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通用2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心得吧。但是读书心得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
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
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计划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连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还需修炼。在生活中,种种行为规范其实就是从很小就开始潜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们只是喊喊口号,或者只是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书画”。事实上,中国家长很多年前已经意识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怎么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自信和健康的体魄,以及兴趣、独立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当今中国却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长。做了很多完全是违背孩子兴趣与意愿的东西,他们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实现他们自身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的愿望。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在一个课堂纪律良好的班级,学生们聚精会神得在学习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顺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师教会他们解法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否就是教育的结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练大脑的过程,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变成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个观点,北大教授郑也夫已强烈地呼吁过,不要把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
当然中国的教育在这几年里也正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中。从以前由全国统一命题发展到现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题,很多重点大学还开始了自主招生的项目。就像今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还向全省人民开放征求意见。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但是相比国外教育,我们还是相差得较远。几年前,美国一支研究小组特意派队来中国,调查中国的教育现状。回去之后,交出了一篇3万字的论文——中国还不足为惧,因为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在转,彻头彻尾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完全偏离了育人的目标。那种超前教育和额外教育把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孩子培养成呆若木鸡的考试机器。而最终被认为判断“教育”成功与否的高考,考得却是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而这些一辈子都不用的知识却可能决定了他们一辈子。但最基本的与人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却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最后美国研究小组得出结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严重抑制了其发展,所以现阶段无需畏惧中国。
前段时间,央视一台节目提出了,对“中国式过马路说不”。为什么义务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大学教育开放了那么多年,却连最基本的行为规则都没有掌握好。而越来越多的国人踏出国门之后,发现国外的人们是那么谦让、有礼、包容。再对比国内,反而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更像是有文化底蕴。就像在英国,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拥抱、和你击掌;在那里,坐公车不要排队,因为大家都谦让地让彼此先上;在那里,你可以对英国人说:你们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food is rubbish),英国人却很有风度地笑笑回复到:我喜欢中国食物(I love Chinese food)。
国外教育从幼儿到中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反而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次要。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上,他们更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引导学生去自己寻找答案,发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学生的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看国内的教育,却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单纯靠记的方式只能用来应付考试,对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靠记忆能够掌握的,没有用于实践的知识,是很容易被遗忘的。
而高中和大学更是对学生培养的关键时刻。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对自我比较懵懂的一个阶段,自我认识还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阶段,自我个性和意识的快速萌发,使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更是要从激发引导中下手,而不是去强压给学生。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愿学、想学、要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不可获缺的。呼吁家长们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耍或当孩子忠实的倾听者,这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在这里,我呼吁各位家长,在觉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来时,能够调转过来,思考一下自己其实是孩子的未来,家长的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现在的“你们”可能就是“孩子”未来成长后的样子。
现在整个教育界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人受教育的曲线上,就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维和人格培养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话说,成功者总是奋力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奋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将想法立即付诸于行动,失败者总是在犹豫不决。所有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会的欢声笑语,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华的跑车,而是100座图书馆的温暖灯光。座无虚席的图书馆,四处可以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半夜2点的哈佛校园,才是夜晚的开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长椅上躺着疲惫的学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奋战的痕迹,路人们都轻轻而过,从不会有人去打扰他们的休息。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本源,还需我们不断地向各行各业宣传、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和超越西方各国,传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2
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盲人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事实上,以往的应试教育正被这只“校外考试”的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着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蒙田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同时,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其实就是反对为应试而去学习的做法。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记得有次在课上和孩子们提到那个岛问题,对这个当前的热点,孩子们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数只知道,为了领土主权,所以我们必须收复那个岛,而且到时可能会干涉我们的,无非就是美国这个世界好事者。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在采访的日本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中日战争还会再次爆发,而时间,很可能是在大陆收回那个岛以后。因为海峡是日本的运输生命线,一旦失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且不从中来谈什么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真正地把地理、历史及当前的国家经济等问题都联系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们的中学生还是单纯地把知识当成一门课程,当作一个分数来学习,完全忽略了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相关性,更别提用它们来认识所处的世界,并极力地去改变它了。
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3
打开《教育的目的》一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来——英国的怀特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教育、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尽管他的思想言论不全部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很多时候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来的我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表面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发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毁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中国北大教授郑也夫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教育若排除差异化,其弊端显而易见,但是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现实很严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改变正在发生,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上。如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论》、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扬州一中对学困生学习需要的研究和实践等,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也在努力思考在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而应尊重这些个性。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他们长期不受老师待见,被老师打压、漠视,此时,若是能够对他“另眼相看”,多加关心,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作为教师,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辅导教育外,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同时课堂教学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若是每次对每位学生都用同一种上课方法或教育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免疫力”,失掉学习的兴趣,若想使学生不断按照老师设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就需要尊重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课堂“教”重于“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并且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若是遇到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选择这类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浅显的意思。再如对于一些性格较活泼的孩子,课堂可以采用学生讲课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当然评价也要有差异性。笔者现在的课堂实行的是积分奖罚制度,实施以来,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之前的目标设定,每个月小结一次学生目标的达成度,由于目标不同,所要求的分数线标准亦不同,在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完成比较好、积分较高的,教师自掏腰包奖励一些学习用品,反之,假期作业加倍。当然,这也仅是一种先期尝试。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经典之一,它是从教育实践中来,也应该回到教育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实践它,教育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4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逻辑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说,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怀特海提醒说:"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控制。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怀特海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教育的节奏"。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你可以用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动来诱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
怀特海还在这本书中论述了"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怀特海是数学家,他还讲了数学课程。有兴趣的老师和朋友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5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学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关键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总会挤出时间去学习,甚至会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当然,学习一两天很容易,但是坚持很难,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内心强大的对学习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别看学校教育仅具有引导性,但其任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久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若一名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一名教师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就能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教师要注意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教师不应该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激励岀一个令人赞赏的班级,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6
每天的忙碌让我很少有时间抬头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思索忙碌究竟是为什么。作为教师,我要带领孩子们去往何处?对于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我在《教育的目的》中找到了答案。
怀特。海在书中指出:“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也许真的只有那些最笨拙的教师才会不停的对学生说:“这些内容很重要,以后你们就知道了。”由此我想到了朱永新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现在不幸福,将来怎么能真正的幸福。”是啊,如果现在我们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一个个枯燥无味的符号和定理,那么学生怎么可能把这些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呢?让学生在当下的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崇高,应该是教师要努力做到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所讲授的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和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正是因为这样才对新教育那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有感触。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更决定了一间教室中几十个孩子每天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我想真的要关心教师们的教育生活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是否还怀有那种教育理想,是否会全身心的为每个孩子的发展负责。正像怀特。海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而这里的伟大崇高,我想不仅有圣贤的那些被人传颂的故事,更有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7
与罗素的大名相比较,我们对怀特海的了解,是伴随式的。
这本薄薄的《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整个哲学大厦外的随手之作。正如皮亚杰出于对“认识论”研究的目的而投身儿童智力发生领域,怀特海出于“演讲”需求陆续写了《教育的目的》。作为献给学校教师的劝解,它阐述的是博见洽闻者对教育常识的梳理。它的启示并不过时。
在茅于轼为本书所做的推荐序言中写到:“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同时,茅于轼指出,学习的第一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老师所需要的是保护孩子们天性中就有的好奇心,进而表扬他们提出问题,启发创造性思维。
怀特海亦在前言中明确: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自我发展亦即一个人自我教育中建立自发地从自身出发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的能力。
怀特海强调教育要避免太多科目,同时要在所教科目上做到透彻。针对儿童,他说:“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中加以运用。这些孩子自己的发现就是一些普遍的、基础的概念,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层出不穷的各种事情,孩子就是要这样来生活。”对所学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那就需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在这种心理氛围中,他们运用材料,自由发挥,逐步从思维上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游戏方法,并推及其它方面。
“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与先贤们的交流是一种伟大且令人激情迸发的集会,但这种集会只能在一个地方进行,那就是现在,而先贤们到达这个地方的先后顺序并没有什么意义。”
注意这里所说的“现在”,它所涉及的深沉广阔的思维感受,就如同“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真理般的命题,对那些正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进程中的人,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即,所有已经成型的知识与方法皆为此时此地而存在,我们选择性地认识,激发,再认识与激发。
“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临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统一的校外考试非常有害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所有这些能力的塑造,不是单靠几张考试科目表中所体现的几条既定规则就能传授的。”统一考试的弊端造成了人们在不同地理、风俗、境遇、个体差异等前提下,为追求一致性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可能,多数人在大一统的教材和考试中,变得比较被动,思维僵化,兴趣索然,有一些人会放弃对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怀特海说:“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他的话针对的是百年前的英国,但也适用于更多时代的更多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
另外,怀特海坚持对审美的培养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使得人们具有对风格的追求意识,进而对人类生活中的“创造”产生心理共振。要知道,艺术和创造是相伴随的概念,无论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那些在各自领域最前端的位置挖掘的人,绝大部分是出于对审美和“秩序的可能性”而工作的。
怀特海强调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他意识到极其重要且常人很难理解的问题,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把较难的内容往后放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早已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研究中得到总结。但怀特海与他们不同并且进一步的地方在于更强调智力发展阶段的循环特性。他借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认识的“正”、“反”、“合”概念,将智力发展的阶段规定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即大量感受、精确认识、运用实践,三个阶段。
浪漫阶段是指孩子们懵懂面对大量的信息和内容,不知所措却兴奋异常,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孩子处于对事实的直接认知中,只是偶尔对认识的事实进行系统化分析。这时候对幼儿和儿童来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感受机会,大量的自然环境、游戏材料,动手和参与过程。此时他们无需“规定”这些事物和材料的分类、性质,亦不进行任何训练,重在感受。
然而人必须对大脑中纷繁复杂的骚动进行有需整理,这就要求进入精确阶段。这一阶段,各种知识之间的广泛关系居于次要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准确性。各种概念被分类,条理化和系统化。这时候,你只需在某一领域或类型中,获得必要的训练即可。掌握了思维的方法,能够运用知识于不同的客体对象之后,孩子的大脑会发生质的变化。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
到综合运用阶段,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论综合。这是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技能之后重又回归浪漫。利用分析和综合力,在漫漶分散的各类信息中寻求潜在的逻辑关系,进而将知识的边境向前推进一点点。这一阶段是抛弃细节而积极使用原理的阶段,这时候知识的细节退却到下意识的习惯中去了。重要的是对方法的运用。
每个人都必然经历从具体特殊的实例到对一般概念的了解,这种对应关系在幼儿期正是用大量图片文字和发音的对应来训练的。之后,人又必须学会从一般概念向具体事例的运用的转变,即所谓的综合运用。如果通俗来讲的话,这有点类似培根的归纳,得到某种共性后,又以演绎的方式将之推演到个别事物中去。
在怀特海看来,尽管智力发展有阶段性和循环性。但初期的浪漫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把孩子推向精神世界的生活中去。它的精髓是在知识王国里遨游和激发大胆生动的创新,尽管它也缺乏精确阶段所必要的克制和约束。这就涉及到幼儿教育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关乎自由的开放性和关乎训练的规范性。教育的开始和结束阶段主要的特征是自由,但是中间会有自由居于次要地位的训练阶段。需要注意的是,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而我们的教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不断地实施“过分严格的训练”,让孩子对教室、老师、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视学校如同牢笼。
在教育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没有训练——或没有自由,但是在浪漫阶段,重点是必须放在自由方面,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行动。在精确阶段也并非没有浪漫。真正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发现自由和训练之间的那种确切的平衡,这种平衡能使求知获得最大的收益。所谓平衡的原则就是:在成长的早期,应该注重自由,在稍后的中间阶段,重点放在对指定的知识的确切掌握上。另外,唯一重要的训练是自我训练——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有自由才能获得。
在所有的教育阶段,自由教育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力的教育,它通过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杰作来进行。它关注运用能力。如果你想了解什么东西,那就亲自动手,这是一个可靠的原则。你的概念获得了现实感,这种现实感来自于你亲眼目睹了这些概念和原理的适用范围。因此,开放的环境、开放的精神、开放的游戏、,在任何教育阶段都比较重要。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8
这是比较实用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章。怀特海主要说的是教育是有周期的,要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课程。这个概念一定不能机械的去理解。作者在最后也说“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是很多串成的网,这些先不回按照统一的标准编织延伸。”
他将这种周期分为:浪漫阶段,广泛认识无序的素材,有所领悟,很兴奋;精确阶段,系统准确的用文法和规则将无序的素材进行分类,形成概念,解释分析出其他的不显而易见的事实;综合运用阶段,用文法和规则去认识更多的事物,与世界互动。这个周期是不断地循环往复的,大部分时候针对不同的领域相互交织,但在16岁之前最密集发展,并且有一些规律可循。但是作者又作了提醒:这三个阶段之间不是界限分明的,是相互孕育转化的。
幼儿期的周期是最早的最自然状态下的发展周期,这个周期的难度大大超过以后的一些发展周期,这也说明了教育不必由易到难,也说明了孩子智力的发展不是匀速向上前进的。
幼儿期第一个发展周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口语。浪漫阶段他认识了解不同的物体和物体间的联系,精确阶段他开始用口语试着向他人描述他的观察,综合运用阶段他理解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用这些简单的概念再去发现周边的世界,并与人进行交流,掌握他人所说的名称、概念、规则。这个周期结束,孩子会说话,观念可以归类,感知能力更加敏锐了。
幼儿期智力发展中掌握口语的周期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也有着巨大的优势,在于高度的的专注集中,不像后面的周期要受到学校课程教育的碎片化影响。而且这个周期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功都会得到充分的鼓励。关于专注我的看法是,这个周期是孩子开始自主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他专心的观察,专注地摆动那些在我们成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物时,要尊重他的行为和想法,尽可能少一些打扰、打断,这对他今后的专注度也是有相关意义的。
在八岁以前,关于语言的学习任务和智力发展还会继续上述的循环,一直到八岁左右。随后渐渐进入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浪漫期,各种概念、事实、关系、故事、历史、可能性和艺术性,以语言声音形状颜色,涌入孩子的生活,激发他们的情感,刺激他们的鉴赏力,激励他们去活动。”通常到十二三岁,孩子学会利用母语,利用已经掌握的能力观察和处理问题。这时候的精确阶段会重复出现,孩子掌握书写、拼写能力、记忆一些简单的事实,这些对培养他的专集中很必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浪漫阶段,“决定了他们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
当这个阶段接近尾声时,大约在11岁开始,孩子需要在精确知是的获得方面增加注意力,语言成为他专注学习的内容。怀特海针对的是英国的教育,所以他建议学习法语和拉丁语,他还建议把历史的学习融入到语言的学习中,而不要做“大量系统的精确记忆细节的考试。”
12岁左右语言的精确阶段也是科学的浪漫阶段的开始,科学的重要本质是讲科学用于具体的实物,以研究来进行科学的训练。15岁时,语言的综合运用阶段和科学的精确阶段开始了。这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来进行科学方面的学习,相对减少语言学课程的关注,通过阐述机械物理化学代数几何学的概念原理来把他们之前浪漫阶段的实物研究融合在一起。这时候语言进入了综合运用阶段,语法的学习告一段落,语言开始用于广泛的阅读和表达。这个阶段大约到十六岁半(好精确啊)。
怀特海对之前的这些教育周期最后做了总结,说这样根据生命的节奏进行教育,学生可以既专注学习又保持活力。“理科生既能得到难得的文学教育,又在最敏感的年龄开始养成在科学领域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婴儿到成人阶段的大周期中,“浪漫阶段覆盖了儿童前十二年的学习生活,精确阶段包含了整个中等教育的整个学校教育,综合运用阶段是从少年迈向成人的阶段。”大学阶段是很重要的综合运用阶段,“他应该站起来,环顾四周。从这个论述来看,小学阶段的补课是多么要不得啊,扼杀了孩子将来精神世界的源泉啊。
特别喜欢最后的这些话,“当你丢掉课本,烧掉笔记,忘掉为考试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大学的功能在于使你能够摆脱细节而保留原理”。“智力的培养无非是人在执行某个活动是,大脑以一种满意的方式进行运转而已。“大学的职责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成一个成人的力量。”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9
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工作具体,有时候在繁琐的工作当中,很容易忘了属于这一份职业的星辰与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单一重复当中。然而,越是基础的工作,越需要有一个远大的高屋建瓴的向导,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读完,能让读者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务产生进一步的思考。特别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获。这本书当中,怀特海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但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现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围绕生活而展开运行。凝练成为一句话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并把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再是工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鲜活的生活之中,再通过生活实践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而不是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机械地将知识填装到学生的大脑中。毕竟教师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实施者之一,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在立足于教育现实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有一份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书中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也感触颇深。单纯的概念必须要结合生活当中能接触的实际事物来举例,学生们才会又快又好地掌握。在解答一些具体问题时,带入到生活场景,学生们也会更印象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个做法也值得我继续发扬光大,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结合当下学生们喜爱的话题上多花心思。
关于教育的节奏,怀特海结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及综合运用阶段。在他看来,教育的节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阶段时采用。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长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周期。所谓教育有周期,其实就是教与学都有周期,从“教”的方面讲,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计划,从“学”的方面讲,有一个接受过程甚至是反复练习的过程都是常见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性的同时更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教育的节奏这一章里,怀特海还特别提到:“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处地起激励作用,学生一定会不断地为某种成就而欣喜,不断地重新开始。”这一句话我是十分赞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非常需要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很多时候,一句简单的赞扬,就能够激起学生们更加积极的学习热情。希望自己能时时牢记这一点,努力给予我的学生们更多的正面反馈,帮助他们投入到学习的'乐趣当中。
这本书在让我通过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能更多地去思考关于教育的本质,对我而言大有裨益。
01、作者简介:
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创立了庞大的形面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承认。
02、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原版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活与活力,反对学生灌输知识,面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路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03、精彩分享:
1、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
2、 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腐蚀。
3、 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向对待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
4、 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我极力主张这样的解决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当理想降低到实践的水平时,其结果便是停滞不前。特别是当我们把智力教育看做仅仅是获得机械呆板的大脑能力,看作仅仅在于对有用的原理作系统的叙述,那么就不可能有任何进步,尽管在对课程大纲无目的的重新安排中,在回避那不可避免的时间短缺的徒劳的努力中,将会进行许多活动。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上帝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其中众多的知识主题绝非一个人所能够掌握。罗列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各种科目,用这种方法来对待这个问题是毫无希望的。知识的科目太多了,每一个科目都有其存在的充分证明。也许这种知识材料的过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对重要原理处于一种愉快的无知状态,使世界变得有趣了。我非常希望你们铭记于心的是,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为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0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他在书中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哲学剖析了关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主要观点来自于实践经验、教育反思和理论批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生气勃勃的学生自我发展。
书中有几个说法或观点让我很有感触:一是"惰性思维",二是"教育的实用性"。
"惰性思维":只是通过大脑去接收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有机地融合起来。为了使其通俗易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那些聪慧的妇女虽未受过什么教育,但阅历丰富、涵养深厚,步入中年以后成为社会中最有文化修养的群体——原因在于她们摆脱了惰性思维的枷锁。我想,这里的惰性思维不单单指向学生,可以说指向任何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
我想避免让自己陷入"惰性思维"的最好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方法便是"反思",如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课,在班级管理上反思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和措施,在待人接物上,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让自己的长处更加突出,在反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在这一过程中,必定要克服"惰性思维"的阻碍。
而对于学生,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这种思维,有的学生上课不声不响,也在认真听讲,作业也是认真完成,但就是考试不出成绩,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孩子懒惰,不勤奋,因为他向我们展示的现象,给我们的感觉是认真踏实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认为他们是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想,找到正确的也就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前提一是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如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自己的性格特点等,二是,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信息接收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信息要进行吸收和消化,将课堂上课下所听到看到的信息、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只是简单盲目的接收信息,却不动脑经加以思考,就像机器人听从指令完成任务一样简单机械,但学习本身并不是完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这样的学生或许是被"惰性思维"控制着,行动上不懒惰,但思想上却并不勤快,学生自己也并未意识到,所以学习效率不高不出成绩。若不及时改变思维,久而久之,他们或许会一次次被这样看上去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结果打击,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以至变成头脑简单,做事鲁莽之人。所以,我在课上和课下,经常告诉学生学习要动脑筋,多思考。不仅要求自己反思,也时常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反思。
另外一个就是"教育的实用性",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用的,()人接受教育学习到的东西却藏而不用是不应该的。书中还说到"理解即宽容",意思是教育的目的应服务于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发现和应用,而不是与生活相脱离。如果所学的知识缺乏实用性,不能解决思想和生活中的问题,那这样的学习也就毫无意义可谈,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这就让我想到,之所以反对和制止学生看那些言情武侠小说、漫画等,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倡导"看好书",也就是看有思想内涵,有实际意义的书籍。
另外,结合自己所教的科目来说,并不是就课本讲课本,而是要正确启发和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学得活灵活现,也才能够更加凸显出学习课本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被调动起来。
无论如何,理论指导总是与亲身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这条道路上,我需借助这些正确思想,在其指导下大胆采取行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1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已经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时间流逝,这本书依然焕发着动人的馨香,不但没让人感觉到过时,反而日久弥新。
以下是我在读书的时候的一些感受批注,与君分享:
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你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有用的。
在这个阶段,教师责任重大。老实说,除了少数一些具有天赋的教师以外,我认为,带领整个班级的学生沿着精确学习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同时又没有某种程度的'兴趣的减少或损伤,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不幸的两难选择,首创精神和训练都是需要的,但是训练往往又会扼杀首创精神。
我只是想提出这样一个忠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完全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应该在研究中开始,在研究中结束。毕竟,教育从整体上来说,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去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用相关的思想和适当的行动去应付每时每刻发生的情况。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么它一定是错误的。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这种力量的最深刻的表现就是美感,对于所实现的完美境地的审美感。这一想法不禁让我想问,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是否对艺术的重要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我一直担忧,如果我们不能用新方法来迎接新时代,维持和提升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水准,那么迟早,那些落空的愿望会转化为狂野的爆发,我们将重蹈俄国的覆辙。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2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 他一开始就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在某一方面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可以为他们提供进步和腾飞的基础,博大精深的'文化让他们像哲学一样博大精深,像艺术一样优雅。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 学校教育只起引导作用。 一个人能否成长为人才,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全靠自己的努力。 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紧,他总会挤出时间来学习,甚至放弃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来提升自己。 当然,学习一两天容易,但坚持很难。 你必须日复一日地坚持。 没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只有坚持是不够的。 向下。 学校教育虽然只是教育性的,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仍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学校里,教师陪伴学生的时间最长,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如果一个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而只教皮毛的一点点,只会造成对一些无关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 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认识世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就能帮助他们成才。
同时,教师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法。 一种思维训练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教师也不要期望过高。 一篇好的演讲能一劳永逸地激发一个班级的仰慕之情,而一切都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到他们是在真正地学习,而不仅仅是表演知识性的细枝末节。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3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别方面有专业学问的人才,他们的专业学问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根底,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自我进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进展。学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关键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么紧急,总会挤出时间去学习,甚至会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来进展自我提升,固然,学习一两天很简单,但是坚持很难,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内心强大的对学习的喜爱是坚持不下来的。别看学校教育仅具有引导性,但其任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不行无视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久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进展。若一名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学问的被动承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假如一名教师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学问去熟悉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就能够帮忙他们成长成才。
教师要留意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采纳符合他们身心进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要实行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行能适合全部的儿童,教师不应当奢望一次精彩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鼓励岀一个令人欣赏的班级,全部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的。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展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4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著。在寒假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以下一些感触分享给大家:
怀特海说“在衡量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把书本知识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第一手的知识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书本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传递第二手的知识。因此,永远没有直接实践来得重要。”我们都知道,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都是他人总结的经验,是抽象的难以消化理解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那么知识便会以填鸭式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中。最终知识也不过是学生脑海中的一个过客,停留片刻之后转瞬即逝。但是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发现知识,了解其中的奥秘,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定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学会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获取知识路途中所发生的各种困难,最终获取知识收获快乐与成就感。
本书以“教育的目的”为题,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把他们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和思想的机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孩子们才能够走上最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每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我们需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发展。唯有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能够不忘初心,为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5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回答还是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那恐怕这样的教育观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当然没有人能真正的为此盖棺定论,我想,价值观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刚入职的时候,学校请池主任到校做讲座,他当时分享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过来,这样的学生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样的循环才是良性的,才是长久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为了集体的进步。这样的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集体主义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是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在书中,他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家里还在读小学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至于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总会渐渐有答案。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6
翻开《教育的目的》一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消灭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成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外表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开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消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而应尊重这些个性。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他们不受老师待见,被老师、漠视,此时,假设是能够对他“另眼相看”,多加关心,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作为教师,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教育外,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7
在金秋十月,我们数学组读的是《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本书,看了孙云晓教授《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对于数学学科,我有了一些启发,有了一些触动,有了一些感悟。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的行为定势,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特征,每件事情都要问个明白。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
二、养成会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开端。所谓审题,就是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反映的思维活动。其实,审题就是收集信息,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审题时,要在读准的同时,“想”到本质的东西,就时要想它的数学含义。审题时要“扣”住关键词,比如“列式计算”中的数量关系,往往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
三、养成估算的习惯
关于估算,新教材给予相当的重视。因为估算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时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通常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常规的方法,最佳的结果往往需要多次修正和尝试。因此,估算是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养成爱反思的习惯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其实学生更要应该进行学习后的.反思。因为学生反思的目的不是会做这道题,而是要学会做这道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才可以掌握解题规律,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和灵活,另外,要求学生做完题后,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这样才会避免无谓的失误。老师强调问题后,作为学生,应该这样反思:通过做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应该应该学会用“联想”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看清问题求什么。这样才能避免单一的做题,从中掌握学习方法。
五、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就是让学生在问题前面养成不是局限和满足于从一个角度去寻找答案,而是从两三个,甚至更多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从而使答案更趋向于成熟和完善。因此,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大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归根结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不断提高数学能力。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8
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
我的理解是:
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培养形成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而在发现和激发兴趣阶段教师和家长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兴趣的导向性和稳定性放面,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发现和引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然而,由于孩子们的心智不成熟,所以兴趣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需要老师和家长通过一定的策略的引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符合本身的.兴趣,否则孩子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家长、老师应该通过观察,发掘孩子的兴趣,并针对兴趣所在,设计、提供相关的学习课程,孩子才会乐在学习之中。如果给孩子留下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寻找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由家长、老师来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并适时地给予他们鼓励,肯定他们。
其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所以三迁故居就是为幼年时期的孟子选择一个好的读书环境,这个故事启迪我们一定的学习环境在人的成才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力。所以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重视环境的影响。这就说明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再次,合理有效的机制。鼓励和赏识是最好的强心剂,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持续性。成功的体验是可以让兴趣变成热爱的魔法棒。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以期获得成功的欢乐,体验胜利的欣慰,增强自信心。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19
成为一名老师,已经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既然选择教育的这条路,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好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师呢?优秀的教学成绩?评上中高级教师职称?我认为一名好老师,不能从教师的角度评判,而是要从能否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评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做了深刻的阐述。
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几行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这条主线贯穿了整册书。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讲到“呆滞的思想是指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样一堆不能运用的知识,你觉得他能够储存在大脑里多久呢?一周,一个月,一年还是两年?很多同学出了考场就已经把这些知识忘掉了。那同学们在他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里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本书当中还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他们生动活泼起来”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的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合理的安排科目。做到少而精,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新学的每一点知识都要讲的清楚明白。教同学们学习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同学们彻底的掌握,能够真正的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对老师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师必须要十分清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因为这牵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问题。学生的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都是有固定时间长度的。初中三年后面对中考,高中三年后面对高考,这是暂时没法改变的事。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不能让同学们的思想僵化,所以说教育的艺术绝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难,特别是初级教育中的困难,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来为之努力。
第三、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一点在我们国家暂时不太现实。因为全国绝大部分的同学是要面对中考和高考的。要想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就不得不面对考试所规定的科目。
第四、根据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教学。孩子年龄阶段不同,智力发展也不同,只有根据智力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才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第五、有创造性的人。要想教导出思想不僵化有创造性的学生,就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管理层和校长。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也许这条路不是那么平坦,但是值得每一个教育人为了这个目标奋斗。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20
最近在读教育家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书中到处可见智慧之光,闪烁着教育的真谛,有我国古人老庄哲学之感,书中也很多西欧文化的名人故事等,小字部分十分精彩,补充欧洲古典文化常识,由于译文不太流畅,自己对欧洲古典文化了解不多,阅读起来颇为费劲。《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有很多观点对我来说很新颖,我也很认同。
教育家怀特海在书中P11页指出,现在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与我古人所提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英雄所见略同啊!因为教育者常常被一颗树木困住,反而往往看不到整片森林。特别是现在的老师是某学科的老师,往往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传授,那么就更容易犯错误。
书中说道:教育的目标是塑造既有广泛文化修养(哲学般深邃.艺术般高雅)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促使社会进步腾飞)的人才。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通常在16-30岁;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受到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对孩子教育影响至关重要。所以,有人说一个民族的未来决定于这个民族母亲的整体素质。
书中还指出,智力发展的训练是思维活动的训练,但反对的是不能与其它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死知识,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与此相联系的'是填鸭式的灌输式教育,因其会对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所以教授儿童小而精的科目,才让他们进行自由想象和组合,感受发现世界的喜悦,他会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所以目前,我们学校正在做的课程改革,推进落实的项目式学习,是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落实的项目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从森林的角度认识树木,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06-16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05-04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11-17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4-26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4-25
教育的最终目的04-28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范文04-17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04-27
2023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