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精选13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1
一、研究背景
地方历史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它就等于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作为相城区水乡“北大门”的渭塘,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在渭塘有三宝:“珍珠、草编和琴弓”。其中渭塘草编,是苏州市非物质遗产项目,享誉国内外。作为渭塘未来的我们,有责任进行传承和发扬。
1.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需要
渭塘草编是“渭塘三宝”之一,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沿袭了传统手法和吴文化元素,同时又体现出苏州水乡秀丽婉约的艺术特色,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但是目前,面临草编制作工艺后继乏人,当地的很多人都甚至不太清楚草编的文化,学生们更是知之甚少。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并创新草编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小学劳技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小学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魂的碰撞和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水乡草编工艺的精美,提高了审美能力;也明白了草编工艺不仅需要仔细和耐心更需要手指的灵活,锻炼了动手能力。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
3.完善课程建构的需要
小学劳技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现有的劳技教材、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草编文化”的进入,使得学校课程更加多元化、自主化,对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都起到质的飞跃。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指尖上的芭蕾:实为草编文化。多为就地取材,主要是用席草、灯草、草编,蔺草等材料编出各类形体不同的物品,有惟妙惟肖的中国龙,形态逼真的蜻蜓、蚱蜢,还有散发着水乡泥土气息的袖珍草鞋,最夺人眼球的还有那些“水乡芭比”,它们有的手提花篮,腰裹蓝印花布小围裙,有的头戴饰花小草帽,身穿丝边公主裙,婷婷玉立……渭塘草编成为民间手工艺苑的一朵奇葩。
2、小学劳技教学:指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是一门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实践活动课。
3、地方历史文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的一些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课题中的地方历史文化特指草编文化。
4、融合: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 沟通进而相互吸收、 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本课题中的融合将草编文化融入小学劳技教学中。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a关于劳技教学的研究:《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未削弱,而是得到了强化,并会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从世界范围看,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都在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全民的技术素质,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b关于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校位于相城区最北面,是吴地文化发源地,其中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同地方历史文化整合,使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素养,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既是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求,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国外日本文部省首次从2002年起实施的新的小学、初中课程方案中,为各学校根据实际和所处地域,创造性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活动。
c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劳技教学和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很多,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有较多的`借鉴意义。但是将两者融合起来的课题研究较少,所以我们提出了这个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a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草编文化
b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核心素养。
c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
d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3、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a、观念创新: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小学劳技教学的关节。
b、将民间艺人请进课堂,打通了民间传统与传统教学的关节。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构成的生活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创新草编文化活动作全面深刻的研究。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学生活动的载体建设。
2.有效教学理论: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3.创造性教育理论:“创造性教育”是与“传习性教育”相对应的、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的教育。该理论强调通过施教者本身创造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
4.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参照布鲁纳描述和解释学生学习过程的学说: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时间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习的空间处所按学习者兴趣自己选择。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学习者可以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锻炼成长的过程。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目标:
1.以儿童文化的视角,挖掘整合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学习的情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3.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筛选资源、选择教材、设计方案和实施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形成“传统文化进校园”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提高办学质量。
研究内容:
1、《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加以筛选。
2、《传统文化对小学教学的价值研究》
研究要点:传统文化对小学教学的新的交流
3、《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方式的研究》
研究要点:校内,劳技教学课堂;校外,参加、体验;学生自己、教师指导、民间艺人。
4、《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的案例》
研究要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案例、学生劳技制作作品、教师指导能力的案例
子课题一:《水乡草编文化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二:《在草编制作中融入珍珠元素的实践研究》
研究重点:《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方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课题组从学习、实践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入手,组织研究人员不断加深理解劳技教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应用与创新,不断反思,不断反复,提高实践的成效,真正发扬与传承地方文化。
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前期准备阶段
1、确立研究课题。
2、调查学科现状,确定实验班。
3、广泛收集资料,编写研究方案。
4、组织教师学习,解读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
1、调查研究,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2、深入实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3、阶段总结,适度调整研究重点。
4、积累资料,及时整理课题材料。
第三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课题总结阶段
1、整理材料,梳理研究成果。
2、反馈调整,撰写研究报告。
3、组织结题,宣传研究成果。
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对小学生对草编制作民间艺术认识情况的现状调查研究,获取真实性资料。
2、文献法:从书籍、期刊、学术文献、网络等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
3、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到每位成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观察、反思和实践,在自我探究、观摩欣赏、评议交流中边实践、边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采用“边教学、边实践、边反思、边创新”的动态过程研究分析的方法。针对学生草编制作中题材的广泛性,制作的技术性,作品的创意性等方面进行动态分析其劳动素养提升的轨迹。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4、个案研究法:收集来自学生草编活动、日记及制作作品优秀的典型个案,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5、实验研究法:通过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撰写实验课题报告,总结实践的主要经验。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整理,确立研究方案
资料的收集和确立
20xx.3
草编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交流,心得,体会
20xx.6
与草编传人的交流和研究活动的开展。
交流,心得,体会
20xx.12
开展相关的集体备课和校内研究课。
公开课展示
20xx.6
草编竞赛、成果展示
竞赛、活动
20xx.12
最终成果(限3项)
草编技艺有效提高。
比赛、调查表
20xx.12
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和教学方式创新,提高
公开课、交流
20xx.6
充实校本文化、论文、案例
资料收集、撰写
20xx.6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包括:研究力量。主持人及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研究力量: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我校年轻的青年教师,有钻研,有冲劲。且有两位教师多次参加区,市级评课选优,获一等奖。整个团队师资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民间艺人较多,定期来校进行指导。课题主持人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依托课题组全体成员,逐步开展切实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
2、研究基础:在充分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课程资源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籍,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的实践、研究和总结。虚心向校外的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使我们的研究行为成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确保该课题的顺利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白晓玉全国基础教育研究
2、《劳动课教学方式变革》马肃霜小学教学研究
3、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2003年7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草编制作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保障条件:
(1)建立学习制度,定期学习教育理论,得到学校教研室的大力支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指导性较强的文章的学习,并订购一定数量的书刊。
(2)民间艺人扎根学校。每周五都有外聘专家来校指导,定时的课堂教学成果的展示研究。
(3)教师“劲”足。我们学校的劳技教师,都是年轻的老师,有冲劲。她们都能争取在自己的一片小小教学领域中搞出点“特色”来。
(4)资金和制度保障。学校领导一贯支持教科研工作,每年向镇里积极争取活动经费,添置装备、器具和教师的补贴。并且我们学校有着完善的管理和奖励制度。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我们各个学科的教育科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教师或先进集体给予“给力”的表彰。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2
《小学劳动技术教学学生评价方法的研究》是针对“传统的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强调成绩和效果,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的多元性和多向性”的现状。劳动技术课程纲要的实施,为进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一、课题的提出
(一)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向。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劳动技术学科,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更新教育观念外,对于学校来说,意味着重建规则,重建物质文化,重组教育资源等。根据我们现在收集到的有关“教学评价方法”的资料,去粗存精,对照劳动技术课程纲要精神,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终极目的是调控劳技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技术素质。
(二)提出更适合劳技教学评价方法的需要
传统的劳动技术评价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评价目标模糊,缺乏导向性
2.评价内容繁杂,操作性不强
3.评价主体与手段仍有不足
本子课题期待能形成与劳技新纲要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旨在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
在新课程理念的旗帜下,整合传统评价方式中的合理因素,重新构建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
本课题提出的“评价”限定在对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师生行为的评价。力图以“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本性”为原则,把握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价值取向,对师生的教学过程实施评价。强调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使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更趋于自主和开放,从而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评价方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建立起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科学的、全面的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评价标准,使小学劳动技术教学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评价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评价能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途径,为我校更好地进行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评价改革提出比较具体的指导性和规范性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组织相关教师编制问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践撰写了大量的经验总结。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主要工作是学习理论,统一思想,设计方案,申请课题立项等。
2.探索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主要工作是改革课堂教学和评价方式,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编制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进行中期总结,完成中期研究报告,调整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实验结果的调查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结题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更新教师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在形态和名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二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二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是一种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同时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素养。围绕本课题的重要内容,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当代国内外“教学评价”研究的主要成果、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通过学习,我校教师加深了对课题研究精神实质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
2.开展实践研究,引领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新标准的重任。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除了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为了构建新的劳技课堂教学标准,我们利用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组织教师边实践边研究,探讨劳技新课程纲要背景下“怎样的小学劳技课才算是成功的课,是好的课”,我们对此归纳为:总体上,一堂好的劳技课课应该是:实践的、生成的、拓展的;具体来讲,一堂好的劳技课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清晰,知识量适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联系生活、实践。
2、教学目标设定从学情出发,并明显地体现在教学全过程。
3、教学内容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学生经历、体验、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4、运用教材恰当;课堂程序分明;教学语言流畅;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5、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体现学生自主发展、差异发展等教学策略。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7、教学活动内容充实,灵活多样;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有实效;教师不局限于教材,本着便利学习的原则,及时捕捉、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
8、教师所提问题富有挑战性,把学生的困难、问题和经验当作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感与态度
9、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以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学生学习愉快、轻松、有序、和谐。
效果与价值
10、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较好地掌握新学知识技能,学有所获。
11、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乐于争论、讨论、辩论,思维积极,发言踊跃,学习兴趣浓,信心足,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3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智障儿童的主要缺陷表现在智力低下,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动作不灵活等。以往我们都把注意放在改善他们的智力上,努力教会他们一些语数知识,而忽视了智障儿童各种劳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他们生活自立能力、从事家务劳动及生产劳动的态度、习惯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尤其很多家长都把智障儿童当成娇嫩的花朵,平时倍加呵护,上学时几乎没有任何劳动经验。我校很多以往的毕业生都分配到了较好的企业,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但是由于以往缺乏对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很多毕业生不能很快融入到工作中去。所以,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的培养是智障儿童生存教育中必须的和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二)课题的界定与内容
1、课题界定
智障儿童是指智能发育障碍,明显落后于同龄平均水平,除智能低下外,还有运动、生活能力、学习劳动能力等都低于正常水平,甚至有畸形。劳动习惯则是智障儿童在劳动方面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智障儿童从事劳动及劳动的态度都很差,因此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智障儿童生存教育中必须的和主要的组成部分。
2、研究内容:
(1)智障学生已有劳动习惯水平的研究。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大,行为等各方面的表现均有很大不同,形成的原因也各种各样,因此找到其中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
(2)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有效方法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课题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者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研究者要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经验的积累,逐步总结出其中共性的东西和个性的地方。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1、设计申报:
实验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制定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并申报课题组;对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开始建立实验原始材料。
2、实施阶段:
实验研究阶段:按计划开展研究;收集资料及数据,进行实验中期汇报总结;撰写初步实验报告、论文。
3、结题鉴定:
实验总结阶段:总结、验收、推广。完善档案资料,包括研究方案、实验报告、论文、案例、实验总结等。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1)收集研究对象的个人资料,建立个人小档案。
(2)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参与本项实验的班级为我校五年、六年、八年三个班级,一共四十名学生。在实验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人档案,认真了解了他们各方面的自然情况。在这些学生当中,智力低下的学生有31名,孤独症学生1名,脑瘫学生5名,二十一-三体综合症学生3名。实验初期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前期测试,这次测试采用问卷的方式,卷面满分为40分。达到30以上的有11名学生,达到20分以上的有9人,10分以上的有16人,10分以下的为4人。我们对家长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智障学生在家里能够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的有9人,不情愿参加劳动的13人,被迫参加劳动的14人,从不参加的4人。从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智障学生能够在在家里和学校主动参与劳动的几率是比较小的,他们的主动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都是很差的。
2、研究阶段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进行了有目的的培养。
(1)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主动劳动意识。
对智障学生来说,劳动意识的培养,通过说教、灌输等途径是绝不可行的。由于智力缺陷,同正常儿童相比,智障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师们的说教他们是无法理解的,而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渗透,才能培养他们的主动劳动意识,激发对劳动的兴趣。
①采用多种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劳动技能。
a、通过讲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妈妈做事情”,与学生一起唱“劳动最光荣”,念诗歌“别说我小”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学生参与做的欲望。
b、运用游戏法,激发学生兴趣。如运用“我是小小值日生”、“我帮同学做事情”等游戏来教给学生一些劳动技能。学生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扫地、擦地、擦桌椅、擦黑板等等基本劳动技能。然后,再帮助学生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②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于有些智障学生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自己的物品等,往往都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教师,应要求学生去克服困难,坚持让学生去做事,不管学生是否做得达到教师的标准。教师若像家长一样代替学生做事,那学生就几乎失去了一切自己动手的机会。这样做,不仅不能给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勇气,无助于学生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学生的恐慌、软弱。
③创设劳动环境,养成劳动习惯。
首先让学生轮流做值日生,既要完成各项工作,像擦桌椅、清扫等,逐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改正一些缺点,熟练劳动技能。其次根据弱智儿童的劳动能力,要求每天到校后把教室内外打扫干净,老师每天坚持检查督促,使学生慢慢地养成天天劳动的习惯,劳动技能也得到逐步提高。
(2)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智障学生经常体验的是失败,所以他们的自信心往往很差,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因此一些老师也会像家长一样帮助、甚至代替学生做很多事。其实,在学校,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智障学生虽然学习能力很差,但还是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的,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些行为举止。因此,师生共同劳动,既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意,又让学生从劳动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的最好时机。每次大扫除,老师都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干,而是和学生一起干,给智障学生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他们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在劳动中要求智障学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步加深难度,并在此过程中适时的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对学习劳动技能的兴趣。
(3)拆分劳动环节,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技能。
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差的,在常人看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智障儿童却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比如擦黑板,正常儿童几乎不需学习就能掌握该技能,而智障儿童要想把黑板擦干净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一件简单的劳动技能需要我们拆分成若干个、智障儿童能掌握的小的环节,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4)做好家长工作。
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有智障孩子的家庭中,家长常见的有两种表现:要么一切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都俱备;要么觉得孩子没有什么培养的意义,学不学都无所谓,会不会更是不考虑。因此,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所以本次实验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家长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因此,我们首先与家长联系,使家长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培养智障儿童爱劳动、会劳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并适当做些小家务,由家长在家中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很多家长处于对孩子的溺爱或不信任,很少让孩子接触家务,所以我们努力使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当孩子有劳动需要的时候,切忌在孩子喜欢做家务事时泼冷水,这样会打消孩子愿意干家务的积极性,不利于劳动习惯的培养。老师经常和家长沟通情况,商讨好的教育方法。
3、总结阶段
(1)整理实验资料
(2)撰写论文
(3)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结果
实验开始的一年来,通过不断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们的主动劳动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在劳动技能的掌握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们在开始实验前,主动劳动意识普遍较低,下课基本没有学生去主动擦黑板,教室里养的花也没有学生浇水,地板脏了,也没有学生去主动打扫,有废纸等杂物,也从来没有学生去主动捡起来。教师曾经尝试过用语言进行提示:“谁能把黑板擦干净?”学生们仍然“无动于衷”。实验逐渐展开之后,学生们慢慢开始有了不同的改变。最明显的变化是每次下课都有学生去主动擦黑板了,虽然刚开始他们并不能将黑板擦得很干净,但他们的行为已经能开始调动其他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了。
实验刚开始时,学生的劳动技能是很差的。擦黑板会把黑板擦得像幅画一样;擦地从来都是从外向里面擦,擦过的地方又被踩得一地脚印;花要么不浇水快枯死,要么一下浇太多,水流得到处都是。教师面对对这种情况,经常都是能自己做的尽量都自己做了,因为让学生去做总是浪费了很多时间,却做的不尽人意。经过一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也同样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在班级中开展了“花儿认养活动”,为每盆花都找到了它们的负责人,负责平时给花浇水等工作。“认养者”的积极性普遍都很高,教室里的花再也不会没人管了,浇水的量也掌握的越来越好,再也不会出现到处流水的现象了。教室的地板比以前干净、整洁了许多,桌椅板凳也总是擦得干干净净,一些学生还会在扫除的同时指导劳动能力较差的学生。
我们的实验对象中有个学生叫元元,他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衣戴帽这些事几乎都是家长包办。在班级里也从来没有主动擦黑板、擦地等行为,而且他也基本不掌握这些劳动技能。针对他这种情况,老师从最常做的扫地开始入手,先教给他正确的拿笤帚的方法,然后再学习怎样扫,最后教给他将垃圾扫进簸箕里。通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现在经常会主动拿起笤帚扫地,而且也能扫的比较干净了。
(二)课题研究的结论
1、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认识
经过一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我们的实验对象无论在主动劳动意识上,还是在劳动技能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智障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是因为我们一直以学校的教育理念“有爱无碍”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智障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为目的来进行课题研究。二是我们结合智障学生的感认知发展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每个智障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别采用不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大大增强了训练的有效性。三是实验前期对家长的工作做的比较到位,家长们充分理解了本课题实施的意义,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很大的支持和配合。他们能在家里坚持对孩子进行训练,并把孩子的训练情况及时的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从而保障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2、本课题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本课题研究成果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智障学生的教育与训练。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尾声,但仍然有一些需要思索的地方。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将来面临的生活压力要远远大于正常人。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是否具备,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社会中是否能够独立生存。因此,要让智障学生将来能够自理、自立,甚至对社会有所贡献,教育者和家长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其次就是一定要持之以恒。一年的实验时间不算短,但也不算很长,我们不能因为课题的结束而结束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那样做不仅中断了对学生的教育,也将使前面的实验成果前功尽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智障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得到真正提高,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4
一、课题的提出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创造、能够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今日的教育,一定要在小学生身上播下创造的种子,从根儿培养起。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基本途经。当前的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都有所忽视。当今的家庭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百般宠爱,一家人以小太阳为中心的周全服侍,使得孩子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较差,再加上应试教育遗留的影响,家长们普遍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劳动教育,许多孩子依赖性强,不会劳动。这对我们学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带来了客观上的困难。所以我们提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这个实验课题。
我校是一所农民工定点学校,生源中有自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然而父母比较重视知识的教育,但顾及孩子的其它方面培养的较少,再加在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孩子的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尤其是劳动这方面,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做家务的。现在的小学生劳动观念渐渐淡薄,在劳动过程中斤斤计较的现象日益突出。面对这种现象作为老师应怎么办呢?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新世纪的这样一代儿童,如何继续发扬这种美德呢?因此,如何依托我们的学校本身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利用学校教育,创建一个课题研究过程的平台,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成了我们特别想研究和尝试的课题。同时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意义
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类、创造社会的一切财富,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化劳动教育是实践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强化劳动教育,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可以进一步优化教育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这个课题目的研究,要使小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做家务,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扫除等活动。让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明白在将来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劳动是必不可少的,是成长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帮助小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学校,在家里能够帮家长做家务,让家长体会到孩子的成长!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研究内容:
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起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品质,培养家政劳动、手工劳动的技能技巧;形成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标准;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掌握发展水平;认真学习劳素质教育要求及有关理论文章,收集整理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方法,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有关资料,进行经验总结。
2、研究目标:
(1)教育并指导孩子从幼年起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服务,以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探讨现代家庭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
(3)调查、研究现代家庭中对待孩子劳动的某些不良(错误)倾向,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解决的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参与研究的对象是全校学生(部分实验班为主)。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劳动意识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劳动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劳动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劳动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XX.12—20XX.6抽样调查,了解学生的发展实际,通过动员会,号召学生热爱劳动。
实施阶段20XX.6—20XX.6以各种研究方法为途径,结合学生的实践,与学校德育特色形成体系。
总结阶段20XX.6—20XX.10总结实验研究的成果,以简练的文字、图片、报道呈现。
六、实施的过程与成效
1、积极准备
从20XX年9月起在全校学生当中要求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劳动手册》并订阅《家教周报》进行指导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课题组学习培训
重视对老师的培训,课题组老师通过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国内知名网站了解把握时代特点,寻求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少年优良的行为习惯。丁汝玉校长《劳动教育与幼小衔接》、许永梅老师《浅谈加强培养小学生家务劳动意识和习惯》、陈阳老师《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是德育的重要工作》、樊玲老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刘敏老师《现代家庭环境教育》等主题报告,使全校教师增长了劳动教育的知识,树立了课题研究的信心。今年暑假,刘敏老师、陈阳老师、孙燕老师参加了蜀山区教体局与合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家庭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收获颇丰。
3、营造氛围
(1)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我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走廊墙壁上悬挂着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校内广播、黑板报、校园网充分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做到了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熏陶作用。通过亲子水果拼盘比赛,穿衣服竞赛,种植能手比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2)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除学校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外,班级内也充满了浓浓的爱劳动的.环境氛围。班级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可见到热爱劳动的内容。班上还开展一系列以“劳动”为主题的中队会,开展“劳动之星”的评选,举办“劳动主题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4、学科渗透
劳动教育同其它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互相渗透、融合和跨越,可以达到有机地为劳动教育服务的效果。
(1)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如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完全可以结合学生做的小制作从外形、材料、用途、制作过程等方面进行介绍。这样的课型不仅融合了语文的相关知识,又使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如《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学生不仅从中了解到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也明白了怎样植树,激发了热爱劳动的情感。
(2)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也蕴涵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如,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还可用标杆和绳子画出较大的圆。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而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又渗透着劳动教育。如,应用题中有关植树问题的,有关工人们加工一批零件的,有关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学生通过数量计算,会明白“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一切”的道理。这是我校举行的家庭七巧板比拼比赛。
(3)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美术教学的目的、内容、任务也处处渗透劳动教育。如在教学陶泥一课时,就可采用美术中橡皮泥的捏、揉、搓、压等技法。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两者有机的渗透和融合,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4)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它具体、直观、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让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三年级下册第一课《茶垫》时,先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播放的品种多样、设计精美的茶垫,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设计并制作美观又实用的茶垫。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手脑并用,制作出形态各异、缤纷多姿的茶垫,有心形的,有花形的,有三角形的……书中做茶垫用的皱纸也被有的学生换成了毛线、塑料绳、橡皮丝。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才会产生这么优秀的作品。
科学教学中也渗透劳动教育,如科学课中《种植我们的植物》,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是学生在科技动手做活动中。
另外,我们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加强艺术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学期利用周四下午开展了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开设了二十个兴趣组,人人都能参与到参与“鼓号”“舞蹈”、“儿童画”、“国画”、“书法(钢笔、毛笔)”、“棋类”、“足球”、“抖空竹”、“乒乓球”、“手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学生动手的潜力。
5、创设劳动教育环境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劳动教育不仅要靠学校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生产实际,从中获取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1)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劳动能力的培养视为孩子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有些家庭在教育上存在着误区,认为孩子劳动是浪费学习的时间,恰恰相反,劳动使孩子身心健康,精神愉快,聪明能干,尤其利于养成依靠自己,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能锻炼其动手能力。我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访问、校讯通等形式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陈腐思想,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搞好家校配合,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21世纪的一代新人。这是孩子在家劳动的图片。
(2)劳技教育教学与社区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不只是学校和家长的事,也是社会的责任。社区本身就是一部大教材,它时刻在起着教育作用。社区教育已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为劳动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我校这两年举行的重阳节敬老教育活动,不仅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劳动教育的有效时机。它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在德、智、体诸发展,具有十分很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重阳节这一天,我校的学生们扛着扫把,拿着毛巾,提着簸箕,踏进社区老年人活动室,清扫地面、擦洗桌椅书柜、门窗等等,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累得汗流浃背,但在爷爷奶奶的夸奖声中,他们快乐得像一群小鸟。不久,社区的感谢信就张贴在了学校的门口,学生们的干劲也更大了。
中国历史悠久,有灿烂的文化,如古建筑等。教师不仅把古建筑的文化带进课堂,让他们在欣赏古建筑之雄伟、壮观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收集古建筑的资料。结合我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外出参观西递宏村、三河古镇、省博物馆、市科技馆,源泉博物馆,欣赏中国的古建筑。他们慢慢地体会劳动创造了建筑,创造了美,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并积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告诉孩子们,这些都离不开人们的劳动,这些活动都是劳动教育与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载体。
七、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认识
经过三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我们的实验对象无论在主动劳动意识上,还是在劳动技能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研究对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
一是因为我们一直以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课题研究。
二是我们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别采用不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大大增强了训练的有效性。
三是实验前期对家长的工作做的比较到位,家长们充分理解了本课题实施的意义,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很大的支持和配合。他们能在家里坚持对孩子进行训练,并把孩子的训练情况及时的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从而保障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使师生的综合素质、环保意识增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得以实现。我校的各项工作突飞猛进,先后荣获“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学校”、蜀山区“文明单位”、蜀山区“平安校园”、蜀山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电教一类达标学校”、“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平安校园”、“合肥市花园式学校”、“合肥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合肥市大课间活动示范校”、“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教育先锋号”、“合肥市少先队规范化队室”、“规范汉字书写实验学校”、“合肥市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蜀山区“科技动手做””优胜团队”、“蜀山区教育系统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蜀山区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合肥市家教名校”、“合肥市示范家长学校”。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尾声,但仍然有一些需要思索的地方。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是否具备,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社会中是否能够自理、自立,对社会有所贡献,教育者和家长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其次就是一定要持之以恒。三年的实验时间不算短,但也不算很长,我们不能因为课题的结束而结束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那样做不仅中断了对学生的教育,也将使前面的实验成果前功尽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得到真正提高,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5
这一学期,我们决定让孩子们种两种不同的萝卜——白萝卜和胡萝卜,让他们区分红萝卜与白萝卜的叶子是不是都一样,再看看红萝卜与白萝卜的外型与颜色又有何不同。
在播种之前,我们让孩子们比较了两种萝卜的种子有何不同,并请他们猜一猜:哪些是白萝卜的种子,哪些是胡萝卜的种子。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发言后,我们带领着孩子们来到菜地,将两种.种子分别种在两块地上,并请幼儿在小木板上做好标记:这是块地种下的是什么样的种子。然后定时带孩子们到菜地上给种子们拔草、松土、浇水等。
不久,种子发芽长出了嫩嫩的小绿叶,孩子们兴奋地观察了起来,从叶子上初步看来两种叶子是不同的,但孩子们还是分不出哪一种是胡萝卜,哪一种是白萝卜。孩子们都争着问我:“老师、老师,究竟哪一种是胡萝卜,哪一种是白萝卜呀?”我想,就这样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保持他们的好奇心一直到最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吧。于是,我跟孩子们说:“你们都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可以问问家里的人,或是在一些书上找找。我们来比比赛,看看是谁最先找到答案的吧!”
接下来的劳动课,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轮流去菜地给萝卜浇水、松土、捉虫等。并在每次劳动前,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与记录萝卜的生长状况及幼儿的.劳动情况。终于迎来了萝卜成熟的`日子,孩子们兴高采烈火的来到菜地。这一次,我故意为难的问孩子们:“小朋友们,哪一种是胡萝卜,哪一种是白萝卜呀?”孩子们很快自信地把答案说了出来,并争着告诉我如何根据叶子的形状分辨白萝卜和胡萝卜。萝卜收成后,我们将萝卜分给孩子们带回了家,家长们很反映,孩子们回去后吃萝卜吃得特别香,还逢人就说:“这是我们班小朋友一起种的萝卜哦!”
在本学期的劳动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逐渐懂得了去珍惜他人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体会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能发自内心尊重劳动者。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6
当代的学生都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信息瞬息万变的网络的时代,知识面广,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但他们上交的劳动“答卷”却一直令人担、忧,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甚至不劳而获的现象随处可见。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清楚的意识到劳动能力低下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便及留下的隐患,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深刻认识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劳动能力低下,家庭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网络时代的社会信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带给孩子的爱也越来越多。在这各父母要求多,社会需求多的情形下,孩子们要学习的内容也种类繁多,没有时间劳动,不愿劳动,逐渐远离劳动,日渐形成劳动力低下的现象。如:近些年陕西澄城某高中学校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高中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个班50名学生的调查,有49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该县对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纪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谬论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由此可见,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被淡漠,被弱化,被遗忘。这种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每况愈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该如何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笔者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以供探讨。
一、青少年劳动能力的现状
1、在家里: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骨头,在家里很少干家务活或不干家务活。饭前不知道整理餐桌,拿碗筷,饭后更不知道收拾餐桌及刷锅洗碗,房间脏了不扫,油瓶倒了不扶。甚至自己的一些自理性劳动都推给父母。
2、在学校:爷爷,奶奶接送心爱的孙子孙女,还有一些爷爷奶奶弓着腰在教室里替孩子们打扫卫生,或给孩子们记作业。到了中学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班里的卫生,不会做值日,不知做什么,该干什么活,做值日逃跑等问题;还有很多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作业,抄作业,甚至花钱雇同学来写作业。
二、导致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恰当;
(2)孩子小,怕添麻烦。一如:跟着洗衣服,跟着择菜,跟着擀饺子皮,跟着拿筷子端碗等,这时家长都会说:“快去自己好好玩去,别弄脏了手和衣服,等长大了再学,这是爸爸、妈妈做的事。”父母这种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参与劳动的意识,在孩子远离劳动的行为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孩子学习忙,怕耽误时间;
(4)心疼孩子,不让劳动。一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5)生活富裕,没必要劳动;
(6)用劳动惩罚孩子;
(7)工种用贵贱来区分;
(8)家长养育观念的狭隘性;
(9)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10)家长劳动教育没有持续性
2、学校因素: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孩子重学习,轻劳动的态度。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过多的追求了成绩,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很满,没有时间安排劳动课,锻炼课,没有大面积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劳动最多也就是做值日和大扫除,由于人生安全问题,学生还没有擦玻璃的经验,技能及乐趣。
3、社会因素:
(1)社会片面的成才观和用人观对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社会主流观念的陈旧,不认同劳动最光荣。
三、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劳动能力的培养重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1、及早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婴儿刚出生经常有不会吮吸母亲的乳汁而饿哭的现象,为了生存婴儿每天学习吮吸妈妈的乳汁,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能。家长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尽早的参加家务劳动,这种做法并不单纯是为了帮助大人减轻家务负担,而重要的是通过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2、家长要起到劳动教育的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做表率。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精神会感染孩子,在这各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步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3、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自理性劳动。
4、家长随时树立孩子的劳动自信心。
5、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公益劳动。
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全面看问题,知道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报酬,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从而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6、重视劳动实践
四、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
1、劳动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劳动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从生物学角度讲,适当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长期的劳动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劳动易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品质
一切的创新能力和技能与劳动实践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经过动手和实践,思维和想像往往不够深刻,不够深远。即使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4、劳动促使关系和谐
5、劳动能更好的孝敬老人,给国家减免。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可以创造一切,纯真质朴的中华民族用劳动创造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是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是获得幸福的首要条件。劳动的作用从古至今从未泯灭,忽视劳动的恶果日益凸显,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缺乏劳动教育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者是不成功的教育。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首先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家长应该为孩子积极创造劳动机会和劳动岗位,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劳动,为孩子创造各种提升自我的机会,从而体验到劳动的必要性,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光荣,深刻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光荣,深刻感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世界”的深刻道理。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7
一、劳动教育开展基本情况
1.课程开课情况。济南市济阳区仁风镇中心小学一至六个年级都能将劳动课纳入课表,落实每个班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全学段劳动专题教育不少于2课时的课程设置要求,开课率达到100%。
2.课程内容。在实际开课当中,基本以课堂教育为主,偶尔安排为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每个年级都能将学生劳动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3.基地建立情况。由于场地限制等条件,无专门建设场地。
4.师资培训情况。每个年级都能对应一位劳动老师,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育培训,平时主要以老师集体教研为主。
5.经费投入情况。经费投入主要是工具(包括剪刀等)、材料(彩纸、中国结彩绳等)
6.选用教材情况。教材参考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劳动教育工作计划
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机会减少,造成当前中小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鄙视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为此,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重在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关系。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可以促进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此,要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特色发展,推进立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三是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等各环节,促进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贯通,实现学以致用。
四是创新劳动教育的途径及方式方法。要坚持思想引领,不仅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要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互相配合,保持一致。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互相配合,思想认识上必须保持一致。因为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教育人的系统工程中的主要环节,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对于一个特定的教育目标,有时通过学校教育途径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家庭教育则能实现。
1.教学方案。
一是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是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四是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2.场地保障。本校劳动一般以课堂为主,对场地要求不大。
3.师资投入。本校有专门老师负责劳动教育课程,学校会定期安排老师去校外教研或在校内老师之间进行教研。
4.计划经费安排。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8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此,淄川区雁阳小学严格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认真实施劳动教育。
一、科学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学校“154”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以尊重兴趣、联系生活、多元发展为理念,开发完善劳动农耕课程、自我服务课程、劳动创意课程和社会服务课程四个课程群体系。
二、保障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时长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部署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实施,安排充足时间从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面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开足开全劳动教育课程。
三、强化学科融合渗透
积极探索五育融合路径,深入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建立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具体实施机制,确保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到位。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网络
以学校为主阵地,利用学校的烘焙教室、手工教室等场所,开展各类丰富的`劳动课程。建立班级养殖角,在班级内栽培植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以家庭为基础场,分年级细化家庭劳动教育内容项目,根据《淄博市中小学家庭劳动清单》内容,每学期制定雏雁成长系列计划——“两周一技能”劳动训练计划,指导孩子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服务。
以社会为延伸点,联系学校附近的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项劳动研学体验。内容包括义务劳动(养老院小义工、捡拾垃圾、清除小广告等),农家乐(到农场、林业区进行劳动实践),角色体验(体验父母的工作、环卫工人的工作等),环保卫士(结合植树节,组织学生种树、认养校园植物等),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五、组织丰富的劳动展示活动
通过组织劳动技能大赛、劳动小视频技能展示等活动,评选“劳动小能手”“自理小达人”“家庭好帮手”“百变角色王”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兴趣,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9
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汤河镇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开展劳动教学工作:
一、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认识
我们组织全体劳动教师学习了2022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标准》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足开齐劳动课程
我们成立了劳动教研组。任命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组长,教研组成员由各班班主任和劳动科任教师组成。教研组长督促教师制定并落实教学计划,使之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进程安排合理。在教研计划中规定,其中要检查劳动备课和作业,考查结论记入期末综合评估。
三、落实常规
抓好劳动课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本学期我们仍将把住备、教、辅、查四个教学环节,使劳动课教学同其它学科-样,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研组严格督促科任教师坚持先备课后上课,不备课不得进教室的要求。按照教研计划,我们组织劳动观摩课,如废物利用手工品制作、折纸模型、包饺子等,以期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因素,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以活动为引领,提升劳动技能。
我校通过五一劳动节、植树节等活动,积极号召学生参与校内、校外、家内的劳动活动,提升劳动技能。同时,在李学永校长的号召下,提出了3个0.5小时活动,其中就有放学后0.5小时的家务劳动,感受父母不易,感恩父母,承担家务,争做文明爱劳动的小学生。同时,学校与社区、敬老院保持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受到好评。
为了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为每个年级学生量身打造了“家庭日常劳动清单”,学生根据清单要求力所能及地完成相应劳动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以保证劳动教育的持久性,便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每个寒暑假,我们在学生的“假期特色作业”里都设置了劳动实践成果展示版面,学生可以记录参与劳动的过程,可以张贴劳动实践的照片,也可以写劳动收获等等,将劳动教育成果有形地体现了出来。
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劳动课的教学管理,重视实践,使学生既学会了-些劳动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劳动的基本技能,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又美化了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劳动教育,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进发出艳丽的火花,且常开不败。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1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xx〕7号),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xx〕4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劳动教育工作要求,学校高度重视,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并严格落实相关要求,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劳动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
(一)成立组织,落实责任
学校成立加强学生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担任成员,办公室具体负责上级政策传达和工作宣传,师生发展中心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资源保障中心负责场地保障和经费支持,安全办负责学生安全保障。学校制定了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各部门各负其职,在工作中认真执行落实。
(二)完善课程,周密实施
学校在三到六年级开设了劳动技术课程,每周一个课时。同时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编织,手工,扎染,环创。课堂教学安排在年级进行,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五六年级。三到六年级课堂教学每周1课时,兴趣小组每周两个课时,社会活动每学期10个课时。师资队伍基本稳定,任课教师均为兼职教师,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老师兼任,没有专任教师。教学场地有保障,功能教室兼劳动教育教室,保障教学正常进行。
(三)多彩活动,劳动育人
学校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学生每天打扫班级卫生,美化班级环境,体验劳动成果。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家务劳动,如2021年国庆假期和2022年1月寒假,组织学生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争做孝亲好少年”活动,学生在家向家长学做美食,体验家长的.辛苦和劳动的快乐。春节期间倡导学生在家写春联、贴春联、忙年货、做元宵,体验我们的节日,增强文化自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和设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学习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和学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目标引领,分层推进,确保工作实效。
三是加大劳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力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后勤保障。
对劳动教育场地进一步完善统筹,提供满足学生教学和活动的必要场所。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11
一、课程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必修课程……”。
多年来,学校以“养成教育”为特色,围绕养成教育十项好习惯“会倾听善表达勤书写多阅读常思考乐创新懂礼仪会修心乐健身能自理”,以“全人”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依托学校总的习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聚焦“能自理、会做事、乐创新”,“协同育人、知行合一”,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
以劳动教育为抓手,通过家校社基地协同、整体育人,落实知行合一,切实推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
协同育人——整体育人。具体而论,就是把基地、家校社中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各种自然资源作为一个系统来统整;同时全学科融人,多活动融合。从校园出发、走进家庭、走向社会、走入基地,整体架构、综合实施,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融合机制。
知行合一——育整体的人。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具备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指在劳动教育中学会自理、学会做事、能够创新,实现劳动素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基于劳动教育,融通德智体美,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实现“全人”教育
1、目标体系:
以劳动习惯养成为重点,倡导“会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能自理、会做事、乐创新”劳动素养目标分三个梯次:以学段目标为纵向坐标,过程目标为横向坐标,构成劳动教育目标体系。
具体目标:
(1)低年级:通过日常生活劳动,能够自理,更加热爱生活。
(2)中年级:进一步强化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能够发挥想象的创意力、具有感受身边事物的能力,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在自然与人文的融通中成为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
(3)高年级会创新:独立自主、主动担当、掌握独立的自主力。能进行创造性地劳动,体会创造性劳动地获得感和成就感。
2、空间体系:
构建学校、家庭、基地和社区“四维”一体的劳动教育资源配置与活动开展的空间体系。构筑幸福生活、稼穑劳作、快乐服务、实践创新大劳动与实践空间,各空间在基地和家校社中相互贯通,连成一体。如:稼穑劳作区是将基地、学校“一米菜园”、家庭种植养殖角、社区绿化等整合为一体。
3、课程体系:
围绕课程目标,以四维资源为依托,与四大劳动空间衔接,形成了幸福生活、稼穑劳动、快乐服务、实践创新四大课程模块,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全面梳理课程内容,构建1—5年级序列化劳动课程体系,强优势,补短板,“一本多元,相融共振”,实现课程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三、课程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见附件)
四、课程实施
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认真分析,厘清各个角色在劳动教育实施中不同侧重点,多方形成合力,达到育人效果最大化。
(一)四维协同,让劳动教育全面铺开
1、学校教育为主导。
学校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学校劳动、家务劳动、基地劳动周、社区服务性劳动,在劳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按照劳动课型划分,学校劳动教育分为五类:
一是综合型劳动课。主要在课堂完成劳动常识、劳动技能的学习。如学习如何择菜、如何整理衣柜等。
二是稼穑劳作。主要以项目式学习方式为主,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学生都亲身经历、劳动实践。充分利用校园的“开心农场”“一米菜园”“牡丹园”“莲花池”等实践资源,根据班级责任区,分序列开展“小种子,大梦想”、“皂荚树下牡丹花开”“杏子黄了”“麦子熟了”“鱼戏莲叶”项目探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学习、劳动、合作、探究,研究深,研究透。
三是人工智能+劳动课。结合人工智能课程,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会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劳动中思考如何才能更省时省力?如何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并用智能思维,借助积木搭建、编程等,进行劳动工具改进和创新,动脑动手形成人工智能下的'劳动新样态,进行创新性劳动。
四是社团型劳动课。如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菜单选择走班的剪纸、编制、缝纫、陶艺等选修课程。
五是服务校园的岗位劳动,如:班级在卫生管理方面实行“我的地盘我做主”,根据班级卫生和室外环境卫生设立“百人百岗”,达到“人人有岗,岗岗有责”,每个岗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家庭教育为基础。
家庭是孩子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主阵地,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家庭劳动教育按照劳动教育行动主体分为四类:
一是家长示范引领行动,家长为孩子做劳动示范,帮助孩子提高劳动能力;
二是家庭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劳动,激发孩子爱劳动的情感;
三是家政日常岗位行动,孩子除做好生活自理外,至少还要承担一项固定的家务劳。
四是节日主题劳动,比如,“五彩缤纷年夜饭”除夕团圆饭活动,“汤圆元宵滚起来”元宵节活动,“捏面燕祈福”清明节活动等。
3、基地教育为引擎。
按照劳动素养的形成过程,基地劳动教育实施分三类:
一是以参观访问为主的体验,如:参观水库、参观面粉厂;
二是以出力流汗为主的稼穑劳作,如种土豆、收玉米、刨地瓜等;
三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探究式,如:分组探究小麦的成长。我们和威海市农业科学院拉手,开辟出10余亩田地,挂牌成立“实验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农业科学研究院作为专业研究机构,为我们提供基地的同时提供专家技术指导。在播种、收获等关键时间节点,师生集体走进基地,在专家的指导下深入了解农事知识、掌握劳动技术、出力流汗,学会使用工具,知农事、体农情、会农活。
4、社区劳动为拓展
社区是劳动教育的广阔天地,是劳动教育不断拓展的空间。社区劳动教育按照劳动与实践的特征分为三类:
一是常态化公益劳动,如:每日清扫校园周边人行道;
二是主题化劳动,如:植树节种树、重阳节敬老爱老、普法知识宣传等。
三是服务型劳动,如垃圾分类,清除小广告等。
(二)相补相通,让劳动教育得以深化
(1)实施时间相补。以学生生活足迹为线索,科学规划学生劳动教育时间。
一是专设劳动课:每周设必修课1节,进入班级课表;特设社团课程每周1小时,进人社团安排表。设立劳动周:每学年将5月1日所在的周设为劳动周,集中进行劳动教育,参与校内外劳动实践。
二是合理安排家庭劳动时间:构建“1+2+3”家庭劳动课程模式,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和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意识都能够内外迁移,从而实现5+2>7。
(1)“一日”——每周三劳动实践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劳动技能的难易程度,拟定《家务劳动细则要求》(如洗衣服等),家长根据细则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督促学生完成适当的常规家务劳动量,形成固定的家庭“家务劳动岗位”,让学生通过阶段性的训练习得劳动本领。
(2)“两天”——周末亲子劳动实践
(3)“三月”——寒暑假劳动实践作业
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结合劳动细则要求,建立家庭劳动教育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成长储蓄档案。
三是在社区,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或主题劳动体验每月不少于3小时。
(2)实施环节相通。一个劳动教育项目按实施过程展开的时序,分成前置课程、中置课程和后置课程。三个环节中,前置课程主要在学校课堂开展,以示范讲解、交流分享为主,是课程实施的主导环节;中置课程主要在实践基地,以实地考察、操作体验为主,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后置课程主要在家庭和社区开展,以任务驱动、反复淬炼为主。如向日葵的种植,在课堂学习向日葵的习性、价值、种植管理方法等,然后在学校实践基地、教室泡沫箱等种植、管理,为更好观察体验,实施家庭同步种植。
(三)多元活动,搭建劳动教育“展台”
学校结合不同的节日、节气,举办丰富多彩的劳动展示活动。深化“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教育。4月份春播启动仪式、5、1开展劳动节、10月份举行稼穑节、12月份劳动能手秀。劳动节上,同学们分年级进行包书皮、钉扣子、系红领巾、择菜、包饺子等等生活技能大赛,尽情的展示熟练的劳动技能,尽显劳动风采。稼穑节上,孩子们将基地收获的玉米、瓜果等作物以及观察日记、劳动报告等进行全面展示,让学生看到劳动的成果,品尝劳动果实的甜美,分享劳动的喜悦,真正体会到“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四)同向评价,给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校、家庭、基地、社区劳动教育评价目标相同,标准一致。学生劳动体验过程中,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关注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的解决问题,评价重心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
方法一:自评互评评价表
学生自我评价表中设置了相应指标:通过三级评价,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知不足而后勇。
方法二:劳动成长袋
成长袋记录学生劳动过程、种植观察记录、劳动成果等,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资料、收获和心得进行积累,对自己的种植情况进行汇总、评价,达到自我肯定、自我反思的目的。级部定期举行成长袋的观摩、评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方法三:成长档案
学校以成长档案袋的形式,通过《实验小学毕业生“校标化”评价表》“一卡”“一册”“一存折”“一护照”建立全新的学习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卡”——借助《实验小学六知评价卡》,其中劳动为“知行”卡,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对学生每一天、每一节课的表现进行即时性评价。
“一册”——《小学综合素养评价手册》,结合评价手册,以学期为节点,将学生在校、家庭以及社区的劳动情况,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
“一存折”——《实验小学好习惯成长存折》与实验徽章结合使用,对学生在劳动习惯、劳动品格等方面进行重点评价。
“一护照”——每个学生对照《实验小学毕业生“校标化”评价表》及五年来的《实验小学好习惯成长存折》,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盘点自己五年来的成长印记。
五、保障体系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管理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列入年度考核,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方案,确保劳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融合资源,全面推进。
家庭社区基地资源融合:充分借助家庭社区基地的劳动资源,挖掘家长中劳模、岗位标兵等进行进行家长大讲堂;学校实践资源丰富,基地资源有保障,充分利用威海市农科院基地和技术专家优秀专家进校园;学校坐落于古北社区,社区党书记王爱花,全力支持学校劳动教育,并创设劳动条件学生提供多种角色体验空间,学生可来当烘焙达人、家政服务员、社区食堂服务员等,在劳动中不断丰富成就自己。
课程资源深度融合: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将“学校语数优势学科资源”整合其中,开设“创意读写”“思维表达”“人工智能+劳动”“创意机器人”等课程资源,多学科实现整体育人。
3、队伍建设,强化劳动意识
建立劳动教学一体化机制。切实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发挥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作用,强化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责任,切实让劳动教育任务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劳动教育工作真正贯穿到学生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优化骨干教师队伍。组建专业劳动教育教师团队,厘清责任,综合实践老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课堂给予劳动的技能、标准、方法指导等;指导学生习得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学会使用劳动工具。班主任老师是重要的管理与评价者,劳动课后延申、监督、评价、管理、家校沟通等由班主任全面负责。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主题培训,通过“网上云端”“请进来,走出去”,实地考察,进行劳动教育主题论坛、经验分享等等形式,迅速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和专业素养。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12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劳动教育
简明清新地明确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校领导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活动,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责任,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全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加大宣传力度,围绕劳动的丰富内涵,通过精心设计主题标语、宣传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让劳动教育随处能见,随时可学。通过各种校园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把劳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在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课程中,深入发掘教育资源,并渗透到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全体学生践行劳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
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了劳动主题班会,并利用周一早上升国旗时间进行了劳动主题国旗下讲话。每周都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在家进行家务劳动或者社区劳动,并撰写劳动心得。每学期举行二到三次劳动主题竞赛活动,如:扫除能力大赛、书包整理大赛、系鞋带比赛等,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提升劳动技能。
总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对促进我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树立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13
涛雒镇中心小学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年级,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实施情况
涛雒镇中心小学现有57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328人,实际在校教师150人。学校高度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课程纳入学校计划,保证各年级开齐课程,上足学时,务实活动,确保质量。
(一)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劳动课程实施小组,校长范文波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郭岳华主管,教导处具体主抓落实。目前,学校安排24位教师兼职劳动课程。为了把劳动课程更好的,具有连续性的开展下去,学校注重教师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学校注重培养劳动教育骨干力量,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教研、科研、学习等,不断提高业务素养,提升劳动技能。
(二)课堂教学
1.教育理念
依据学校“本真”教育理念。构建了校本化劳动教育内容体系,着眼于“生活需要劳动”的基本理念,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致力于引导学生在源于生活、基于生活、为了生活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精神滋养。
2.教学目标
学校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重点关注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通过劳动技能性学习和操作性劳动学习,了解劳动技术和操作技巧;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体验收获和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劳动技术解决生活问题,满足生需要,体会劳动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体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
3.教学方式
(1)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统筹,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学校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通过课堂上的讲授、交流、座谈、实践等方式,使学生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2)各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3)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结合本校实际,开发丰富多彩的劳动校本课程。将校园劳动内容进行课程化建设,与班队会、校内劳动、垃圾分类、环境教育等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学校把各班级划分责任区,因地制宜开展清扫、种花、养花、修剪、除草等体验性生产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不断丰富校外劳动实践。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充分利用相关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通过报告会、座谈会、采访报道和表彰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传统教育。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劳动时间, 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以校内为主,家庭劳动安排简单的洗碗、洗衣、扫地、整理家务、给父母洗脚等,3至6年级不少于3小时,安排卫生清扫、维护维修、种植收获庄稼、防疫宣传、志愿服务等校外劳动。每次劳动学生都要写劳动体会,收获和喜悦,丰富劳动体验,提升劳动素养。学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4.评价方法
学校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完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标准,由任课教师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从劳动技术、成果,实践能力,劳动的情感态度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以ABC三个等级呈现,并记录在本班的班级簿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上。完善学生激励机制,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情况列入各类评优评先标准,在学生中树立热爱劳动的`小榜样,引导学生努力向榜样看齐。
(三)作业研究
学校认真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作业的内容、形式,强调劳动教育不只是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劳动作业,更重要的要转变教育观和人才观。这不论对我国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是对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都极为重要。农村学校,可利用的劳动教育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如农作物的种植,家禽的养殖,田间地头的利用,相对较多的家务劳动。都是劳动教育的资源。所以学校劳动作业设计的方向基本上是以农村农业实践活动为主,以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养为目的。作业设计支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技术,合理、正确、有效的使用技术,掌握技能。学习工具、材料的合理使用。逐步提高技术素养。我校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一般情况下是以家务劳动、为主,兼顾庭院除草,花卉修剪等内容。当然,劳动作业的完成情况,是需要老师监督检查的,一般老师会组织报告会,活动截图视频、活动体会、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
(四)教研情况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兼职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配合庄河市劳动教育教研员,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研活动、科研活动,把劳动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在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1次,相关教师和部分领导参与,活动有计划,有研讨交流,有总结,效果明显。
二、总体评价
(一)优势
1.学校地处农村,农业劳动资源相对丰富。
2.学生家长有劳动意识,当忙不开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二)存在问题
1.由于安全等因素影响,学校无法开展集体性校外劳动、研学等活动。
2.地区以农业资源为主,工业和服务业资源有限,无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工厂等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
三、改进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各项制度,打造特色化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着力构建以校园、家庭、村屯为主的日常生活劳动课程。要常态化、系列化开展主题劳动教育活动,与当地敬老院、大棚基地等合作开展劳动活动,强化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养成教育。
(二)深挖课堂,保证质量。加强领导不定人、不定时听课指导,保证劳动课程上足学时、取得成效,鼓励教师大胆研究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依托网络,不断增强学生的见识。不断探索科学可行的劳动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全面的劳动素养。
(三)作业研究,注重创新。劳动作业不能仅限于做,要鼓励学生创新,比如让学生用废旧物、玉米皮、砂石、籽粒等制作手工艺品,传承传统的民间技艺,比如剪纸、农民画、编筐、扎灯笼、面灯、扎笤帚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习惯、品质。
(四)教研活动,以生为本。重中之重是关注学生在劳动中到底获得了什么,务实开展劳动课程教研活动,即使不能集体组织校外劳动,也要依托校内资源,大胆开展校内劳动的内容与方式的研究,认真组织开展活动,有方案,有落实,有安全预案,有监督检查,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真实有效,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劳动教育课题结题报告04-07
小专题研究结题报告07-20
科研结题报告11-16
家教结题报告09-06
项目结题报告10-23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实施研究》结题报告07-21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通用10篇)04-09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