语法知识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有利于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而传统的语法教学练习形式单一,多为缺乏语境的机械练习,使得学生虽然能够做对语法考题,但在交际中却不能够正确使用语法形式进行得体的表达。总之,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全新的理念和教学思路。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感触颇深的两点。这次培训学习,给我们老师竖立了教学的航标,我深深的感受到此次新课标培训意义的深远和给我们老师带来的显著成效。我们会在新课标的精神指引下,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5
20xx年x月x日,我有幸参加了xxx区教育局组织的化学新课标培训,xx老师利用一天的时间把新课标的变化以及一些教学中具体的实例传授给大家,同时还纠正了大家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大家受益匪浅。那么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的贯穿到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结合培训和教学谈谈在学习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堂教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新型试题只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形式,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堂模式,关键还要靠我们的教学主阵地——课堂。新的理念成了我们课改教学的巨大驱动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目前的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还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了。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因此,我们要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就要在平时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和他们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探究知识,尊重他们、呵护他们。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质疑、勇于求异,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善于创设成功的情境。对学习基础不太好的一些学生,提出一些简单应用性的问题,而将一些有深度和具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留给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学生,使他们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一来可以使他们在不同学习层次上都有进步。这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有积极作用。
三、在教学中提倡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要将科学探究的学习同其他内容的学习有机结合并统一起来。将这一思想贯彻到化学实验教学中,从化学实验内容的呈现来看,就是要鲜明、具体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思想来叙述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与具体的实验内容有关的科学探究的要求,做到在探究中学、学探究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应用意识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努力创造教学情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对我们广大的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继承昨天的优秀成果,补充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6
在刚成为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的心里很惶恐,我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为目标,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其实还只停留在表面。经过了两年的学习,我渐渐的不那么怕了,并且找到了一些方法,学习到了一些经验,也更加清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
首先,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心目中的理想良师应该仪表端庄、态度温和、言谈文雅、言行一致,做到“慧于心而秀于行”的境界,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不断培养自己的气质,丰富肚中的书墨,这也是一切后话的基底。
其次,作为优秀教师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可塑性强,正是受到外来影响最为突出的时候。在这个期间里,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树立一个标杆、榜样,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材。作为教师更要树立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使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成为每个学生的知心朋友,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再次,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要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关注点要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应该清闲地看着,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思考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是否积极正确,应该给予怎样的引导与鼓励。
然后,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师之所以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也”,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继承着前人的文化成果并拥有开拓创新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专业素养过硬,这是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只有知识渊博,术有精专的教师才可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常听人说,作为老师,想要教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要想学生好学,先得先生好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教学不能再是一股脑的“倾倒式、独白式”,不能只停留在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知识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大网络,由一点可以外延到很多相关的点,教师在课本知识足够扎实的基础上,要做一位终身学习者,去了解更多知识,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共同探讨中传道授业,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外延能力,来随时应对学生的发问,使课程活泛,内容丰富,效果显著,使学生信服。
最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对知识问题小心求证,不误人子弟。
这就是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内外兼修,既有外在形象美、气质美,又有正确,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素质能力。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心所思,行所为,内外在美都和谐统一的优秀教师。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7
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这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参加此次培训学习后再次深刻领悟到的真理。
首先,我的教育理念又有新的发展,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更新。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和讲座,我明白了现代教育对教师成长发展提出的新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而我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发展。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和优质课,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娴熟实用的教学技巧,适合当代初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背景介绍、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机智点拨等,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专家们对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的教学建构思想,无疑是给我们在一线从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教学方面的新的思路和要求,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老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是一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关注社会,关注学科的发展;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经常进行案例研究,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让自己拥有先进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运用讲座中的科学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争取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其次,经典课例分析,开阔了我的视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语文学科本位知识。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感触,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惊喜,聆听了专家的一场场精彩讲座,我获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灵的洗礼。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我准确地把握了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上,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的课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第三,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念,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8
每位化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每堂课成为成功的课,而一堂课成功的课,不只是教师讲的有多好,还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把教授最优化与学习最优化相应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益。
一、了解学生,合理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最优化,主要看教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情况,看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只有当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乃教学手段处在优化的组合状态,才能保证最优化的教学系统真正得到落实。
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诸如课程目标、重难点的分散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而最关键的是如何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为基础,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设计。因为只有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组织教材、确定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式及组织教学时才有了既合情又合理的依据。
二、培养兴趣,情感投入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质量才能有根本性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合理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而教师“教”的能力又直接制约着学生对学习化学所具有的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与努力,教师如果不具备“教”的能力。必然很难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仅应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与逻辑性,更不可忽视语言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优美的语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表达效果,融感情色彩于枯燥的、条条框框的.知识学习之中,消除高强度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疲劳。还可借助体态语言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
三、及时反馈、调控合理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口头回答、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面部表情変化等都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作出的反应一一即学生的反馈信息或学生的输出信息。教师应对这些学生输人给目己的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并进行有效地调控。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利于理解所学知识、深化所学内容的间题,但是由于教师的调控对象不是仅仅只会接受信息,的机器,而是具有一定分析与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感情色彩的、有独立思想的、思维活跃的人,他们将会对所输人信息作出不同的反映。教师必须根据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作出及时的调控,不断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积极的途径上来,否则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受到扰甚全被破环,从而影响优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四、加强训练,及时巩固
孔子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充分说明了及时巩固复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让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把当堂所学知识及时进们巩固与消化,课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不同,布置适当的分层作业。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过程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才能达到最优化,如何才能真正的最优化?这仍是我们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9
通过这次新课标的培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我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怎样作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积极源于兴趣,我认为,在新课改条件下,要上好语文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到学习有语文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培训让我更加了解了新课程,在今后将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新课程。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10
开学以来,我和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美不胜收,还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11
立德树人正是《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20xx年版)》中提到的新的课程理念,新课标既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理念,也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新方向。现就新课标与旧课标中的变化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对应学段不同。
旧课标内容只包括一年级至六年级内容,新课标内容包括了一年级至九年级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也就是说,科学《新课标》打通了小初科学课程,强调了科学课程学习的整体性和学习进阶观念。不仅要考虑小学或者义务教育阶段,而且要考虑从小学到高中到底学生的学习需要怎样的进阶。
二、更新课程性质、课程理念。
课程性质强调除了科学知识,还应重视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以及立德树人。课程理念更聚焦核心素养、学习进阶。
三、更新课程目标,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导向。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分为四个方面: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新增了“科学思维”。
科学里面包含很多的思维方式,比如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归纳、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等等。为了和科学领域结合的比较紧密一点,科学思维我认为可以总结为四点: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创新。创新是一个高阶思维,“创新问题”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无论如何都是非常核心的。
四、更新课程内容。
由四个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更新为四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其中四个跨学科概念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思维,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旧课标18个主要概念的整合、补充、提升。
13个科学核心概念将关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三个领域合在一起,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由此可以看出其中的'整合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设计教学,首先从学科核心概念的角度出发设计,同时要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跨学科的核心概念。跨学科的核心概念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而是对不同的学科核心概念进行整合。
在新课标改革之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我们应不断学习以应对学生成长和学习阶段中不同的变化,以及社会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的宗旨和信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动力,发挥科学学科特质,培养学生成为科技创新、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12
课程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感悟探索等。这些目标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条件,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很难把握这些行为动词,往往就会出现用法不合理、描述不准确的现象,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偏离课程标准的问题,或深或浅,对学生到的学习过程造成影响。因此,合理使用行为动词,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成为我们常态教学的重要一环。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在我们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之前,要搞清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比较和反思,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转化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逐步形成善于思辨,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思维习惯。
数学核心素养渗透:
1、量感:通过转化合理得到度量的结果。
2、符号意识:用符号表达数学思考过程。
3、推理意识: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予合理解释。
4、模型意识:知道数学模型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5、应用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用数学的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0xx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国家层面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从教师层面是能上课到上好课的变革,所有教育人,携起手来,做研师,做明师,把功夫下在每一个课中。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13
近期,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
一、培养核心素养
科学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了明确的要求,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提出课程要求。科学学科内容丰富,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时候可以明白自然奥秘,领略科技力量。通过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聚焦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学生应掌握的核心内容,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新课标设置十三个学科核心概念,四个跨学科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
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1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0-07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03-31
解读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12篇)04-14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解读心得体会11-23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10-18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8篇)04-09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2-09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5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