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中国》课程总结与个人反思 -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22-04-25 18:50:24 个人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穿行中国》课程总结与个人反思 -个人工作总结

《穿行中国》这门课程设计的初衷是通过教师讲授各个不同地方的风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不同地方不同特色的认识,如壮族对山歌以及傣族的泼水节。原本认为学生对外面的世界终究还是充满期待的,能够在很多时候用心和行动去体验不同地方的特色。然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不断出现,导致课程开展背离原本目的甚远,甚至在知识讲授方面都出现了与原本所备材料相异的状况。《穿行中国》第一课时询问了孩子们心中关于"穿行"的定义之后,所讲授的内容是从广西出发,初衷是期望孩子们所熟悉的环境能够很好地从最初就调动学生们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事实上孩子们都异常的活跃,对自己所熟知的知识总是很有话说。关于桂林山水,关于壮族的服饰以及对歌等,孩子们都能够基本说出一二,与事实基本符合。五六年级的孩子在认知水平上明显高于三四年级的孩子,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五六年级孩子可以接受一些事实性知识,即使是以一种比较书面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但是三四年级的孩子对事实性知识的兴趣却显然不大,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夹杂着一些"自编自创"、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的情节。而且纪律控制问题方面一直是该课开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一旦老师开始提问,孩子们便会一发不可收拾的你一言我一语说起来。当然,这也是授课教师不能很好维持课堂秩序的表现,这点也需要反省。在三四年级开课时,由于当天情况比较特殊,只有一名老师在授课班级,秩序实在无法维持,因此并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孩子们十分积极活跃,不断联系生活实际,这是这门课程想要看到的效果,但是过度之后变为课堂秩序的混乱,这就需要教师去深刻反省自己在课堂中维持秩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让我十分无奈的问题,孩子们基本都是壮族的,但是他们对壮族的服饰等一些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全是不屑地抛出"过时了"这个形容词,我想,在孩子们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观方面还是需要教师去努力的。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汉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如何才能够让孩子们意识到虽然我们现在可以不以曾经那种传统的少数民族形式生活,但是那样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始终应该是不能够被忘记的,那里面有着这个民族最鲜活的精神,最原始的精髓。由于课堂秩序一直处于一个相对比较混乱的局面,因此曾经预期的分组讨论自然也就无法顺利开展。但最后关键词总结部分还是看出孩子们一节课中的收获还是不少的,至少提到这个省份的时候脑海中能够涌现出一些相关的特色物品。在第一课时结束之后,对比了五六年级与三四年级课程开展的情况,发现无法按照之前所设计的"线"的思路将课程内容在3个课时内完成,因此将课程改为"点"的形式。考虑到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我们都来自北京,孩子们对北京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因此将北京作为我们课程的第二站是个不二选择。原本在北京这一课时中所设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当然,换言之也就是繁杂。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关于四合院、胡同等话题对学生来说有点遥远,会有些晦涩难懂的感觉,因此往往围绕一个事物,如北京之最就描述了很久(尤其是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加上条件设备不足的原因,原本计划要给孩子们展示的京剧、皮影戏等都直接跳过了,甚至在课堂中都没有提及,使得课堂形式流于简单。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北京的兴趣点有着惊人的相似,如都对北京烤鸭印象深刻,每次涉及这个问题时回答的声音总是最嘹亮的;对教师是否在北京见过各种

《穿行中国》课程总结与个人反思 -个人工作总结

领导
人、演艺明星或是球星等充满好奇等。然而,一说到是否想到北京去看看时,孩子们都会表达出想去的愿望之后直接自我否定,提出关于经济条件的问题。人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难道山区的孩子就不可以拥有远大的梦想,难道山区的孩子就不可以怀着远行的满满期待?在联欢会上,一名六年级学生朗诵的《山区的孩子》深深感动了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才能够给每个孩子力量,给每个孩子关于未来的信念,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去努力圆心中那看起来十分遥远的梦?由于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每一名成员基本都会听过其他成员的课,在需要的时候还能够站出来"伸出援手"。因此,在《穿行中国》的课堂中,我们的队长也曾展现过他的风采。在讲到北京之最的云居寺时,他临场发挥,编出的一个关于云居寺的神话传说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充分调动了课堂,着实令人惊叹。北京一站留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如何找寻最好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表达类型变得丰富,使得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作用,共同带来良好效果。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开展,我越来越发现基本上原来备好的关于各地风俗礼仪等基本常识的内容在课堂中很少能够用得上了。对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堂课往往会变得十分空,内容很少,常常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就开始天南地北地扯起来,而最容易扯上关系又不会过于有失偏颇的便是神话故事。本来第三课时安排的是希望能够天南地北讲讲各地不同的风俗,如广西、海南、湖南、河北、广东梅县、上海等地,真正实现之前所计划讲解的"穿行",然而考虑到之前的课堂效果都不是很好,课堂讲解内容容量较小,加之北京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可讲之处,因此对三四年级以及五六年级最后一个课时的安排都讲解的是关于北京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北京烤鸭还存在热情,对北京的诸多未知依然充满着好奇,因此课程还是顺利告一段落,只不过"穿行"的含义显然没有表达出来,这是这门课程最大的遗憾。课程虽然算是告一段落,但由于开展的效果与之前的预期终究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总体感觉课程设计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1)在课堂控制方面,或许是由于和孩子们过于熟悉,或许是自身的定位事实上还并非老师,因此即使具备了亲和力却还是缺少教师应有的威严,致使课堂秩序即使在3位老师的辅助下依然会出现失控的局面。2)在寻找学生兴趣点以及教师语言表达形式方面,我想我还是不够成熟的。各地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会出现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在与学生接触之前,在开始正式的课程之前,我们所设想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兴趣点与事实并不一定是相符的,因此课程设计很有可能在课程开始之后被完全颠覆。而且由于这门课程仅仅只有3个课时,在发现问题之后即使想要及时弥补也是十分仓促的,仓促的状态往往会导致很多方面的不完善与缺失。同样的知识点,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不同的。如果仅仅只是教师讲解,缺乏互动,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无趣,课堂气氛沉闷,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却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容易引发的问题便是课堂秩序的混乱。如何在这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如何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以及教学技能是值得我们一直不断思索与探讨的问题。3)课程适宜性问题方面,由于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智成熟度不同,对世界的认知不同,因此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虽然本次开展的这门课程不算十分成功,但至少发现了孩子们对各地不同的风俗还是很感兴趣的。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教师语言风格方面多下点功夫的话,还是一门适宜于三到六年级孩子的课程,有益于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对外界世界拥有更多好奇心,对树立远大理想有一定作用。2010-08-08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穿行中国》课程总结与个人反思 -个人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中国移动营业员个人工作总结05-22

个人的工作总结06-05

个人培训工作总结03-24

个人安全工作总结04-28

个人周工作总结04-24

个人季度工作总结04-03

个人实习工作总结04-03

个人转正工作总结03-14

个人工作总结06-15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