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实习报告

时间:2022-07-27 23:43:57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有关新闻类实习报告8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闻类实习报告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新闻类实习报告8篇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1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实习更接近于一次独立学习,而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这次香港有线新闻台的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香港媒体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态度。

  一、 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 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 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 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 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 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 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 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 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 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有时,在记者们有空的时候,会跟他们交流国内和他们不同的制作方式,看到一些他们做的很棒的专题,例如中国戏曲、SARS系列,医护前线系列,还有一些国内目前还没有办法涉及的区域的专题片,都会问他们整个制作的方式,如何采访,怎么确定整个片的结构,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专题片制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时间,更可以静下心来回顾实习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来不及消化的东西,重新消化。对于我来说,这一周,也是自己进步最大的一周。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习后感: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 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有时,在记者们有空的时候,会跟他们交流国内和他们不同的制作方式,看到一些他们做的很棒的专题,例如中国戏曲、SARS系列,医护前线系列,还有一些国内目前还没有办法涉及的区域的专题片,都会问他们整个制作的方式,如何采访,怎么确定整个片的结构,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专题片制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时间,更可以静下心来回顾实习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来不及消化的东西,重新消化。对于我来说,这一周,也是自己进步最大的一周。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习后感: 在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天,采访主任请我们几个实习生聚餐。在餐上,他对我们说了一番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深刻很深刻。他说,记者这个行业就像是参加一个马拉松比赛,很艰苦,奖品再丰厚也只能到了终点才能拿。起跑的快慢并不重要,在于的是你去跑的这个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人去帮你,是不是能胜利,都是靠你自己。他曾经见过不少人,在刚起跑的时候,跑得比别人快,但是中途因为诱惑太多,而中途退出,或者是被人追上。相反,有很多一开始跑不快的选手,他们一直都在坚持着,跌倒了再爬起来,跌倒了再爬起来,一直跑到终点。

  我想,这段话,不单单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也是对于人生来说的。人生也就是一场马拉松,怎么跑,都在于自己。要送给自己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完全都是靠自己。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2

  作为一名来自大陆的学生有幸能来到香港实习,确实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而难忘的一笔。幸而在整个实习过程当中得到了老师和同事们的大力帮助,我在短短的实习时间里学到了很多“实地作战”的经验。

  关于《盛世》

  《盛世》杂志创刊于20xx年12月,是一本香港较年轻的月刊杂志,由澳门赌王何鸿燊投资创办。杂志以整个大中华地区的高档次受众为主要读者群,发行方式以赠送和定购为主,少量在报摊出售。

  杂志固定栏目有封面专题、企业专题、盛世人物、神州专题盛世脉搏等。发行至今,已成功撰写香港潮商会、免费报纸时代、迪斯尼创千五亿商计等封面专题,在香港上层商业人士里面引起了一定影响。

  目前《盛世》共有采编部、销售部、市场部、财务部四个部门。公司人员流动性较大,采编部现行人手也较为紧缺。经营状况正在逐步改进,近期新调任一新行政总监对公司运作进行全面改版。

  公司整体企业文化较为温馨。最开始创办《盛世》杂志的人同时也是香港壹传媒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创办《盛世》之初就把壹传媒的管理理念带到了这里。除了编采人员可以采用弹性安排自己的上班时间,所有工作安排、任务完全网络平台化,在公司还为员工提供了微波炉、电冰箱这些常用的家电,时刻为员工供应饮料、零食和方便面,员工可以自由拿取,每天下午五点左右,还会有专人为大家送上新鲜面包当下午茶。对于这种“家”的理念,员工们都表示非常满意和享受。据说,这种公司文化是从外国引进的,通常在外资或合资企业才会出现,在香港的媒体中并不多件,像星岛、文汇这些老报来说是并不存在的。

  实习感言

  1、学会“偷听”整个实习,自己接触最多、跑得最多的可算得是大大小小的“记招”了。过去的我一直天真地认为这样的活动太没有挑战性,只是坐在位子上听演讲者们预先准备好的“通告”,哪不知原来一个简简单单的“记招”也有很大的学问。

  每次当记招开始前后,香港同行的记者都喜欢围成一堆,互相“对稿”,确保大家听的信息准确无误。如果你因为晚到而错过了“记招”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向“行家们”打听回来。

  在香港,记者们相互之间共享信息来源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各个报刊杂志都在为了争夺读者而争得面红耳赤,但是私下记者同行们却是好朋友,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对稿”行动并不会使他们丧失某些争取独家的机会,相反让大家掌握的'资料都准确无误,显然这一点跟大陆的记者反差极大。

  老道的同事告诉我,这个时候身为“新兵”的我们最好也上去“凑一凑热闹”,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至于漏掉一些重要而大家彼此关注的信息。当看到“行家”们围着演讲者进行小范围的“私访”,也最好学会“偷听”,因为这样会让自己得到一些“记招”以外的新讯息,比通稿上的内容更有意义。

  2、建立人脉关系来到《盛世》的第一天,公司就为我们制作了300张名片,与其它实习单位的同学比起来,让我们觉得无比自豪。同事说,名片对于记者来说非常重要,就算出席的“记招”非常沉闷,没有拿到什么讯息,留下名片也对自己建立人脉关系有很大好处。特别因为我们本身杂志特色的原因,出席各类型的“记招”很多时候并不像其它报纸同行那样,需要分分秒秒地“抢”新闻,而更多是通过这样的场合,来扩大我们的人脉关系,为我们的人物专访等实质性工作打下铺垫。

  而我自身也真真正正尝到了留名片的“甜头”。因为香港很多公司都有请公关公司替自己处理公关业务的习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与公关们交换名片以后,很可能意味着她以后接手的公关业务都会把自己列入被邀请的角色里面。我自己其实也记记不清是在哪一场“记招”上留下了名片,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自此以后我的邮箱便经常出现了某家公关公司给我发出的“传媒邀请”,主动地给我提供了很多新闻来源。

  当然,跟公关公司们打好关系还有助于我们得到一些独一无二的讯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大陆招商团来港招商的晚宴,出席当晚的记者只拿到了公关公司提供的通稿资料,对于具体的招商企业名称、数额等重要讯息全无涉及,却唯独《东方日报》的记者手里拿到了这样一个版本。在跟其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我才明白,原来这个记者跟负责本次活动公关工作的公关小姐事前是认识的,在她的帮忙下,记者也就得到了这份“特殊”的资料。身边的同事告诉我,这样的情况在香港非常普遍,不少公关公司都会主动向一些熟悉的报社提供新闻讯息,甚至提前向他们透露相关的内容,借此在其报纸上做提前的宣传。

  不过,当你发现这样的情况也不用太过担心,别忘了,香港的记者们私下都是互相合作的伙伴,他们会非常乐意地把手中的资料给你参考,这个时候你只要利用手中的相机把它拍下来,就一样可以掌握这份“珍贵”的资料了。

  3、早点到,晚点走其实这个道理在我们学新闻采写的时候,老师就已经教过了,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最好的方法”,这次的实习让我实实在在地明白了这句话的“真髓”。

  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很幸运地安排到珍宝海鲜舫参加“浙港澳厨艺文化交流”活动,原本海鲜舫给我们各位记者安排了试吃活动,但因为部分参加活动的记者是报纸记者,需要回去赶稿的缘故,最后参加试吃的只剩下我们和另外一家报社。人丁单薄地坐在餐桌前,刚开始还有一点“不好意思”,当同桌的另外一家报社“同行”也提前离开,就让我们更加“难堪”了。不过在这个时候,竟然让我们发现,主办方的餐桌上出现了美食家蔡澜先生。其实在我们刚刚开始签到入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发现嘉宾牌上有他的名字,但一直没见他的出现,以为他不会来了,但没有想到“晚点走”竟然让我们碰上了这样一位“贵客”。

  我们自然是没能放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活动结束后跟他做了一个专访。当其时,我们还抱怨我们是月刊,如果服务的是报纸,明天这样一条新闻登出来,肯定是“与众不同”,成为“行家”中的“头条新闻”。

  4、一种来源,不同写法还是来自上面的珍宝海鲜舫,虽然我们很幸运地拿到了一个“独家”,但是因为杂志出版周期的缘故,让我们不能像报纸那样对这一次活动做一个具时效性的报导。在编辑的指引下,我们尝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来报导这个活动。而事实上,在其它当天去的报纸“同行”写的稿中,不少同行也采用了另一种方法报道了这则新闻,使得一个简单的活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版本,不但有几百字的短新闻、副刊里的专版,还有一些被列入了旅游版面当中。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3

  实习单位:广东省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新闻部《今日一线》栏目组

  实习时间:XX年7月8日——XX年8月20日

  ——养成良好习惯是减少错误的最好方法

  本人于7月8日到8月20日在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新闻部今日一线实习。实习第一天就接到一个暗访任务,第二天早晨6点到广州火车站暗访手机诈骗。实习期间分别接受卢战、王世军、单湘石老师的新闻实战、出镜、拍摄培训。随后跟随多个记者、摄像较系统地学习了今日一线新闻的操作。懂的了dvcp机器,偷拍机,大洋新闻采编的基本操作。

  新闻类型:会议、暗访、突发、投诉、封面、跑腿等。

  会议——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批赖帐者名单,电视不可能把那批名单播出去,只能从中找到典型的。比如欠钱最少的一个公司只是欠了几千块,但是法院还是将它的名单公布了出来。记者等开完会还要跟法院的人聊下,可以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来解决或者缓解赖帐的问题。法院想通过媒体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建立一个诚信的信息平台,可以通过那个平台来查询个人或者公司的信用信息。在这个新闻的处理上,记者要找出与别的电视台不同的东西。

  暗访——社会新闻的暗访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记者要懂得保护机器,保护自己,要有忧患意识。养成好习惯是减少错误的最好方法。取机器时要检查,到了目的地要用机器之时也要检查,特别是隐蔽采访。检查过程可以在隐蔽的地方,比如在车内检查就要将机器低于窗口的位置。用小动作来把对方的视线转移开放置机器的地方,比如可以抽烟或者挠头等。【手机诈骗,伏击三天两夜】那个封面我在火车站等人的时候就挠了很多次头。

  突发——突发事件不全部是灾难新闻,也有冲突的相关方加强冲突力度,比如暴力等。抓捕现场,还原现场很重要。关于车祸的突发,【失魂金杯车连夺三人命】由于当时事发地距南方台很远。等我们打车过去的时候,尸体已经运走,只是路上还留有血迹。在拍摄过程中我差点也给车撞了。事发在一个s形的转角处,汽车路过也不减速就在我身后擦过,现在想想都后怕。拍突发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保护自己。

  投诉——有矛盾才有投诉新闻,矛盾相关方对事件的阐释,跳出事件本身。一次跟马东东老师去拍一个墙上漏水的投诉。小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强烈要求不准拍摄,我们的摄像叶剑老师就把机子放在大腿上,静坐在那里。把该拍的采访镜头都拍了下来。记者与摄像要配合默契,摄像注意看记者的暗示。【区划调整便民先行】——8月11日,早上8点半我就在办公室了。杨海涛老师问我有没有空,说要去拍一个新闻。当初也没问什么就跟着去了。到了现场才知道是原东山区矿泉水街道划归越秀区管,正在开现场咨询会。迅速摆好机位就开始拍了,心里默记从多角度拍,还要在现场抓典型人物。一个阿伯每个档口都去咨询一下,我就决定以他为重点来拍。拍了三个镜头我觉得够了,就去拍空镜。后来记者说我典型人物的镜头拍的还不够,不是三个镜头都能用的上,刚开始拍的时候就要多拍几个。

  实习与学校所教的配合方面教与用

  电视跟平面媒体一样都是要讲故事,只不过电视是要通过电视画面来表达。电视一定要在现场,有现场的画面。特别是要尽量塑造故事的主角,并要有故事主人公相关的画面来支持要讲的故事。

  电视编辑学中的编辑思想:动接动,静接静。常理思维(比如有一段采访是记者a站左边,受访者b站在右边。如果编辑一下子就接下一个画面是a站在右边,b站在左边。给人一种视觉的错感。)主体位置相似衔接,在拍摄,编辑过程中就会有意识的用到这点。主体人在左边就要在他的右边留有一定的空位,做方框的时候也在他所面对的一面留空镜的框。

  记者出镜,如果背后画面不能说明问题就要考虑选取正确的位置,可以通过记者的走动来说明一下现场的信息。带着编辑思想去拍摄,比如一些比较急的会议。当天的新闻非当天播不可,下午5点才拍完,晚上7点就要用稿子了。只能是不剪辑拍摄。要求非常熟练,可以采取对着通稿来拍的方式。拍到要的内容,构图倒在其次。一个字快。比如镜头起幅、落幅,重点在落幅,起幅、落幅都两秒,中间两秒匀速摇过。少用摇镜头是为了多表达信息量。一个摇镜头要6秒左右,相当于两个镜头。所有镜头都要求到最稳。

  新闻是有立场,做给谁看?利益相关的选题,利益相关的镜头。与主体相关的一切有用镜头。全景交代环境,特写表达情感,中景交代事情的进展。空镜头用来衔接下个画面,不至于镜头硬接,让观众有中突兀感。

  摄像

  摄像,首先确保机器的安全,爱惜机器。出发前检查dvcp机器配套是否齐全,mic电池是否有电。检查dv,偷拍机是否使用正常;调白,晴朗室外优先考虑d3、d4档,室内用c、b档,星光效果用a档;采访环境光线不足,带灯;调好水平,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用脚架。调白、水平、对焦、构图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用一个镜头可以表达的内容不用摇镜头。摇动镜头,重点在落幅,中间匀速,起幅、落幅留有两到三秒。

  注意多角度,使镜头画面有冲击力。全景、中景、特写为一组画面镜头。每拍完一组镜头,拍个特写或空镜。画面简洁,突出主体。选定主体,将镜头拉到最近,调好焦,再拉开构图。暗访,隐藏身份,保护机器。预制室内c档4。3k室外d档6。3k(可以根据当时天气适当调灰度片,晴朗调到d4都可以,以画面的斑马线为准。主体物体有两三条斑马线就可以了。比如主体人的脸部突出骨头部位)灯泡3。2k演播厅黄色灯光ab档。镜头推进调实,再拉开构图,面向留空。镜头也可以运用图表字幕,动画在一起才更有感染力。

  到达现场之前要考虑好将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一个跳楼事件,事件可能场景是什么?要讲怎么样故事,如何组织信息量,要有效地传达信息,并巧妙表达记者立场。讲故事开头,吸引观众眼球,在故事中塑造主角才是有特色的新闻,不是大路货。电视新闻将发生过的真实影像完全显示出来。现场掌控能力很重要,要求对围观的群众要判断能力,找到哪个群众?判断事件的事实,如车祸,就要找到目击者,死者。在现场不要被人利用,处于事件中能抽身出来。在事件之外用怀疑精神来思考。

  感言

  主动积极,多做笔记,多问。

  如果单湘石老师的时间允许,我都请他看下我拍的.新闻,请教下他镜头构图等不足之处,以后的注意事项。还有经常跟管炎子老师谈每个镜头的把握度。说出一个真实的场景或者模拟的,问管老师,假如是你会怎么样处理这样的镜头等等。

  最多的时候办公室里面坐着28个实习生,如果不主动就什么机会都没了。每个实习生都有一个实习老师带。带我的记者是今日一线记者跑腿的组长,也跑南方报道的气象那条线。很多时候他不方便带我出去采访,并且他个人也忙,没空顾及到我。过了几天,他就对我说,以后有空看见哪个记者出去采访缺人的就跟去吧。以后如果是哪个记者、摄像要人手我就主动要求去帮忙。

  开始的三个星期都是抬脚架,搬机子。三个星期后,杨文副监制说要我们主动点,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主动要求摄像让我们拍几个镜头。有时候跟着好的摄像出去,他会让我拍几个全景或者空镜,并且教我构图,拍摄中注意的细节问题。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可以保护机器,也能尽可能减少失误。

  第一次完全由我用dvcp机器拍的是一次省高院的院长会议。一到省高院,摄像就让我自己调白平衡,自己移机位。结果我拍出来的东西没对实焦,画面偏暗,构图不知所言。所拍的一系列镜头全部作废,导致当晚的南方报道关于省高院会议的新闻,用的都是资料画面。记者说,还好不是很重要的会议新闻,如果是现场报道,后果不堪设想。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以后用dvcp机器的时候就好了很多。八月十号左右出差的记者多,实习生也走了一批。汕大的两个师兄跟王世军、单湘石老师到罗定去拍专题片了。新闻中心的杨文副监制就说现在台里缺人就把我当成正式的摄像派出去。因此第一次在派单上看到了我名字。那是跟刘彪老师出去拍一个关于天桥装电梯的投诉,随后也是跟他去拍过一个关于眼睛能吹气球的奇人的现场,还拍了一个关于抗战图片展的南方报道【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刘彪老师说构图可以了,还要再提高拍摄的速度。新闻特别是突发新闻关键是要拍到画面,至于构图倒在其次,速度很重要。

  兴宁矿灾发生后一个星期,我在六楼的编辑房帮董杰老师编辑一个关于流浪汉的现场。杨文老师在那里说要派我出差,我刚开始一听不信是真的,还在那里笑。肖琳老师就说正经点,笑什么笑,领导派你任务呢。杨文老师说大概是明天下午3点去兴宁换回第一批特派记者。被当作特派记者派出去,当晚兴奋得睡不着。第二天8点半就到台了,早上跟杨海涛老师去拍了个南报。本来派给他的摄像是崔航,但崔航老师说下午去兴宁就早上休息了。下午等我14:10收拾好行李到新闻部的时候,记者告诉我说去兴宁的特派记者14:00提前走了。可惜,这么好的机会就没了,并不是每个记者都能碰上这么大的灾难事故。我错就错在之前没有跟记者沟通好,以前每次有任务我都会提前跟记者打声招呼的,说要跟他一起去采访。那天刚好忙,晚上又兴奋的忘了。

  附录1、参与作品:全部参与作品名,稿件。

  2、主要拍摄新闻作品:

  暗访:《伏击两天一夜电话诈骗团伙落网》、《买件豆瓣酱附送三十多只蟑螂》

  突发:《失魂面包车连夺三人命》

  南报:《区划调整便民先行》、《勿忘历史珍惜和平》、《系统联网“老赖”将寸步难行》

  一线:《心急似火加油排长龙》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4

  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科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与写作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

  通过去年近半年的新闻写作的学习,我对新闻写作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平时的练笔以及作业,让我对新闻写作的要求与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始终没有机会去自己采访并写作新闻。

  这次新闻写作的实习给了我一次尝试的机会。说实话,已经有半年的时间没有碰有关新闻写作的东西了,所以关于新闻写作的一些东西,记忆里也有些模糊了,还真是很担心,会不会不能很好的完成这次实习。索性又将去年学的有关新闻写作的教材以及笔记等翻了出来,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最初还真不知道写些什么新闻,总是和大家最开始一样,感觉没什么新闻啊,些什么啊?自己在学校的小路上闲逛,空气中充满了离别的气息,校园的各个角落里都是毕业的味道,我想,也许我可以写一些有关毕业的新闻报道。

  通过这次实习,我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对我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是采访方面。采访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有时候为了一个画面或者被采访者的一句话,就要准备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为了获取更新鲜的新闻信息,我必须学会如何接触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所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关系比较单纯,接触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出去采访的过程中,我会接触到各种人和事,有些可能会比较积极,有些也会是很不配合。通过这次实习,我基本了解了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并引导被采访者较快的进入我们的话题。

  其次是写作方面。在这次实习之前我的新闻写作方式往往没有摆脱书面语,不能称之为一篇很好的新闻稿,而且在稿件的处理方式上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跳跃的逻辑、大量的形容词、设置一些所谓的悬念……虽然我也知道新闻的“五w”和写作的各种结构,比如像“倒金字塔结构”,但真的.让我来写,我还真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安排文稿结构,从何入手、如果收尾。而且我发现最难的是给新闻取一个准确、形象、生动、的标题,写一段漂亮的导语,让观众一看就把视线锁定在你所采编的这条新闻上。所以,我从开始实习的时候就每天找一定的时间来阅一些优秀记者的各类优秀稿件,认真地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组织,体会不同新闻文字稿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记者不同的写稿风格。同时,每天拿出一部分时间看央视新闻联播或者凤凰中文资讯台新闻等权威的新闻资讯节目,学习并体会专业权威的新闻写作和表达,认真体会新闻写作的特点和不同的表达风格。

  同时,在新闻写作的时候我渐渐学会了如何整合和分解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是分解信息的前提,分解信息是整合信息的目的,一般动态新闻只是传达某种信息,没有什么深度和广度,但如果我们把信息整合一下,然后分解成不同的单元,做成一个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的新闻报道,这样既可以把新闻做得更好,又可以增加新闻报道量。与此同时,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不能没有留下余地,留下一定的空间是新闻报道迂回的需要,也是减少一些不必要麻烦的有效措施。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5

  踏上香港之前,自己一直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离开香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并不是你能走多远,而是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题记

  准备篇:了解香港传媒

  申请这个实习机会时,心里一直希望的是可以去到香港的电视台增长见识。当得知学院安排我是去《文汇报》实习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很大的压力。由于自己在校期间比较注重的是电视媒体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平面媒体方面并不是自己的强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是实习,就应该在不同的媒体中多积累经验,新闻的本质在不同媒体中总是一样的。于是我着手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香港的平面媒体。一开始我在7-11便利店买5元一份的《文汇报》,后来觉得有些贵,就去图书馆看报,大陆的图书馆一般可以看见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将几份报纸做比较。

  香港平面媒体有两个基本的特色,一是商业竞争激烈,二是多元化。

  香港历来被认为是传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普及电视,电台,但繁忙的香港人总是无暇看电视,一般是通过上班下班时在地铁或巴士上看报纸了解新闻,所以报章杂志始终是香港人获取咨询的.主要来源。大陆通常是一城一报,发达的城市最多也是两三种,对于香港这么一个67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维持近二十中报纸无意意味着极其激烈的竞争。现在香港报章日销量最高的三份报纸分别是《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占领了超过八成的报业市场。其中95年创办的《苹果日报》以其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資訊娛樂化,大標題大圖片的煽情效應,文字不追求深度和“狗仔隊”手法,成为香港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报纸,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至今“苹果风”越刮越盛。

  而多元化则既是香港社会的特色也是香港报纸的特色。报纸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大派,三派的代表分别是《大公报》,《明报》,《苹果日报》。不同派别的报纸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于大陆几乎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的做法相差甚远。香港新闻自由也由此得到极大的体现。

  实战篇:你就是记者

  1.《文汇报》简介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以精英为读者定位的综合报纸,平均每日出版60版左右。除了在香港地区发行以外,还在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销售。创刊五十七年的《文汇报》以爱港爱国为办报宗旨,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以对中国内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而称誉香港社会,成为密切内地与香港交流的重要桥梁。

  我和立坚被安排在了港闻部。《文汇报》的港闻部并不是很大,编辑加上记者一共不超过60人。港闻部主要负责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新闻。港闻部里也分了许多不同的版块,包括时政,民生,教育,医疗等等。而按新闻的种类来分,分为静态新闻突发新闻。做静态新闻的记者一般会在前一天晚上12点左右接到报社的电话安排采访任务,记者第二天到场采访后,就会立刻打电话报料给报社,回到报社后与编辑商量一些新闻点后就开始写稿,晚上11点前截稿。而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则是每天10点从报社开车出发,根据电台广播,警察内部的电台以及一些同行的消息前往事发地点采访,拍照。也就是做突发新闻的记者是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司机三个职能为一体的记者。《文汇报》突发组的记者分两组,一组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一组是下午4点到深夜12点。《文汇报》港闻部内有10多人是专门负责突发新闻的,而《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仅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就超过了100人。

  报社里白天一般安静,因为大部分记者都出去采访了,一到傍晚,整个办公室就开始沸腾起来,记者忙着查阅资料,赶稿,摄影记者忙着弄照片,编辑忙着与记者沟通和催稿,每个人都是半跑着在办公室里出入,说话的速度也是平时语速的2倍快。这样的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晚上11点前,也就是DEADLINE。11点后就是编辑修改,排版,一般凌晨2点开始印报纸。凌晨4点就可以运往各个销售点准备发售了。

  我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关于民生的静态新闻,也有幸在实习的最后两天跟着做突发新闻,感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新闻的方式。

  2.采访:

  抓住新闻点

  来到《文汇报》的前一两天,报社安排了记者带我出去采访。来到采访现场,就切身的感觉到香港的媒体真的非常之多,即使一个小小的记者会也有十多间媒体参加。我原以为记者之间一定竞争激烈,但发现每个在场的记者都相互很熟稔,他们会互相对稿,互相讨论,一起吃饭,关系非常友好。同行的记者告诉我,香港媒体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是记者之间却很友好,他们一般不会介意把得到的资料共享,这是生存潜规则,互利互益;但是如何把得到的相同资料做出不同的新闻,才是较量之处。我意识到抓住新闻点就是他们所说的“point”是非常重要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6

  实习前奏

  初到广州的第一天,还没有地方落脚,行李暂放在同学的亲戚家,我们便要马上动身在陌生的广州为自己寻找一处地方落脚。

  好不容易才在电视台后面找到了一所两房一厅的住所,环境一般,价钱也不低,不过有个好处,就是接近电视台,从住处步行回电视台,两三分钟就可以了,不愁迟到。于是就迫不及待地和房东签下了一纸两个月的合约,同去南方电视台实习的一行十人在往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挤在这个狭小的临时窝中度过了这次难忘的实习生活。

  第二天,我们便到电视台报到,人事处专门安排了一位老师接待我们。在分配部门的时候,除了不会讲粤语的要分到经济频道,其他人都可以选择在经济或都市频道实习。就这样,我们一行十人,四个去了经济频道,其余的都去了都市频道。

  我所在的栏目是城市频道的《城事特搜》,我们学院有两位已毕业的师兄师姐恰好在这个栏目工作。有了前人开路,我的实习之路也顺利了很多。

  由于我们是学院与电视台签约的,都市频道总监罗虹就专门接待了我们,吩咐我们下周一早上来参加频道的例会,就这样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顺利开始了。

  写稿大过天

  在《城事特搜》,专题的制作流程是:选题-报题-选题审核-采访拍摄-写稿-审稿定稿-配音-根据稿件编辑-审核播,在这些流程中,写稿是非常重要的,电视台对稿件的要求很高,编辑必须先写稿,写完稿还必须经过值班监制审核,然后有专门的记者为稿件配音,然后才能进行编辑,而编辑的时候也是要根据稿件来编。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受过专业的新闻采写训练,但是电视台所需的稿件与我们在学校写的新闻稿有很大的差别。不同栏目的电视稿也有不用要求,在《城事特搜》,稿件不但要口语化,还必须引人入胜,所以稿件的开头往往不是简单明了地介绍5个w,而是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稿件的描述一定要生动活泼,有时候,为了把稿件写好,记者往往要数易其稿。

  我第一次写稿是介绍一个天然“浴缸”,记者让我写稿的时候已经是拍摄回来的第三天了,很多镜头已经忘记,但写稿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拍摄到的镜头写,为了把稿件写好,写之前我收集了一些记者以前写的稿件,体会特搜的风格,然后上网查找资料,回想当日拍到的镜头,慢慢琢磨着写。还好第一次写的稿件被采用了,不过记者也提醒我,稿件逻辑还是有点问题,看来当初没修逻辑学是个错误。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才发现写稿不是一般的简单。有一次,当我和另一位实习生国辉把我们花了整天时间琢磨出来的稿件给记者看的时候,满以为可以顺利过关,可是记者看完后不甚满意,他拿回家研究了一天,把稿件彻头彻尾修改了一番,后来还是觉得不满意,第二天他又从另一个角度重写了一份,一直到正式编辑之前,稿件还在继续修改。

  实习好与坏在乎沟通与交流

  《城事特搜》有十几名记者,绝大部分都是年轻记者,有些甚至是今年的毕业生,因为年龄比较接近,我们也习惯把记者叫做师兄师姐。

  虽说特搜的记者比较容易相处,不过实习生还是应该注意和记者的沟通和交流,平时除了要有礼貌,更要学会主动。平时有空呆在办公室里,可以整理一下报纸,收拾一下桌子,这些细微的小动作,人家可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问”也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在适当场合主动发问,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外出拍摄以及编辑的时候,在这个场合记者往往忙于工作,而忘了身边的实习生,这就要自己大胆发问了。曾有一名记者对我说:“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教实习生,因为我不知道他有那些不懂,他问我什么问题,我就回答他的问题。”

  《特搜》的每一位实习生基本上都有一名记者带着,如果记者出差或手头上暂时没事做,实习生就要等监制指派另一位记者带了。但是,如果和记者混熟了,你可以自己主动跟别的记者,这样就自然就不怕没事做。而这就靠平时和记者的交流了,反正去实习就尽量不要让自己闲着。

  有一次,带我的记者去参加培训了,我自个在办公室看报纸找选题,旁边两名记者在谈一个有关路名的专题策划,恰好我在选题的时候曾在网上专门搜索过广州路名,于是打岔进去,跟记者介绍了那几篇有关路名文章,记者就让我去网上继续搜索古怪的路名。我随后搜到的路名被记者采用,这样我就可以跟着记者做这条专题了。

  当然,有时候有的`记者会主动叫实习生帮忙,这个时候,实习生应该向带自己的记者交待一声,这可是基本礼貌。

  动脑

  我来这里是实习的,实习就是学东西,学东西就一定要学会用脑。来到这个栏目,师兄由于时间的问题,他们在拍摄的时候不会专门教你东西,那个时候就是你要动脑的时候。

  就算是搬脚架,这也是一门学问。你要很清楚他们什么时候需要脚架,在那个位置,要多高,这些都要你去动脑没,而不是单纯地记者叫你干什么就怎么做。还有在记者拍摄的时候你的脑袋同样不能休息,他们为什么需要这样拍,他们取什么景别,这些同样要动脑,这样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搬运工”。

  如果让你去拍摄的时候,动脑的时候又到了。你需要考虑那个是主题,从那个角度去表现主题,该怎样去拍摄。这些准备工夫事先都要想好,要不到时只会手忙脚乱。

  到了后期编辑,同样需要动脑。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卖点是很重要的。因此编辑的时候,创新就显得极为重要。动动脑筋,发挥你的想象力,将节目弄得有趣又有说服力,这样你就成功了。

  在南方台实习,动脑是必不可少的,想学东西,要动脑;想节目吸引观众,摇动脑;想拍好东西,同样要动脑。

  花絮:

  在烈日暴雨下

  广州最热的一天超过39度。那天,我和实习生国辉早上8点出发,提着摄像机、脚架坐了两个钟头的公交车来到海珠区的七星岗,找一处号称全世界最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迹。

  烈日高照,行人稀少,屡问无果。唯有茫然四处奔走,正当我们彷徨不知所措之时,忽见有一处荒野小山坡与报纸上所见的七星岗古海岸遗迹相似。嘿嘿,终于被我们找到了。

  一把小雨伞似乎抵挡不住暴雨的袭击,很快我们的裤子就湿透了,于是我们只好在公交车站的亭子里避雨。但是时间不等人,片子第二天就要出街,我们惟有冒雨去拍摄地点。雨越来越大,鞋子入水了,裤子湿透了,但值得幸运的是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雨就变小了。我们在毛毛雨中拍摄,为了达到要求我们认认真真地选取角度,力求每一个镜头都是最好的。不知不觉之中,我的鞋子和裤子都已经干了,经过一番努力我们总算完成了任务。

  烈日下承受酷热的煎熬,暴雨中享受雨中的痛快,我终于尝到了作为一个记者的辛酸,虽然是痛苦,但是我同样拥有快乐。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7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新闻实习报告--广东南方电视台卫星频道《城事特搜》栏目 交谈。不要采访对象刚说起某个话题并且意兴怏然的时候,记者突然讲到全然没有关系的问题上面,这样就考验到记者的采访功力了。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式的提问,逐步挖掘深度内容。在循序渐进中消除与采访对象的芥蒂,让采访对象不自觉地把重点道出,新闻采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统筹和控制能力。

  统筹和控制能力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驾驭整个采访过程的能力。很多记者往往采访以后发觉获得信息量并不多,甚至必要的问题点也没有涉及到,这就是因为记者缺乏采访的统筹和控制能力。首先,记者的统筹和控制能力表现在采访的设备控制绝对权。有时候看到一些记者的mic被采访对象拿在手上说话,这是记者不专业的表现之一。记者务必视采访设备为自身神圣权利的象征,记者通过手中的mic采访受访对象,从而获取有用资讯。失去mic等于失去了采访的发问权。其次,记者的事前准备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记者更好地发挥统筹控制的能力。事前准备包括:采访联系、采访对象背景、节目大体构想、记者和摄像之间的协调沟通、和采访对象的事前沟通等等。再次就是记者的临场应变能力。

  二、具备后期意识。

  任何媒体的采访具备后期意识都可以大大节省前期的采访拍摄工作。电视业务上,编辑对于前期采访拍摄的要求比较严格,假如前期素材质量过低就会给后期编辑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记者采访的问题务必做到精确简练,问到重点上面。

  三、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街访上面。街道上来往的人种复杂,而且对于突然而来的采访表现得抗拒回避。因此,街访是记者遭遇最多冷眼和无情待遇的时候。这也是街访具有锻炼记者功底的原因。首先要求记者应该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经验老到的记者已经可以看出哪些路人会是希望发表见解的,但那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四、《城事特搜》人事制度

  《城事特搜》内部的人员角色呈现复杂和多层次性。从身份地位上面,主要分成台聘工种、频道聘工种、稿酬工和实习生;从制度上看,分成编制工种、临时工种、松散合同工。所谓台聘就是指进入电视台编制制度的在职人员,其福利是完全享有的,劳动分配也没有设定上限。然而电视台里面的台聘工并不多。其次频道聘的就是指由于人手资源不足而赋予单个频道自行聘请的员工名额,其不被成为编制员工。享受福利微薄,劳动分配没有设定上限。稿酬工就电视台里面一种较为松散的合同工,基本没有福利保障,而且工资设定3000元的上限。实习生一般不享有电视台里面所有的制度保障和待遇。

  在工作职位晋升过程上面看,首先必须经过半年到一年期限的实习生表现,其后表现优秀者有机会获得稿酬工的机会。而临时工和台聘工的数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再由稿酬升至临时工或者台聘工就更加艰难了。一般等待时间1年~2年不等。其后的临时工转到台聘工种就更为复杂,很多记者基本到了这一步就停步或者已经转到其他的工作单位了。从观察其人事制度上看,这种人事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属于一种懒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为什么称之为懒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呢?这是侧重其对工作人员的激励程度上面考虑的。内部流行的一句话“有钱收的不做事,做事的没钱收”。早期进入编制的在职人员基本不那么卖力工作,但是仍然高据编制人员的职位,享受优厚的待遇和福利保障。而刚进入的新手们要想进入编制,必须努力表现,不断加班加点工作,受到福利保障和待遇并没有跟着成正比发展。特别是实习生,一连半年到一年时间是分文没收,还要支付采访外出的全部车费,因为电视台是不接受实习生的报销的。因此可见,内部的人员激励制度是存在变形的状态。由此导致的问题包括:

  1、部分员工工作时间长了以后渐渐低落松散;

  2、人才的流失严重;

  3、旧编制人员工作松散僵化。

  正是基于我国传播事业机构的守旧制度模式,现正急需进行一场全面的彻底的广电文化体制改革。希望能够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体制管理”的实质。从根本上注重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生产经营上面与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接轨,完善媒体的外循环经济实体;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面参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才战略,推进我国广电事业走向实质性的健康发展道路。

新闻类实习报告 篇8

  时间总是过得这么快,不知不觉就已经来到实习了一个月。在这个月里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在新华社大楼的九楼,大楼坐落的地方很安静,树木郁郁葱葱。从九楼往下看,就能看到赣江,风景很美,不管是雨天或是晴天都能让人心情放松。

  记得刚来实习的第一周,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感觉一切都是未知而又新鲜的,还怀揣着忐忑,因为本科学习的是英语专业,研究生一年虽然经过了系统的课程学习,但自知,我的新闻学术功底一直都是不够强的。

  但幸运的是,我有三个同班的小伙伴,而且还有直系的学长也在,每次我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都会十分照顾我。这让我这一段时间的实习轻松了很多。

  刚来实习,因为没什么经验,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综编稿子。所谓综编稿子,就是当各个网站新闻的搬运工,将那些热点性比较强或者是大众乐于接收的新闻综编起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话语和自己的图片。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真的很简单,类似于复制粘贴。后来我觉得这样越来越没意思,对我的能力没有任何提高,于是我开始不用原网站的图片,开始自己找符合文章画风的图片。

  除了重点和关键信息外,其余的内容我都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这样一来我综编的稿子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被选上频道的概率几乎是90%。截至目前为止写的13条稿子中,在发布的原创稿有4条,综编稿为7条。

  慢慢熟练了之后,我再也不局限于仅仅是每天综编稿子或者是写文案这样的工作。我开始将想要表达的想法用类似于微博九宫格的形式呈现。

  例如建党97周年的微博、红色旅游地的微博,慢慢的我们的“小团队”做的越来越顺手,也越来越能够挑选出有吸引力的选题。

  现在,我们又开始有了新策划。我们要开始自己拍视频,在符合要求的同时尽量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当中。在这一次策划中,我开始发挥了自己的创意,想出了很多点子 ,一起实习的小伙伴直夸我的想法好,这让我对学习新闻的热情又增添了几分。

  此外,我还跟着前辈老师们参加了两次新闻发布会,学习到的东西更是不可计量。我尤其感谢部门的戴姐,她的脾气很好、很温柔,我们偶尔迟到请假她也从来不会责怪我们,我们提出的想法,她总是会鼓励我们,并且在边上给我们指引。

  还很感谢部门的亚芬姐,带着我参加新闻发布会,在我写好发布稿之后,耐心地替我修改,用她的稿子和我的比对,告诉我哪里需要改进,哪里的词语用得不恰当。

  规定要八点钟准时上班,而学校离实习的地方很远,520公交又总是不准时发车,于是我们四个每天六点半左右就要起床,然后骑着“租八戒”去地铁口换乘地铁。这样的日子尽管很匆忙,但是有大家的陪伴觉得异常充实和开心。

  我很感谢“小伙伴”一直都陪伴在身旁,我每次写的稿子总是第一时间发给发哥和中庆,他们两个就会耐心地替我修改、会第一时间提出中肯的修改我意见,哪怕手头上的事再多再忙。

  中庆新闻写作还有学术能力各方面都比我强,总是给我很多有效建议。发哥的话,学术功底也就比我好那么一点点,但他总是绞尽脑汁(不夸张)地为我解决一切。晓震就经常替我们分担做微博的重任,在这里也很感谢他们。

  很感谢这一段充实快乐实习时光,接下来的两个月,期待自己能做的更好。

【新闻类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新闻类实习报告05-10

关于新闻类实习报告05-22

新闻类实习报告(精选10篇)07-18

新闻类实习报告(精选12篇)08-15

新闻类实习报告(精选15篇)07-13

【精品】新闻类实习报告(精选10篇)08-23

【精品】新闻类实习报告11篇07-04

实用的新闻类实习报告四篇12-21

有关新闻类实习报告四篇10-05

新闻类实习报告模板(精选10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