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1
一、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立足我校实际,在总结和继承我校优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配合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整体推进,建立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推进新课程实施办法,总结经验、辐射推广。
1、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海珠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为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2、立足我校实际,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班和教学班协调一致的管理形式。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在全市、全省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3、按新课程方案要求开设课程,课程的开设合理有序,必修课开足开齐,提高学校研发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5、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应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6、全面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制度,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编制科学可行的选课指导手册,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成长,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工作的重点
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创造性的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要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要体现学校实际和学校特色。
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Ⅱ(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共23个必修学分,占20%的总必修学分。综合实践课相对于学科课程在活动管理上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要重视研究,加强落实,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
4、重视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形成。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5、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6、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四、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实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以下实验工作组织机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校长、副校长担任正副组长。
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新课程实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暑,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2、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带领全体教师最大限度地参与新课程实验。
五、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为此,我校提出以下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改革学校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对此学校将成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心,并将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将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3、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求,学校将加强与各级教研、科研机构、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4、重视师资培训。要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最大限度地接受省和市两级所提供的“面对面”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校内培训的主要内容有观看专家解读新课程的光盘、观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录像,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业务活动,开学初每人上交关于新课程的学习体会篇,对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5、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
6、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新课程实验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业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要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要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分认定委员会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待等。
(2)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
(3)认定学分并注册。
(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7、成立选课指导中心。学生自主选课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特成立选课指导中心。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指导中心要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各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务处、心理中心组成。
8、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要包括教师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10、学校将开发校本课程,首先在艺术、体育、竞赛辅导、模块辅助教材等领域进行教材的编写,总结经验,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校本教材的编写。
六、实验工作进度安排
1、5月15日前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部暑有关实验工作的方案。
2、5月至六月间全校教师参加有关新课程的培训、学习,观看专家解读新课程的光盘、观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录像,布置老师学习新课程书写体会论文,9月份上交。
3、6月25日学校确定新课程实验起始年级任课教师,调整教育设施。
4、7月18日至8月15日高一年级教师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学校制定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5、8月29—8月31日,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实施、全体高一教师进行新课程实验工作研讨,就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教研活动。
6、6月1日—8月5日,确定我校新课程实验方案。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组织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学习我校课程设置方案和选课指导手册。模拟新课程选课、排课过程。
7、8月21日后,召开起始年级学生家长会,指导学生选课,学校排出新学期新课程实验课程表。学校新课程实验物质设施准备完毕。
七、实验课程编排方案
1.教学时间:每周按5天计算,每天7课时.其中3课时为学校机动时间,包括自由学习,卫生大扫除,全校活动等时间,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证32课时.
2.为了使大多数学科的必修课在高一开出,同时学生的选课周课时数不超过35课时,必修模块除语文、数学、外语、思政外,其它学科同一模块可在两学段交叉编排。
3.选修人数25人即可开班,超过70人就要分班开课。
4.高一,高二基本达到高中毕业的学分要求,高三满足个性化学习.主要安排重复补修课程和专业要求选修课程.(高考要求)
5.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也为了学生跨年级选修,选修课程全校统一安排在同一时间.在每个学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必修课程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选修课程以教学班为教学单位
6.高一的第一学期以必修课编排为主,高三少安排或不安排必修课程.高中毕业要求修得116个必修学分,学校必修课表只安排可获得108学分的必修课程(含研究性学习的15学分).其余的8个必修学分从其他时间获得:如社会实践每年单独有一周的时间,不占教学时间,学生每年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修满6学分:社区服务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学生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持有项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必修课中,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各两个学分,要从选修模块中获得,修得这些学分所需课时按必修课时安排,但所修内容由学生选择.高三根据高考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安排一定的复习课程,但下学期要有一定的体育,艺术等课程的开出
7.选修课程主体上从高一第二学段引入,高一选修课程以文科类为主.高一,高二选修课程至少修28学分.选修课时间全校统一安排在某个时段进行.
8.体育艺术类学科从高一起进入全员选修。
八、实验工作的管理与评价
1、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求,实行学生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据此,要求学校做到在继续加强行政班管理的基础上,重视做好教学班的教育管理工作。目前高一年级必修课基本上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也必须在行政班进行,因倾向于理或倾向于文的学生学科选择有所不同,进入高二后,行政班要进行部分调整。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并保存选课档案,教学班实行导师制。导师承担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部分责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管理。
2、我校将建立“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学科教师(导师)承担对教学班的管理。由班主任协调相关任课教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建立班级教育小组。班级教育小组由班主任、导师、家长、学生代表组成。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加强与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教学班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导师的职责是一岗两职:一是教学指导,二是班级管理。导师传授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指导学生建立选课档案;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学分、成长记录等)。导师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课堂秩序(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3、教务处和学生处要加强对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对班主任和导师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建立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考核机制,在继续进行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及个性化奖励的基础上,对管理优秀的教学班及任课老师进行表彰奖励。不断调整和完善我校的奖励制度。学生处组织的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如:修身行动、运动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仍以行政班为单位参加。学校加强对学生会、团委会的工作指导。对学生的社团组织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
为了全面规划、科学实施我校新课程改革,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教研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作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3、建立健全学校教研工作制度,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推进校本教研。
修订原有的教研制度,完善理论学习制度、教学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同时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课例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等。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使学校教研工作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使我校的教研工作走向课程改革的快车道。完善学校教研考评细则,教研室要加强检查与考评力度,把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对教研组、备课组的考评,并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重要条件之一。凡在我校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评优、选先、晋级等方面优先。每学年评选教研先进集体和个人,召开学校教研工作表彰先进大会。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让教师进一步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检查力度,把检查结果计入期末考评,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要完成500字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次业务理论测试,纳入期末考评。
1、重视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要狠抓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教研意识、团队意识”。开展“爱岗敬业、爱生爱校、乐于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感。并作为一个经常性工作来抓,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过硬、团结协作、勇争一流的教师队伍。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调节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洋思”经验、学法与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另外,组织编写校本培训课程,安排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对新课改和教研活动的认识,并运用于教学中。倡导每位教师在本学期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或专业书籍。同时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校本教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学习材料,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进行学习、写心得和交流。
学习形式分两种学习形式:①集体学习。一是教研组组织,利用例会时间学习;二是各备课组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学习学校教研开展的形式、研讨的内容、提高教研效果。②分散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记录,并撰写教学心得。
为了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要做到三个必须和四个结合。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新理念下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四个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平时学习与定期交流相结合,记读书笔记与写心得体会相结合,
3、加强新课标、新教材、高考试题研究等的学习与培训,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
狠抓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仍然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方法进行学习。要求每位教师继续自主学习新课标、新教材,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知能情教学的目标,了解新课改中考试题和中考试题动向,使每位教师都能最快地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熟练地驾驭新教材。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全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实践能力。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灵感,解决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学年,至少邀请一位专家、教研员来校讲座、讲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通过学习与培训,树立教师教研“三观”,培训教师“六种能力”。学校教研“三观”即:正确的教研观、融洽的合作观、科学的发展观;教师“六种能力”即: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活动课指导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与专业化发展能力。
(三)强化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1、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作用,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各教研组要根据市、县教研室教学教研计划并结合我校实际,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责和目标,制定本学科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教学经验、教学心得,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期末要有总结。
2、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继续实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每学科有包组领导带领,在固定地点进行教研。一个课时内容要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其他同志补充完善,要有详细记录。实行提前一周集体教研,然后分头备课,提前一周对分头备课的内容再进行研究。最后成为合格教案。提倡“大教研”和随时随地“小教研”,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集体备课。
为了把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要求各组做到四个保证和六个统一: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内容保证、深度保证;统一研究课标、统一研究教材(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关键点),统一研究教法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研究布置分层作业内容、统一反馈检测。教研室定期组织检查,计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工作考评。
(四)认真开展课例研究工作,实现课堂教学的同伴互助、交流互动。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同伴互助、激发思考的学校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以随堂课、研讨课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全员参与,在研究内容上要突出新课改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校本教研的效果上注重实效性。
各备课组每周要开展1-2次课例研究活动,做好记录,定期向教研室上交材料。教师每月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作用和智慧,逐步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汇报课或公开课或课题研究课,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活动情况纳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的工作考评。
(五)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提升。
1、每位教师要做好教前、教中、教后三个反思,认真记好教案后的反思与重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教师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学反思工作的重点。这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重建。
2、要求教师每学期有自录自评课、小组互评课等自我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改进。每位教师每两周要写一篇专题型的教学反思。
3、积极开展日常教学反思、教学研究阶段反思、查找教学问题的专题反思和教学研讨课后的案例分析反思等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评价等有关问题的反思,努力提高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六)开展教师对话和“帮带”制,实现同伴互助,促进全体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1、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学校教研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通过自我反思的对话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建立“校本教研日”制度。学校每周要确定一天为“校本教研日”,以大教研组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总结、反思、交流教学教研中经验与存在问题,重点进行问题会诊,通过教师与教师对话形式,得到问题解决,实现经验共享。
3、推行教师“帮带”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基本骨干,在校内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帮扶作用,开展“牵手”活动。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由师德高尚、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教学研究、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课题研究等方面耐心指导,给予悉心帮助,缩小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实行责任制,结对双方做到“三个一两心两不”,即:每周一次教学问题研讨;每周一次相互听课活动,学习与指导并举;每次检测或抽考,进行一次分析;帮者热心而不保守,被帮者虚心而不自封。
(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校园网络,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形式,为我校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空间。要求教师及时上交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教学案例,以便于教师间的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据我校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研究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以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拟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八)开展新课堂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洋思中学经验”,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和步骤。
以课堂教学达标晋级、达标评优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洋思”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延伸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六个基本步骤,实现我校“低起点、小步子、低台阶、分层教、真理解、强训练、勤检测、快矫正”的课堂教学要求。
开展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校级”三级层层赛课活动。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赛课,人人参与;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赛课;最后推出优秀者进行校级赛课。
2、积极开展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
在学校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本步骤基础上,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继续进行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各组在上学期实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实验方案,每周一节研究课,开展实验探索。为推进这一活动,要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引路作用,争取探索一条我校教学改革特色之路,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专题研究。
1、各备课组要把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只有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每位教师在本学期要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2、加强语文、英语学科的阅读教学研究与阅读活动开展。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在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图书室之外,语文、英语教研组要开展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活动实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提高语文和英语阅读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
3、开展学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各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要开展学科学法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教师要通过课堂渗透、讲座、第二课堂辅导活动开展学法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每位教师在每学年要写一篇学法指导或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材料或论文。
五、学校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规划:
主要开展课程与教材研究、教学方式与手段研究、学习方式与心理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特长生培养模式与策略的研究等。
(一)具体内容为:
1、课堂教学课型化、专题化的研究;
2、因材施教、分层递进、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研究;
3、新课改实验中、新教材中疑难问题的研究;
4、整合开发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
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
6、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制订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方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实施校本教研,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组织交流讨论,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形式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阶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形成经验性材料。
第四阶段:深化完善阶段:形成理论性较强、有推广价值的有形成果,争创省、市级教研名校。
(三)预期成果:
1、学校教研各项研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教学科研浓厚氛围。
2、研究课题取得明显成效,汇编优秀教学教研论文集;形成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资源整合,编写校本课程。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5、改变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把优秀校本教研个案、案例、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汇编成书。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3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改革素质教育,认真贯彻执行《罗田县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努力搞好我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为依据,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严格执行新的课程标准,确保实验的严密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全镇广大教师、校长、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家庭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全县课程实验提供经验依据,为国家修改、完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供一些准确、科学的实验依据。
二、实验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减少门类、减轻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学习和进步。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克服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评价内容陈旧、过于繁琐、方法单一的现状,建立评价内容、方式多样,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统一、呆板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用性,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实验范围、周期
实验范围
从20xx年9月起,以小学一年级为起点;20xx年9月起以初中一年级为起点,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实验。
实验周期
20xx年9月——20xx年7月
(1)20xx年9月——20xx年7月小学一年级
(2)20xx年9月——20xx年7月小学一、二年级,初中一年级
(3)20xx年9月——20xx年7月小学一、二、三年级,初中一、二年级
(4)20xx年9月——20xx年7月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
(5)20xx年9月全面实施。
课程开设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艺术(音乐、美术);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品、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含历史与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及综合实践活动。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其主要职能是制定课改实验方案,指导并督促课改计划的具体实施。
2.成立以镇中心小学为龙头,以片中心小学为网点的课程改革研究网络。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课改工作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解决课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收集课改工作的各种信息总结课改工作中的成绩。
3.严把教师关。凡承担课改实验的教师必须报镇中心学校审批,一经确定不得更换。
4.严把培训关。凡承担课改实验的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5.充分发挥课改研究网络的作用,层层举行公开课、示范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力求全镇课改工作平衡发展。
6.将课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视导检查中加大权重。
五、组织领导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相关文章: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通用15篇)08-22
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精选9篇)09-09
学校课程设置的实施方案优秀06-20
培智学校推门听课方案(精选6篇)07-04
学校课程设置的实施方案(通用16篇)04-22
学校校本课程设置方案(通用20篇)05-31
学校课程设置实施方案(通用20篇)08-07
中学学校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精选13篇)09-15
培智学校校本的研修总结(精选15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