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时间:2024-06-11 08:56:53 教师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合肥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合肥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一、本次活动的开展及意义1.组织及开展过程:本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比得到各县区和学校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承办单位科大附中、合肥三中和合肥六中;有的学校认真组织评选,校级领导亲自过问指导,比如合肥一中,八中等。2.本次活动分三轮进行,第一轮笔试31人,选18人进入无生上课环节,在第二轮基础上选10人参加有生上课环节,加上三县和一中、六中、八中直推的六位选手共16位选手参加借班上课评比。虽获奖人数不多,但参与的学校和老师面比较广,年龄结构从60后到80后都有。3.宗旨和意义:①为中学物理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研究、推广教学新理念和教学经验的平台。②为建设研究型中学物理教师队伍,发现和培养优秀物理教师创造有利条件。③充分发挥物理学会的作用,密切学会与全市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和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联系。④促进全社会对物理教学、物理教师和物理学的关注,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通过此次活动,展示了我市物理青年教师的风采,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检阅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取到了推进的作用;看到了团队协作精神,一人参赛多人协助,体现了物理组和谐的关系和集体荣誉感,对此,我由衷的高兴(倘若老师缺少协作精神,谈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此次活动,促进了对教学研究的开展,教学得失的反思,使有关老师对优化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今后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深远的意义;对其他没参赛的年青老师取到了示范作用和鼓舞的效果,他们也跃跃欲试,有机也会一展身手,他们是教育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二、课堂教学的评价评价标准:过去,课堂教学只关注教师"教"的行为,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评价一堂课往往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紧紧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充分而详尽的讲授和分析,学生是否搞清楚了教师重点讲解的这些问题。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我们往往重视的只是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技巧和教学结构安排以及课本内容处理的详略得当与否,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新课程理念要求用三维课程目标是用来分析教学活动的目的、评价教学活动的情况和制订教学活动

合肥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计划
的标准,三个维度是分析维度,不是分步实施的步骤。教学时,三维目标是融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应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遵循这一价值取向。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对象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关系及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下面,根据新课程理念从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本此大赛作一简略分析。这次大奖赛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借班授课。课题是《牛顿第三定律》,有四个层次:①根据生活中的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③运用刚学得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④比较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中的平衡力的异同,侧重于异。纵观各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评委一致认为特别值得肯定的有如下几点:第一、课改意识强,把新课程理念、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的融在课堂教学之中。(1)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验和探究结合起来,学生间协作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利用实验探求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自主经历的某种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无不体现出教师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参赛教师认真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以探索创新的精神,立足于三维课程目标,认真分析、钻研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精心制作课件,在16节优质课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已成为主流,而且自然流畅,没有给人生硬的感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映出教师的角色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转变,即要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的理念在优质课上都有很好的体现。经历某一学习"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在知识结论上。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后者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有问题启发、动画演示、视频显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安排了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中大胆对教科书进行教学过程的再创造,不仅仅关注过程的形式,更注重过程的本质(3)体现"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思想。由生活到物理,再由物理到生活。比如有的老师开始根据生活中的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到后来又反过来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如使汽车前进的力,火箭升空的力等,前后呼应,一点都不马虎,下足了功夫。第二,教学设计周密、准备充分,对教材的处理有特色,精细。这次参赛备课准备时间只有1天半,但不少老师组织和创造了教多的课件、演示实验等教学资源;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逐条安排设计了相关实验,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创新,小实验效果明显,具有感官刺激性,印象深刻。比如,两橡皮筋相拉和两个小磁针相吸说明两力在一条直线上,挤压气球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谁对谁的作用力也做到了分析到位。第三,课堂实施过程师生互动,充分发挥了教师指导作用。(1)能根据学习进程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并且始终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思维和探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概括,指导学生阅读等。其中设置问题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阶梯性、灵活性、扩展性。问题情景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各种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参赛的老师都不同程度的运用了"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或过渡转向新的教学内容,或促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相对来说,合肥34中金玲老师运用的较为突出和灵活: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组成问题的阶梯,激起一个接一个思维的浪花,满足一个个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而有序地进行观察和思维,也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缓缓展开。(2)较多的老师能在指导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如给予学生活动、交流机会

,鼓励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在讨论中启发帮助学生发展较为灵活的意见和态度,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从效果上看,不少老师的课效果很好,深得学生欢迎。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探究欲望强烈,学生调动到兴奋状态。如一中的吴晓明老师,吴山中学沈浩军老师等下课时,学生自发的长时间热烈鼓掌其满意程度就可见一班。三、存在的问题这次高中物理教学评比展现了我市高中物理青年老师的风采,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新的优秀的老师。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1.真正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任重而道远在这次教学评比中,可以看出,少数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尚处在浅表层次,课堂教学常给人的感觉是有形少神,没有正确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说:新课程致力于改变以前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知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过程的统一,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构建,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但有少数几堂课,老师在课堂上是平铺直叙,师生的互动也只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上,教师上课的焦点还是放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师的讲述太多,学生完全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环境中,留给学生思考、探究、合作的空间太少,使学生失去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从而使一些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法得到展现和养成。有的传统教育痕迹明显,偏重于叙述式的知识讲解,虽教学过程层次清楚,知识讲解正确,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意识还不强;2.不能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根据反应出的学生问题灵活应对,不能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把握教学节奏,不能有效的与学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的能力有待加强;3.教学现代化的手段代替实验和黑板多媒体重在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丢弃,教学现代化的手段完全代替实验和黑板的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也有的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够重视,网上下载痕迹明显,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完全相同,教学设计中也有几位老师的教学目标类同,且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中都只写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同样一句话。也有的老师把三维教学目标写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还有的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上写的太简单,不能反映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施过程和方法,就更谈不上预设和生成了。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大部老师的课都能在教师的设想中完成,诚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但仍显得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当然这是预设的优点,也正是预设的不足之处。例如,在一些有学生分组实验的课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更多的是关注那些能顺利地完成实验的同学,这样才能使课堂的节奏进入预设的轨道。而很少关心那些实验没有按时完成的学生。我认为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主动探究的机会。所以能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从语言上看,有些老师语言不够生动,感染力不强,甚至有些老师上课还有一些口头禅,诙谐幽默的场面更是少而又少。再就是驾驭课堂教学节奏的能力较弱,重点不能突出,无关紧要的语言太多,耽误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有少数老师在打下课铃时,课才完成了三分之二多。4.表述或分析存在不恰当、不准确、似是而非的地方。这里,我举一个较普遍的"拔河比赛"的例子作些分析。有的老师用"拔河比赛为什么有胜负"引入课题,有的老师是在后来发问:拔河比赛胜的一方是不是拉绳的力大?学生一般回答,不是的,拉绳的力一样大。老师很满意,不作任和说明就接着分析"输"的一方为什么"输"。这里就存在问题!学生为什么回答"拉绳的力一样大"?学生的依据是刚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这就错了!两学生拉绳的力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用"拔河比赛"设问,问学生:两学生拉绳的力是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它们有什么关系?这倒是一个好题,因为如果不考虑绳的加速度,对绳而言,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正好用该现象帮学生进一步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有的老师考虑到了这一点,改为在课堂上手拉手的"拔河",解释为什么"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了,但解释为什么"输"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说是摩擦力小,错了!应是最大静摩擦力小!有的老师为说明是摩擦力大小的原因,进一步设置实验,让胜的一方站在平板车上,学生立即哄堂大笑,因为结果显而易见。这种设置欠妥在:这是滚动摩擦与静摩擦的较量!改变了问题情景,不能解释拔河比赛胜负原因之一是最大静摩擦力不同。改为让胜的一方套上光滑的鞋套是否恰当一些?其实,再仔细观察课堂上的手拉手"拔河"的比赛,连上述解释都是似是而非!因为我们看到双方身体几乎直立,"输"的一方,脚在地上没有滑动,"输"的一方为防止因转动跌倒,是抬起脚朝前走一步,"输"的原因是因为上半身前倾而输的,是转动原因。最后,我还要提醒的一点是:学生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不是平衡力,它们互相平行,但不在一条直线上。再举一个应该交待精细而不精细的例子。本节课有一个拉测力计的实验,要观测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有三个问题要先分析清楚:首先是"这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哪里

?"--两钩之间;第二,怎样知道它们的大小?--看示数。再问:两测力计的示数分别说明谁对谁的作用力?--A的示数说明B钩对A钩的作用力大小,B的示数说明A钩对B钩的作用力大小;第三,力的方向不能直接看出,是怎样间接确定的?--看弹簧是拉伸还是压缩。有的老师对此都没有作出交待就让学生拉测力计,由读数相同直接就说出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探究过程不严谨。或许有老师说,课本上就是说"测力计A或测力计B"受到的拉力,没有说作用在"钩",课本上这么说是可以的,但在研究的时候应定位到"钩"。比如:"求人受到的摩擦力"的说法是可以的,但若要分析该摩擦力产生原因及方向,则一定要指出研究对象是脚。再比如:有的老师在说明使汽车前进的力是驱动轮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时,把驱动轮垫起来,看到轮子转,但车不动。这似乎有点太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不行的。若改为车轮在冰面上打滑,不能前进,垫上碎石子后就能前进是否更好一些。四、建议1.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解题能力。(针对做考题分数低的情况谈)要会做并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具体了解高考要求,从而才能较准确的定位平时的教学要求,也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2.了解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努力实践。新课程优质课对教学的要求是:(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满足:①知识要求要与《课程标准》吻合,对知识结构及重难点的处理是否科学。②是否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教学,是否体现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③是否注意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习惯和科学价值观的意识。(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①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科学。②教学过程的实施能有效地实现相关的课程目标。③重视学生的体验,能恰当地通过渗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方法。④能合理并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教学媒体、技术、实验来优化教学过程。3.协调好高考与课改的矛盾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终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高考要的是能立杆见影的解题技能。社会对学校、领导对老师都有一个短期的功利性标准:高考被录取的学生多,就说学校好,学生分数高就说老师好。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应试教育对付高考确有一定的效果,高考需要的"解题技能"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是可达到的。以本节课为例,若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来上,十分钟就可敲定!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进行习题训练了,考起来学生分数绝对不低。怎么办?我希望老师们能协调好高考与课改的不同需求,不要只满足于是一个会指导高考的好老师,而要目标高远,做坚持课改的勇士,努力成为研究并实践课程改革的科研型人材!4.要借鉴,更要创新任何人在工作中都少不了借鉴,有时的借鉴是"照搬",有时的借鉴是为创新,而后者才更为重要。创新,给被借鉴的对象赋予了新的生命,创新,才能超越前人,才有发展。老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自己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奖赛中我们非常注重创新,也发现了参赛老师的很多创新事例。但也看出有创新意识不强的事例。比如,有近十位老师请学生用鼓掌对"评委"表示欢迎,然后说到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导入课题。说明都直接借鉴"照搬"了同一课件的引入方式。作为参赛,如果创新意识强一点,应能考虑到其他老师会这么做而至少作些变化,比如改为与邻座同学做"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两人的手都疼,说服力甚至更强。希望老师们时刻都要有创新意识。

【合肥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05-09

青年教师工作总结05-16

帮扶青年教师工作总结07-28

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总结06-16

关于青年教师的工作总结05-10

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总结08-16

学校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总结08-03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总结08-21

指导青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07-18

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总结19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