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转]《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全书规模宏伟,结《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全书的结构,新颖而奇巧,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在《红楼梦》中,除却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其它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由于《红楼梦》内容的浩大,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主题,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亦如王蒙所说:"它自成一个宇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1.悼黛玉记得《红楼梦》中林黛于玉泛舟,曾经对众人说了一句:"我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句,但爱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啊!这点点滴滴,点滴到天明的残荷是你寂寞的泪水吗?我不得而知。倾听着雨打荷叶的啪啪声,试图在这悠悠雨声中穿越千年的时空,读懂你的眼睛!诗歌和宿命是你全部的世界。初显诗才是在元春省亲之时: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虽有歌功颂德之嫌,但立意高远,境界开阔,远非众姊妹可比拟。在你还未入住大观园之前,你的这首诗中已经把大观园比作"别红尘"的"仙境"了。但是在滚滚红尘的包围之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个远离名利喧嚣的乐园,是注定不能长久的,最终的被抄检是她必然的命运。然而又唯有在这样的仙境之中,红尘之外,才会开出你和宝玉那至真至纯的爱情之花。不幸的是大观园像虚无的梦一样,像午夜的昙花一样,俯仰之间已是狼藉一片。你的那场缠绵悱恻的爱情之剧注定要和大观园一起谢幕。然后你又为宝玉捉刀,写下: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自然淡远,别具一格。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齿香。你不仅有诗才,你对诗歌的悟性亦让人叫绝,同时也加速了你的死亡。有一次梨香院内笛韵悠悠,歌声婉转,唱的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开始是侧耳细听,继之不觉点头,又继之心动神摇,又继之如醉如痴,以至于站立不住。唉!只怪你太聪颖,对诗词一听便透,假如你愚顽到一无所知,又怎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只可惜,你的芳心已被你对诗歌的超人的悟性唤醒,你的心湖从此不再宁静,时时波澜翻卷。有一年春天,桃之夭夭,一阵风来,落红遍地,你便哭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由花及人,你想到:"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于是你希望:"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这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吟哦,却成了你生命的谶语。我在红尘中只能祝愿天的尽头有你想要的香丘。哀哉!痛哉!诗歌成就了你的一生,同时也葬送了你的性命。你在海棠诗社第二次社日时写到: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从诗中可以看出你已经知道自己诗魔缠身,又是临霜写又是对月吟。难道你忘记你初到贾府时贾母对你念过《四书》已经极大不满了吗?记得你还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当时湘云吟道"寒塘渡鹤影",你对道"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黛玉呀,世俗的东西你不屑一顾,不愿争取,但是诗歌的舞台你寸土不让。悲乎哉,你如此的才华横溢又锋芒毕露,怎能自容与姐妹们中间呢?又怎能见容于贾母,见容于贾府呢?真正为你添的一生病的是宝玉挨打后你在他送你的旧帕上写诗。诗道: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你诗兴大发,欲诉心中无限事,"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说你不知,或许冥冥之中你知道,不然的话,临死之前,你为何要焚此稿以断痴情呢?呜呼!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欠命的,命已偿,欠泪的,泪已干。你为诗也为情流尽了泪,这就是宿命。尽管你的泪干了,可它却久久地湿润着我的心,尘世中的我祝福你在泪水铺就的天堂之路上不再坎坷。2薛宝钗魂断大观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栽?"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胭脂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然、貌已经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边是最好的说明与诠释!宝钗支开了丫头,独自坐在池边的一块小石头上。儿子如今是朝廷重臣,家道兴盛,早已另选他址建大院。而她,在费劲心思把儿子抚养大的同时,早已变得空荡!二十年的独守空房,几千个夜晚的无尽相思,都化作那滚烫的泪水洗掉胭脂粉,那脸上的坑坑哇哇便是岁月最好的饿诠释!泪落连珠子。宝钗惨笑。一直以来,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世人皆怪她无情。害死了林妹妹,然而又有谁知道她这20年的孤寂呢?当贾府被抄时,是她冒着别人羞辱的不正身份协助处理…当宝玉出家时,是她,压抑自己的苦楚稳住了王夫人…当儿子出世时,是她,丢弃大小姐脾气,拼命挣钱让他吃好穿好!多少个无眠之夜,多少次绣花针扎进她雪白的肌肤--参加令宝玉出神忘形的肌肤!又有多少回梦中搂着儿子哭泣。一切的一切,在今天全部化为泪水。宝钗擦了擦眼里的泪水,头上的珠玉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响声。一只蝴蝶飞过,她举起扇子刚要拍下时,她停住了。岁月不饶人,往日的情趣已无,甚至力气也用尽了。那春花少女图早已在岁月的腐蚀下消失了!侬今葬花人小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碧空中传来林妹妹的声音。宝钗吃惊的四望。难道是幻觉吗?她再次坐下。如今他已无牵挂,儿子事业有成。可她有无限的悔恨,到底她得到了什么?难道她也不过是贾府传宗接代的工具?想到这,她又愤恨了!为什么她要活在那样的时代?没有亲情,没有爱情。腐朽的王朝在堕落!儿子?她又惨笑!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伴着惨淡的哀鸣,一阵水溅起,一缕香魂随即消逝!世人皆怪太圆滑哪知身世多浮沉香魂一断辞世去只怨朝代太腐朽3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玉带林中挂,金簪雪了埋!黛玉,宝钗,此二人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佼佼者,却也是我按照自己的喜好难以取舍者!黛玉是水,这无可厚非。既是从姑苏水乡走来的女子,既是为报甘露之恩的降珠仙子下凡脱胎,她自然带着一股清甜的水气。她有着喜怒无常的性格,爱哭的脾气,与那作诗作词的才情,无一不带有水的特征--柔美空灵,变换无常!宝钗是山,这更是人尽皆知!沉稳如她,守份如她,才情如她,根本不是小山丘可比的。然而黛玉有着她监守不变的一面:对宝玉的爱情!关于爱情,我似乎还不能发表太多的看法!然而我相信这种爱情!视肮胀的富贵为泥土,不以违心的安分守时为前提。它建立在相互欣赏的水面上,干净却缥缈!这是最大的喜剧也是最大的悲剧--没有功名爵位,没有门当户对,没有当时社会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只有那单薄无力的爱情。于是,一切就像肥皂般破灭了!宝钗则不然,且不论她在"宝黛"恋爱中扮演的角色,只看她的为人处世,和气里面带着刚强…她待人接物亲厚,无论谁,她都一视同仁,在被人言语冒犯后一笑置之…这需要如海一般宽阔的心胸,如水一般轻柔灵活的心思。做人能做成这样,也是一种境界--兼具山的沉稳和水的变通!只可惜宝玉是一个情种。他看得到山水的好,看得到钗黛各自的美,却只选了一瓢水。呵呵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转]《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经典读后感07-1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7
《红楼梦》的读后感05-28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7
《红楼梦》读后感06-14
红楼梦读后感06-16
红楼梦的读后感06-26
《红楼梦》的读后感07-24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