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示范认证培养方案

时间:2024-04-07 16:02:37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前教育专业示范认证培养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示范认证培养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前教育专业示范认证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示范认证培养方案1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组织与管理、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为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按照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全面开展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修订范围

  本次教学大纲修订范围为2020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专业课程(含见习、实习、研习、毕业论文)。

  二、修订原则

  为了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在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指导下,开展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1.对标建设,突出特色。贯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对标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突出学科、专业、课程特色,注重指导性和操作性,体现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和技术。

  2.挖掘思政元素,实现课程育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和《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教高〔2020〕314号)等文件精神,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置、课程评价方式设置、教材编审选用等各方面,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协调发展。

  3.明确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清晰。课程教学大纲必须符合该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强支撑相应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知识、能力素养和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建立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合理分配成绩比例,明确目标达成。

  4.教学内容科学,注重整合与优化。依据课程目标科学设置教学内容,能体现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配合,不能局限于某一本教材。

  三、修订要求

  1.课程教学大纲要对标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实现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具体内容的强支撑,体现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指导性,易于实现。

  2.课程教学大纲结构完整,课程基本信息正确,与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分学时、修读学期、考核方式等课程信息相一致。

  3.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易实现,教学模式丰富,注重教育信息技术赋能的教学方法创新,凸显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实践,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4.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规范实践教学的设计,丰富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结合课程见习、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

  5.教材选用科学,教学资源丰富。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和近三年来国家出版的优秀教材、规划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充足的文献资料和优秀的网络学习资源。

  6.制定大纲时,格式和内容要确保规范,语言文字简明扼要,名词术语恰当准确,避免模棱两可的术语或定义。内容表述应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要求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标题、序号、标点符号等应当规范使用。教学大纲模板见附件2。

  7.课程负责人召集课程组教师进行研讨,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群负责人召集专业教师团队,对修订好的教学大纲进行评议,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审议。最终课程教学大纲经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后公布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示范认证培养方案2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规定了师范类专业各级各类监测指标和相关标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对标对表找差距,理顺专业发展的思路,把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方向,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一)培养目标模糊,专业特色不鲜明

  培养目标同质单一,专业特色不鲜明。例如某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保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幼教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客观上看,培养目标完整而又全面,但目标规格单一、层次偏高、指向模糊,没有一个精准而又贴切的定位,目标过于宽泛,更没有凸显办学定位和区域特色。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

  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难以支撑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第一,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不相适应,难以支撑培养规格的实现。第二,保育实践技能相关课程缺失。学前教育教师肩负着保教并重的责任,尽管师范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专业理论,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保教实践时往往手忙脚乱,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境之间产生了鸿沟。因此,课程设置应体现保教结合的特点,为师范生储备充足的岗前技能。第三,实践途径单一、实践体验不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实践单位与高校在组织上不能衔接互补,计划、实施和考评缺乏联动机制,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计划。

  (三)培养评价方式单一

  人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程中的积极反馈比结果控制更有效。目前,对学生的培养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缺少课程学习过程的动态展示与评价交流,学生变成知识的“机械记忆储存器”,没有做到真正价值上的理解、吸收和内化。同时,在课程结果的评价上,偏向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评价缺失,导致毕业后基础理论知识不能转变为教育智慧,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师范生发展质量监测欠缺

  首先,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尚未构建,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无法凸显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人才的优势。其次,人才发展质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主体仍然以在校师生和用人单位为主,同行专家、往届毕业生、教育行政部门等参与较少,尚未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再次,对学生毕业目标以及毕业五年后的发展状况虽有所预期,但尚未建立数据收集机制,对毕业生不能进行跟踪服务及持续支持。总之,师范生发展质量评价监测的理性、弹性指标不明确。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思路

  (一)根据专业特点深化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立足于内外部需求和对客观条件的科学分析,指向应明确清晰,培养目标的构思要从“扎根”和“产出”的角度进行思考。除了结合教育方针、满足社会需求、反映学校定位,也要考虑现有办学条件、学生需求和职业竞争力,厘清专业核心课程的定位,所培养的人才应当达到“当行出色”。第一,培养目标应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并能反映学生在畢业五年后的发展预期;第二,定期收集各方评价,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以便及时修订;第三,紧跟学校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实际打造人才特色优势。

  (二)根据专业需求打造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施路径与关键所在。第一,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相适应,有相匹配的课程支撑培养目标,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第二,课程结构比例合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恰当;第三,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符合职业需求,充分体现时代性,吸收学前教育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第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涵盖“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和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管理),稳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探索和创新能力。

  (三)根据专业发展建立多元化培养评价方式

  构建以在校考试、考查为主,“互联网+”评价、社会评价机制协同的培养评价方式。第一,突出教育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互联网+”评价,就是让学生在平台上提交作品,教师、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员通过开放性的网络观看评价作品,这一模式类似社交软件上的浏览、点赞、评论和转发功能,能够激发学生以欢愉的心态分享和记录学习动态。第二,实行“双导师”制,对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监测、指导和评价,助力学生收获最大的成长因子。第三,建立学校与各利益方的.联结反馈机制,完善毕业生长效跟踪反馈机制,特别是对毕业五年后的发展是否达到预期进行跟踪反馈,依据学生发展现状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来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四)关注学生需求,构建师范生发展监测体系

  “学生中心”是专业认证的总纲性要求,旨在强调专业建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坚持把学生发展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师范生发展监测体系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有力举措。师范生发展监测体系应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利用学生成长档案、大数据质量监测等平台呈现学生成长的实时状态,提供适时适宜的指导。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构建以培养目标评价、管理制度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培养结果评价为核心的立体、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总之,学生个体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效益性和适宜性有着深刻的体会,应密切关注学生需求,从而更好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示范认证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05-12

学前教育的培养方案09-18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05-12

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计划06-0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3-17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5-03

学前教育系中职人才培养方案05-17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用5篇)05-17

学前教育专业培训方案(精选10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