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的来历简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情感寄托,自古以来便深受人们的喜爱与重视。它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团圆和睦的时刻,更是寄托着人们对家人无尽思念与美好祝愿的佳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中国及部分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这一天,月亮达到最圆、最亮的状态,象征着圆满与和谐,因此成为了人们赏月、祈福的最佳时机。
历史渊源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月神的祭祀活动,早在《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可能只是秋分时节祭月的日子,并不固定在八月十五。到了唐朝,中秋赏月活动逐渐盛行,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以后,中秋赏月、玩月、吃月饼的风俗更为普及,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节日体系。
节日习俗
赏月:中秋之夜,全家人围坐一起,或登高望远,或临水而居,共同欣赏那轮皎洁的明月,享受天伦之乐。赏月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更是对家人团聚的珍惜。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象征着团圆与和谐。它外皮酥脆,内馅丰富多样,有甜有咸,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吃月饼的习俗据传起源于元代,人们利用互赠月饼传递起义信息,最终成功推翻元朝统治,后来吃月饼便成为了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灯笼:孩子们在中秋夜提着自己制作的灯笼玩耍,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寄托了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
祭月:在古代,中秋之夜还有祭月的习俗。人们会在庭院中设坛,摆上瓜果、月饼等供品,向月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
文化意义
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表达。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追求与向往,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重。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无论身处何方的人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共同期盼着团圆的那一刻。
【中秋节简介】相关文章:
简介的自我介绍04-25
清明节简介03-25
清明节的简介04-07
个人简介自我介绍04-23
小学生个人简介的自我介绍03-30
中秋节02-04
中秋节介绍02-15
中秋节介绍08-07
中秋节口号02-20
中秋节的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