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精选8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1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课程改革,构建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课程选择,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制定《临城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总体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指导,以“整体性、多元性、差异性、人文性”为开发原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的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日益鲜明。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具备新的课程观;学会选择;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课学习计划。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其专业成长无论对学生、对学校、对课程开发本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教师在进行必修课教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专长承担1-2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
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心理环境、物理设施等都会给师生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师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也就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学校特色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1、统一共识明确职责
全体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确立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
2、有的放矢逐步规范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局限: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
3、注重实效,多元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各种有价值的知识都进入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比例。打破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加强人文课程、综合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崭新的教学方式,拓展视野,多元化开发校本课程。
(三)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各素质的教育中,虽有侧重不同、层次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不可能把某一类型、某一科目课程的教育,归划在某一单一素质的教育内。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方面,探究型课程起着事实上的前沿阵地的作用,但基础型、拓展型课程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占课程总课时量相当大部分的基础型课程,理应是素质教育核心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从课程目标来说,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统一目标下,在不同层次要求、侧重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个整体;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来说,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作为课程来说,都是21世纪学生自身发展必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它们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整体性原则考虑,针对学校学生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2、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
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决定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基础学力奠基的基础型、侧重于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素质与更好地发展个性特长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有的单科性质的;有的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性质的;有的是大综合科性质的;各类科目的设置呈现多元性。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类型也呈多元性,课程设置中,有的科目指定为学生必学、有的科目组合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形成各个领域、各个模块,领域内的科目,学生必须学,但学什么,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科目规定学生必学,但在一定时段内,什么时间学,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课程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或不学。环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模式也呈多元性,有的科目注重全体学生共同教学要求的基础学力;有的科目注重知识能力的拓展,为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的科目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展现的舞台。有的科目教学以课堂教学型为主;有的科目是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注重学生体验、考察、实施开放型教学为主;有的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有的是非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要求、内容、方式、地点、对象、成果形式都由学生自主选择。环绕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周期也呈多元性;有长周期覆盖整个中学阶段的,有短周期以一学年、一学期为周期的,有不满一学期的微型课程,有专题讲座型、不定期型(研究型课程)等。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结构多元性的原则考虑,充分发挥各种类型、模式、周期的课程不同的功能,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3、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
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出发.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发展条件。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并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在基础型课程中,也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在拓展型、探究型或研究型课程中,更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对自己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课程的进程与要求的选择权利。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考虑,认真落实为学生的选择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学校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通过如下三种途经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课程改造。课程改造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修改,或者根据对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一是对原来开设的活动课和选修课进行整理和改造,淘汰已过时的课程,保留并完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二是对国外引进课程的本土化改造,如《剑桥英语》等。进行课程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教师应该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指令性课程、引进课程等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是课程选择即“拿来”。就是把在社会上极具市场吸引力、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校外课程有所选择的“拿来”,为我所用。如《新概念英语》、《游戏编程》、《古文诵读》等等。当然,这种“拿来”必须是教师在实践中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理性决策。
三是自主研发。即把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优势,以我为主,研发新的校本课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临城名人故事》、《临城风景名胜》、《临城地质》、《临城物种》等等。
三、校本课程体系框架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出台,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我校将要研发的校本课程归纳为五个大的系列:
一是学科知识拓展系列:如对联赏析、新闻写作与欣赏、生活中的化学等;
二是学科知识深化系列:生物、数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奥赛辅导课、创新大赛辅导课等;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如社会调查与研究、数学问题研究、物理问题研究、化学问题研究、远足、访问、参观考察、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夏令营等。
四是德育系列:如国旗下讲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团课、党课、理想教育、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五是音体美武术等特色教育系列:如练声课、钢琴课、篮球课、排球课、素描课、工艺课等。
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达到100-120门,建成学校校本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四、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
我们将“三板块”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将以深化拓展型课程、实践探究型课程、学生个性化课程为体系构建。
1、深化拓展型课程
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上的扩展和潜在能力的发展,着重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学生例行性学力培养。学生可以分领域限定选学的课程,内容与要求有弹性、可变动,不重知识量,而重独立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其发展的领域有相同性,而层次与内容可有相对的差异性,对个性特长的培养具有从启发到初步发展的功能。
2、实践探究型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和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学力,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等,要求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的培养。课程的领域可不同,层次也可不同,符合不同学段学生和学生群体内差异性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可以分类分层自主选学的课程。探究型课程内容,一般有相对明确的结论,重在研究过程。本类课程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案例调查、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项目。
3、学生个性化课程
学生个性化课程,即以学生个体为本位的课程,是指依据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由学生在教师参与下为自己设计的课程。个体课程表现为个人学习计划、自我发展设计等有关自我学习目标达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计划、安排系统与活动过程。
学生各有其不同的发展取向和成长路径,他应该拥有自己的不同于“他者”的课程——学习者自己的课程。个体课程侧重于关注学习个体的学习需要与发展特质,推动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求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途径。
五、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1、编写模式
“在编写中学会编写”,采用“动态的开发模式”。也就是说,“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相互多次循环,不断修正,直到满意为止。具体操作上,可以先确定目标,再编写内容、制定方法和评价,也可以从内容到目标、方法和评价。整个过程要考虑到“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内容,甚至要考虑课怎么上、课型是什么、适应的对象是谁、开展的.学生活动是什么等。做到“在编中学,学中编,动态开发,逐步完善”。
2、教材定位
主要为了激发兴趣、拓宽视野,体现乡土气息,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思考性、创造性相结合。编写时,可以以一科为主,吸收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开展跨学科研究。
3、资料搜集
大量收集和占有资料,是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基础和关键。资料搜集可以进图书馆,查阅地方志,也可以上网查阅,或请教于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
4、编写原则
编的过程就是“抄添裁”的过程,当然要“添”,要提炼加工,深入浅出。行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具体地说,还要牵涉字体、字号、颜色配比、图文排版等比较专业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强调校本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二是图文并茂,语言亲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三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思考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四是留给学生思考、质问和探究的空间。五是去除过于成人化的表述,拓宽知识的宽度,强调了编者对读者需求的回应。六是编排要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思考题,并且指出解决问题大致方向,强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5、课程标准:
成书后,要有配套的课程说明或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实验要求或拟开展的活动、参考资料或资料索引等)。
6、设计要求:
每本教材一般要求设计成8-10个专题,每个专题一般要求设计成1个课时,每个专题一般要求编写成2000-3000字,每个专题一般应包括正文、问题与思考、活动与探讨、积累与应用、推荐与建议等项目设计。每本教材总字数控制在16000-30000万字左右。
7、教材编审: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对教材进行审定。
8、编排印刷:
由教务处组织,学校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者签订印刷协议,由学校选定印刷厂,由印刷厂根据学校需求总数排版印刷。
六、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要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同时又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以确保我校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扎实的成效。
1、建立组织,分工负责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委员会和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条例和办法,教务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做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
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做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纲要》。
学生也将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课程甚至老师,学会规划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案。
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
2、科学安排,规范实施
年级组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结束前,申报下学期校本课程科目,填写课程申报表,撰写课程简介然后上交年级组,由年级组报教务处将审批后的课程申报表汇总成《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并下发给各年级组,年级组下发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交年级组并上报教务处,年级组、教务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年级组根据《课程安排表》组织教学。
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学期一般安排8—10个学时,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个学段连接。
校本课程授课的时间和地点:校本课程一般安排在下午第七、八节课进行;有些校本课程可以安排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校本课程一般在校内进行;有些校本课程在有安全预案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在校外进行。
校本课程的选课和授课:
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有些课程是同年级跨班选修,有些课程是跨年级选修。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10个。
3、建立培训、奖励机制,保障师资
校本课程门类较多,我校学生人数多,有许多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师培训学习是课改工作成败的关键。
首先要利用省内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学习;其次要把专家、课改先进学校请进校门进行大面积教师培训提高;再次要组织校内教师间相互探索、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要增强课改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有能力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要写出期末和学年结束教学情况总结,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
学校要定期召开校本课程专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规律,撰写论文,以推动校本课程的不断深化。
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档案,教师要认真填写校本课程申请,设计教学计划,提供教案、研究成果等资料,记入业务档案;要通过资料检查、讲课比赛、评教评学、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运行情况;要对担任校本课程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上采用等于或大于必修课的方法,体现在奖金或学期兑现中;要实行校本课程教学成果申报奖励制度,对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中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4、建立评价机制
新课程已赋予校本课程以全新的涵义。因此,学校必须突破传统课程观念,充分估计校本课程实施中场地、设施、师资等的实际要求,课程表设定的困难,统筹兼顾,加大投入以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实施。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①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
②学生实际课程授受的效果;
③学生家长的反映;
④学校领导、教师有关专家人士的评价;
⑤各种类型、多种途径问卷调查的结果。
(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③学生小组评议和任课教师评价;
④学生家长的反映;
⑤学习的成果(将采用随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连续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书面测验、判定等级或书写评语等多种评价形式,主要以学生档案袋综合展示。
5、加强管理,调控运行,落实奖励。
校本课程要保证质量,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要像必修课一样有明确的要求和授课计划,并严格管理,做到操作过程的规范,上课过程的调控,最后结果的考核,成绩成果的奖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校领导、教务处、学科组、年级组随堂听课,抽查教案与作业,组织公开课,召开师生、家长座谈会,填报学情调查表等了解教学运行的动态。期末和学年结束时,要求教师认真总结写出论文,学校择优交流,装订成册。
对教师在工作量计算上适当倾斜,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规定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标准为毕业标准,否则为肄业(规定最高学分标准,超过者可提前毕业)。建立奖励学分制,为学生学习优秀者的评价依据。
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2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建设,推进课外文体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活力校园。
二、具体目标
1、确保每个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科技技能,最好具有一项科技项目的特长。
2、六至九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科技活动课,开设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
3、组织参加不同级别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争取有名次,成绩显著。
4、结合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实施学生科技活动课题研究工作。
三、建立组织机构
加强领导,成立由王明强校长任组长,朱继荣主任具体负责和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王明强:全面负责课外科技活动实施工程。
朱继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课程保障及时间保证,兴趣小组活动的落实,学生各类达标工作。
高增堂:负责学科的课堂教学,学生各类竞赛活动。负责制定学校科技活动的实施方案及活动组织,开展科技活动课题研究。
四、主要具体工作
1、增设一名科技专职教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2、保证场地器材设施达标和安全。
3、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保证每周科技活动时间,并做到场地和指导教师到位。
4、重视宣传工作。通过学校广播、黑板报及晨会、班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5、加强培训。充分挖掘学校科技教师特长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特别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满足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工程对师资的高要求。
6、要求各年级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年级科技活动计划,力求形式多样,有吸引力,引导全体学生参与。
五、学校文体工作特色经验总结
1、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专兼并举,高素质、有特长的指导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在文体方面的特长,加强教育与培训,形成一支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学校指导教师队伍。
(2)建设一支指导学校活动,培训学校教师的专业队伍。发挥具有科技特长教师的优势,共同组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的指导与培训队伍,促进学校指导教师特长的形成,提高活动的质量。
2、构建四个层面活动
开展以学校、年级、班级和小组为四个层面的活动,且每一层面的活动都能够形成独立的系列,促进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灵活性、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活动环境。
学校在兼顾各个层面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以年级为特点的课外科技系列活动,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完善的整体。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加强对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家长会、宣传栏、资料、学生等途径,引导家长和社会正确认识实施科技教育的意义及积极作用。
4、创设品牌活动项目,形成活动特色学校。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区特点,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文化艺术、科学普及、游戏娱乐诸方面,创设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学校品牌活动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特色,使广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特长。
科技:巩固现有的科技制作、科研实验调查、小发明、三模比赛等品牌项目,巩固和拓展新的特色项目,形成品牌。
5、开发教育资源,拓展活的空间。
坚持校内外的有机结合。利用校外的活动设施与场所,以及校外教育基地、文体场馆的作用,并协调好有关单位与机构,为双休日、寒暑假开展活动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多彩的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社区与家庭的参与,为科技活动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6、建立完善的制度,强化安全,规范运作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对指导教师和活动设施严格把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要建立起责任保险机制,依法处理伤害事故。
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4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根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盐城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为核心,逐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加强高中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和完善适应于课程改革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丰富我校“有效+特色,高质+特长”的办学特色的内涵和外延,为我校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全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开齐开足课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我校特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承认差别,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既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介绍现代信息,又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继承优秀传统。
4、逐步改进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以我校在实践中形成的三大教学策略(面向全体,个性发展;学法指导;单元章节过关)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以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以此作为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2、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学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选修课,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社会等课程资源。
(2)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3)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规范教学常规,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促教师教学环节落实到位。
(2)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4、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掘社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2)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5、探索评价机制改革,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启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制订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操作性制度。
(2)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规划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探索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4)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完善新课程改革方案。
(2)扩大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范围。
(3)每门学科开发1-2门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框架。
3、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全面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广泛开展交流,形成有影响的课改成果。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
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5
一、指导思想: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它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它也是基础性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的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学会观察和思考、探究和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感受生活中的美和快乐。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学会交往、合作,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6、加强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推进二期课改的实施,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精于探究的教学骨干,使学校拓展型课程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三、课程原则:
1、基础性: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和生存发展发展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2、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
3、开放性:强调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加强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知识的来源的开放性。
4、时代性: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最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内容的编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加强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综合性:加强课程学科知识的再组合,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的相互渗透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整合;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6、前瞻性:课程的开发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追随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或增加新内容。
四、课程选择:
1、关注学生的需要、追求、兴趣与爱好的差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教育资源,充实和完善拓展型课程设置。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自主拓展系列课程。
2、拓宽课程内容,加强课程间联系和整合,积极探索拓展型课程校本化实践,努力开发学校特色课程,提高拓展型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3、积极实施科技教育、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教育拓展型课程。
五、课程结构:
1、限定性拓展课
由学校统一安排在课表内(如语文校本课程、数学研究性学习、英语听力训练、科学实验探究等),指导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具体的拓展内容。
2、自主拓展课
由教务处负责向班主任和学生发放拓展型课程选择意愿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主选择,主要在七、八年级开设。
六、课程组织实施:
1、组织管理:以校长为负责人,成立学校拓展型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教务处全面负责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情况。
2、科目开发:发动和组织教师提出拓展型课程科目,根据教师的自身学科优势、知识结构、个性特长从中筛选重点开发。
3、教师培训:教师加强学习,学校加强对执教拓展型课程教师的培训,以自培为主。
4、保障措施:
(1)学校各部门(教务处、总务处、信息处等)为实施课程提供服务和设备保障,学校方面投入一定的教育经费(购买设备、器材等)。
(2)发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管理作用。教研组长应鼓励和帮助教师撰写校本教材和开好科目。教研组长带头、示范,提高本组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深入课堂、加强听课,指导和研究教材、教法。定期(期中、期末)向教务处反馈教学信息。年级组长协助教务处,负责做好年级拓展型课程开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与班主任和年级任课教师(拓展教师可以跨年级任教)的联系和沟通,按时、认真地协助教务处做好学生报名和编班(拓展型课程班)工作以及对课堂的管理、监督。
(3)发挥任教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认真备好教案(教材、教法、学生、练习或实践)和讲义或教材。准时在学校统一安排的教学场所进行教学。对学生出勤作好记录。在教学过程中,任教教师应探索结合教学活动的多元评价方式,过程评价比重一般应大于结果评价。
(4)学校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
七、课程管理:
1、开设年级:学校各年级
2、开设课时:各年级由语、数、英、科学自行安排1课时,另外七、八年级专项拓展课每周2课时。
3、开设方法:
(1)限定性拓展课:学校根据年级特点统一安排科目,指导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具体的拓展内容。
(2)自主性拓展课:教师填写拓展型课程申报科目。教务处选择确定可开课程排入课表,学生选择科目,教务处整理学生选课结果,落实学生名单及上课教室。
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6
一、指导思想
升国旗仪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形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有关规定,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以及其它方面的教育,特制定升旗仪式课程方案。
二、课程目标
1.使我校升旗仪式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用不同主题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课程内容
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2.培训升旗班
3.进行国旗下演讲
4.学唱国歌、校歌
四、课程的管理
由团委具体负责,政教处、办公室、信息中心、各班班主任协调配合进行升
旗仪式。
1.团委管理职责:组建升旗班;定制升旗服装;安排每次国旗下演讲;收集整理国旗下演讲稿,并推荐校报;每年将国旗下演讲稿印制成册。
2.政教处管理职责:安排校学生会纪律部检查各班在升旗过程中的纪律情况、通报纪律好的和纪律差的班级。
3.办公室管理职责:管理教师的升旗队列;记录教师的出勤情况;通报批评未出勤或纪律差的教师。
4.信息中心管理职责:保障音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5.班主任管理职责:整理本班学生队列,管理本班纪律。
五、课程的实施
1.每学期初利用一节课时在固定的教室对升旗班进行国旗法等课程培训。
2.每周一上午课间操时间为固定的升旗仪式课程时间,全校师生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要求全校师生穿校服、戴胸卡、集队迅速、列队整齐。
3.三名旗手负责每天早晨7:00(夏季)/7:20(冬季)升旗,下午7:20(夏季)/6:40(冬季)降旗。
4.每周一如遇到恶劣天气,每班在室内进行简短的升旗仪式。信息中心负责播放国歌,全体师生在教室内起立,面对教室前方墙壁上的国旗行注目礼。团委负责组织,班主任跟班。
5.每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由校长进行国旗下演讲,以后安排德育校长进行两次国旗下演讲,其他领导不做硬性规定。
6.升旗仪式程序:
(1)出旗
(2)升国旗,奏国歌
(3)奏校歌,音乐班学生齐唱校歌
(4)国旗下演讲
(5)升旗班退场
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7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省教育厅、合肥市教育局《课改实施方案》为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1、科学设置课程开设方案,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开设体系。
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与高中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使学生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管理,学校特设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新课程实施办公室和课程指导小组,学生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一)学校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其主要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职责:负责组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三)课程实施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协调和联络小组
组长: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学生会副主席成员:各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
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及时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体措施
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1)建立例会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验,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备课组教师例会和教研活动,总结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育教学部、年级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载体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组织家长听课、座谈会、交流会、咨询活动等,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5)完善教学奖励激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学评比活动,对课改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
2、抓好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确立课程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
(2)理清课程结构,实施课程整合。着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3)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优化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3、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
(1)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评价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b、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起来;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地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课课有反思,周周有回顾,月月有积累,期期有总结。坚持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教育教学部、教研组、年级管理委员会应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实行经费倾斜政策,选配文化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承担课改任务。
(2)确保学校经费优先用于开展活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设备添置,教学奖励等,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
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8
为了贯彻山东省教育厅两个规范,搞好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创新,特别是学校课程的规划研究,我校在县教研室同志的指导和参与下,成立了以校长、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组成的学校课程规划组织机构,经过对学校课程的规划反复研究、探讨以及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我校特色的学校课程规方案。
一、开设背景
1、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遵循“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全面育人,张扬个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年来,学校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英语活动小组、编织小组、数学启智园兴趣小组得以广泛开展。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个性张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特长”已成为学校明确的培养目标。
2、学生的发展需要
“我特别喜欢漂亮适用的小手袋、小荷包、中国结、要是我也会编该多好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能慧眼看天下,快嘴论时事,将来一定成为政治家。”“我喜欢英语”“我希望自己能说会道。”“我想成为逻辑推理高手”“我希望开设心理咨询。”翻开学生的民意调查,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唤,诠释孩子的兴趣需求,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将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
3、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大张楼镇一中一向以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心:以人为本,强调课程的人文化、生活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校为本,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弹性化,形成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让学生学会交往,做社会活动的小主人,与家庭,社区积极配合,开设“玩中乐、乐中学、学中乐”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交往方面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学生是社区与学校的共同期望。
4、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少年宫活动室等。学校活动场地虽然不大,但都有专门的训练场所,有专兼职的教师,较齐全的硬件建设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大批的骨干教师。有的能画会描;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能写一手好字;有的英语字正腔圆学校丰厚的人力资源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省、市、县教育局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突出本校课程特色,经学校课程组织机构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1、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改变传统的课程观,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构建学校新文化。
2、通过学校课程内容的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意识。
3、面向每一个学生,坚持全员参与,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动手、创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加大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力度。
5、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6、通过学校、家长、社区民主参与开发,丰富具有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特色。
三、学校课程计划
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四、实施步骤
(一)课程开设
1、课程开发小组制定调查表,评估学生兴趣发展需要,研究学校课程资源。
2、根据学校教育实际,讨论制定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学校课程的大致结构。
3、制定《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
4、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能力和《课程开发指南》自主申报课程,写出课程简介。
5、课程开发小组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向全校学生宣传、介绍。
6、学生分年级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课程,统计人数。人数偏多的课程,课程开发小组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7、开课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撰写课程讲义。
(二)组织实施
1、课程老师分析学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撰写课程讲义,交课程开发小组审议。
2、每次课前备出简案,课程开发小组定期检查、督促。
3、每次上课时间,课程开发小组进行检查,登记上课人数,检查课堂纪律,了解教学内容,切实保证学校课程质量。
4、针对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定期召开学校课程教师的研讨会,进行总结、交流、探讨,确保课程内容顺利实施。
5、每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代表会议,倾听他们对课程内容及实施的意见,并反馈给上课老师。修订、完善课程内容,调整实施方法。
6、对个别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课程开发小组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7、每期末教师对自己执教的课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五、评价设想
1、对学生的评价
①制定《学校课程学分制评价方案》,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技能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②学年修满五分的学生顺利毕业,可申报另一门课程。
2、对教师的评价
①每一堂课都有简案,内容和形式受学生喜欢。
②认真登记学生出缺勤,课堂组织纪律较好,不让一个学生流失在课堂外。
③课堂实施中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
④期末按学分制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⑤制定学校课程奖励制度,对参与积极,成绩显著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
3、评价结果向社会、家长公布。
六、保障措施
1、学校要有坚定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
2、学校要组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规划组织机构,群策群力,民主开放。
3、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4、学校制度一系列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和改进制度,建立学校课程内部监督机制。
5、定期进行课程的教和学的评价,推进其深入持久进行。
【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方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学校课程开设实施方案(通用6篇)04-21
小学课程开设方案(精选10篇)04-21
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方案04-21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精选8篇)04-21
学校课程总体实施方案04-21
小学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方案04-21
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精选7篇)04-21
学校复课后课程实操方案(精选5篇)04-20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精选5篇)04-21
最新高中课程教学方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