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时间:2024-05-27 16:48:32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

  在《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曾经说过:“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学习观和儿童观,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点。丽萨·波曼女士在书中例举了三位教师面对孩子扔积木时出现的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觉得这是孩子调皮的表现;另一位教师认为这是孩子想获得他人关注的表现;第三位教师则认为这是孩子在表达无法用语言解释自己需求产生的挫败感。

  每一种观点的产生都是教师们的学习观和儿童观的产物。这些不同的观点又会引起教师产生不同的言行,“教师的言行会创造出一些条件支持可以引起儿童学习的对话或是扼杀儿童相互交谈、彼此倾听的机会和渠道”,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学习观,意识到儿童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他们是独立的学习者。

  作为教师,虽然我们都认同儿童是有能力的,可我们的行为和言语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在每天和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却常常会忽略这个观点。当面对能力弱的孩子时,我们往往缺乏耐心,总是不由自主的包办代替,没有给他们留下足够探索、思考、操作的时间。

  在书中作者提倡我们要跟随学习者而不是书本来创设课程,这是对我们忽视儿童的深刻提醒。“只有在真实的生活经验情境中,儿童才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开展大班社会活动《兄弟姐妹是一家》前,我对孩子们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宇宇刚去过大草原,可去的时候并没有真正遇到过赛马节,因此我在活动中认识蒙古族的.部分中增设了观看赛马的环节。

  当赛马的视频播出后,立刻引起了宇宇的兴趣,他显得非常兴奋,因为宇宇对蒙古包、摔跤、骑马等蒙古族人的生活特色印象深刻,有一定的前期经验,所以他看边主动向同伴们介绍了很多自己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

  同时也引起了他了解其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将自己的旧经验与新经验联结在了一起,从而建构了新的知识。这让我感悟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时刻关注孩子,“只有了解了儿童的先前知识与经验,你才能识别并为他们提供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经验。”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2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提到,教师经常无意识地用不同的活动把儿童的一日活动安排得太过充实,以至于儿童几乎没有时间去尽情享受并探索每个学习机会,我对此深有体会。

  我班有个辰辰小朋友,前一段时间经常往厕所跑,通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厕所有小朋友时她就去,厕所没有小朋友时,她也要在那里蹲着等一会儿,我决心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一天,辰辰提出要求小便后,我悄悄尾随其后,只听辰辰一到厕所就和佳佳聊开了:“看,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我妈妈说放学给我买汉堡吃”……我恍然大悟:原来她不是真的要小便才去厕所的,而是把厕所当成可以和同伴进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老师的干扰,能使她小小的心灵的情感得以寄托。

  我可以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她去厕所吗?不行!这样只能压抑她的宣泄,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我领悟到,平时给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太少了,才使得她们不得不到厕所去寻找自由,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平日工作中孩子们的每一次告状,每一个表情,每一回争执,每一次轻轻抚摸你的手……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孩子在向你传递着幼小心灵的需要。以后的日子里,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不受干扰的谈话时间:来园后、吃点心后、午餐后……而我也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忧伤,聆听他们的秘密,真正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创设一个健康宽松的 空间,让孩子得到充分的自由。

  瑞吉欧的教育者们把环境说成是儿童的另一位教师,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去思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学习环境应该成为充满学习、乐趣和希望的地方。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3

  《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中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在对话过程中,对话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当你进入这种学习环境中,儿童的声音是清晰的,却很难找到教师,因为他经常在儿童中间与儿童交往,倾听儿童的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而对于儿童,这种需要则更加强烈。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发言、动手、思考时,始终是那样强烈地想让老师发现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教师应学会善于倾听幼儿的一切表现。

  我喜欢主动走近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和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许多童言趣语,这些童言趣语不但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也让我从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为他们提供适时、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我始终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并不时用信任的眼神去鼓励他们。倾听,不仅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想法的机会,还是我进一步了解每位幼儿的基础,并为我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由于幼儿的认知结构、能力、经验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活动中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构想与行为。

  于是,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我总是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观点,并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倾听成为我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必要手段。我想,幼儿虽小,但他们却是一个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只有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才能了解他们的心思,走进他们的心灵,从而提高教育的适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4

  丽萨.波曼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首小诗《我希望》,诗中这样说到“我就是那个忧伤的孩子,一直在黑夜里唱歌。我希望有人听见,并且在我耳边,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赶跑恐惧和惊慌。牵着我的手,轻轻的带我回家。”让我似乎听到了孩子的的心声,他们在呼唤成人的温暖与呵护,呼唤成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成人的支持与关爱。在每个孩子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一个神圣的使者,老师的话有时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圣旨。当孩子忧伤时,老师一句轻轻的宽慰的话,就能让孩子转变心情,开心很久很久,这就是单纯的孩子。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总是要求孩子认真听,仔细听,那么作为老师的我有没有好好听孩子的话呢?在这本书中的第四章“促进对话”中提到了有效的倾听对学习和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教师有效的倾听儿童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认真的听了,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在我们班有个叫辉辉的孩子,很调皮,平时班里只要有什么事总有他的份,例如:洗手时玩水把水泼在镜子上,泼在同伴的身上。户外活动时把所有的器械都拿出来之后又跑开了,等等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有一天吃过午饭,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中散步,孩子边走边在我的引导下,观察着种植区的植物,在孩子们都在为看到自己种的.花生长出苗了而兴奋时,一阵不和谐的争吵传来了。

  我一看又是辉辉,正握着拳头,面红耳赤的和旁边的明明争论着,当时我就来气了,呵斥住了辉辉,辉辉很不服气的放开了拳头,跟着大家回到了教室,之后我就安排孩子们午睡,看着辉辉还是气呼呼的样子,我决定和他好好的聊一聊。于是就有了一次平等和谐的对话,也就是这样一次对话,让我重新审视了辉辉这个问题孩子。在谈话中,我知道了一些事情的真相,原来散步时辉辉看见有一颗花生露在泥土外面,就想用手把花生埋到土里,明明偏说他把花生挖出来了。而之前发生的诸如玩水的事,辉辉说是想给镜子洗洗澡的,不小心才会弄到同伴身上的。因为每次老师都会在小朋友面前凶凶的批评他,所以他不愿意说,而这次的对话,没有其他人在,他觉得很轻松。

  看来一些孩子平时可能是调皮了些,但他们也不是每次都无理取闹。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一个无心的批评会给孩子留下永远的阴影。老师要做的不是盲目地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地听听孩子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做孩子心灵的呵护师,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吧。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5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6

  在这次读书心得活动中,我学习了《老师,你在听吗?》,书中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当儿童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和同伴就成为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儿童获得依赖、信任、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源泉。教师的倾听与支持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地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

  书中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小事例。一次在一节集体活动中,发现彬彬和阳阳在悄悄讲话,两人讲的很投入,甚至忘了这是在上课。活动结束后我将彬彬和阳阳叫到身边,问起了他们聊天的话题,原来彬彬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奥特曼玩具,并说下次带来和阳阳一起玩。

  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像这样的聊天经常会出现,而且都是孩子们很感兴趣,愿意聊的话题。有时我们常会嫌孩子们太吵,总是想让他们安静下来,忽然我意识到是不是我们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太少了,所以他们连上课时都忍不住想和旁边的好朋友聊上几句。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得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

  例如:1、来园和离园时,周一早上孩子们会很开心地告诉同伴周末爸爸妈妈带他到动物园玩,看到了老虎、狮子等动物。还有的会告诉老师和同伴爸爸给自己买了一辆遥控汽车等。2、在一日生活中,课间自由活动是孩子们自主交谈的重要时间,为促进儿童的自发型对话,教师千万不要占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孩子们安排足够的交谈空间,而不是匆匆忙忙的。3、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孩子们要参与到互相对话中去,才能很好的游戏或者告诉同伴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孩子会从自发型谈话中成长,这些对话发生在理发店的交谈中、娃娃家的相互协商中或是点心店的买卖中等。教师要让孩子有时间去进入以上这些情景,为孩子提供足够的不受干扰的时间,孩子需要时间去互相谈论他们的想法和发现。

  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7

  在阅读《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题目时,我就在想:我有在听啊!可看下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所认为的听真的很片面。有时可能也就是听一听,而不去听完之后想一想。其实在孩子话语的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想法,只是我们没有带着心去倾听。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说话会零散、混乱,所以我们在倾听幼儿讲话时,更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在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经验?什么感受?”,要“会听”。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中第四章“促进对话”章首所引用的一位60岁教师与一位7岁孩子的话语:“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此耻。”“当我们重要的事情要开班会时,她总是倾听,而且她问的正是我们所想的问题。”在第四章里作者强调了教师有效地倾听幼儿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她认为只有倾听,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这种倾听是有目的地“倾听”,强调与“听”的区别。她说倾听不仅要听孩子的声音,还要去理解孩子的话语的含义,即不仅要听其声,还要听其意,要用心灵去倾听。在阅读与反思中,对于倾听的理解不再是那样的狭义了,深感倾听的重要性,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倾听,通过倾听来促进教学的有效。

  老师是施教者,总是有点“高高在上”,所以我们更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更应以赏识和期待的态度来倾听孩子,更要表现出一种对孩子话语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除了要心中有目标,更要眼中有孩子,耳中有孩子的`心声,用心地听孩子的信息,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孩子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耐心地倾听中去理解孩子话语的内容与孩子真实的想法。

  其实这本书还能再回味下去,但是归终结底,借用书中所说的:“孩子的语言正处于发展之中,或许他们的母语与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中的主流语言不一样。”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读。或者说更要用心灵去倾听。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8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习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习。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我们班的两个孩子的'对话。

  幼1: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了,幼2:我也去过动物园的。幼1:你有没有看到大河马?幼2:我看到的,我还看到长颈鹿呢。幼1:动物园里有好多动物,你说大老虎会咬人吗?幼2:不会的,我爸爸说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老虎不会随便咬人的。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尝试新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局限的做法,通过和同事对话,可以从其他的视角拓宽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9

  《老师,你在听吗》在书中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为耻”,这让我们深切的感悟到创设对话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这种对话的学习环境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采取有效的策略。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孩子对话的正确解读。

  丽萨·波曼女士告诉我们要获得一次对话意义,尽管方法有很多种,但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以开放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儿童的语言,而且这种理解是整体的而非独立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对话的理解都可能随时间、观点等不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是永远固定不变的,所以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如我们中班曾经来过一个叫洋洋的插班生,他不太会说话,经常动不动就哇哇大叫或者往地上一躺。刚开始时觉得这孩子比较任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感觉到洋洋之所以大吼大叫,可能是边上的孩子影响干扰了他的活动,引起了他的不满情绪,而他的语言发展又明显比同龄伙伴缓慢,不能清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而产生了烦躁的情绪,想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达到目的。随着对洋洋的看法的改变,我们采取的教育措施自然而然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像刚开始那样以为孩子仅仅是任性所致,而反复提醒洋洋,让他不要吵闹,不要躺在地上,以免着凉和弄脏衣服,并用小五星及时鼓励。而是主动观察、耐心询问,了解他的所需所想,满足孩子正当合理的需求。

  而将对话看成是一个整体,保持对话的`整体性,是因为每个说话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们的对话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予孩子观点应得的尊重和关注。作者还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些解读儿童语言的策略,包括可视化、自我提问、联系儿童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整合信息等方法。如天天自己给植物浇水的小宇,一天跑过来这样问我:“老师,我们的植物是不是让阿姨浇水?”我联系他先前的经验,想到他之所以会这样问,可能是他今天忘记浇水了,在暗示老师他要去给植物浇水。自我提问法让我们尽可能地提出更多的问题,拓展思维,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孩子话语的意思。

  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逐步审视自己在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学会解读儿童的对话,不断反思,为日后的探究提供足够的洞察力和可能性,真正成为一名倾听式、对话式的教育工作者。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0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本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讲了“一日对话活动安排”,文中既讲到了如何利用“来园与离园”、“点心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来展开自发性对话,也讲到了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找准时机开展促动型对话,让师幼、幼幼间有充分对话的机会。

  审视自己的教学,一日生活似乎真的被排的满满的,几点到几点干什么,每天都是规定好的。虽然师幼、幼幼也有交流,比如:早晨幼儿会告诉我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会简短的'和他们聊一聊;每天上午都有“晨谈”,和幼儿谈论最近特别有趣或需要注意的事情,幼儿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平时幼儿有什么问题或疑问都会耐心解答;游戏中通过与幼儿对话引导幼儿更好游戏,帮助幼儿解决矛盾……

  但是,我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有时只是满足回答幼儿问题,不会和幼儿一起讨论,去深入探究。比如:早晨幼儿来告诉我,“老师我穿了新衣服!”,我会说很好看,会问他谁买的。然后,我会考虑到现在是晨间游戏环节,草草几句后就会“催促”他赶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吧。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似乎老师的职责就是赶紧让孩子加入满满当当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玩、去学,根本想不到停下来大家聊一聊。

  不但师幼对话没有充分挖掘,幼幼互动的机会就不多。因为平时除了游戏时幼幼交流较多,其他时候几乎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比如:有时学习活动前我在发学习材料,会让幼儿耐心等一会,因为感觉就一点时间,如果他们一说话就很很疯、很吵,再要让他们安静下来学习又要多花一些时间了。有小朋友如果讲话大声还会对孩子说不要讲话,没有问孩子在说什么就否定他们对话的行为了。还有很多类似情况,教师常常要求幼儿休息不要讲话,或者引导孩子去操作、完成任务,也就不自觉地就影响了他们聚在一起对话的机会。

  看了这本书,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孩子想表达是好事,应创设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的机会,鼓励孩子与老师、与同伴多交流,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方式。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1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是由美国教育工作者丽萨。波曼女士所着。书中共有八个篇章,分别为《学习与你的儿童观》《教育环境中的对话》《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促进对话》《收集对话》《解读对话》《倾听处于语言发展中的儿童》《有目的地运用对话》。

  第一章向我们讲述了理论学习下的教师儿童观,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儿童观,正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样,他们不同儿童观的产生原因是因为理论理解的不同,所看到的事物和现象也会不同。

  第二章阐述了开发儿童思维、支持儿童学习的对话的特征和类型。

  第三章讨论了学习环境和课程设计的.问题,并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比如环境的空间布局、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材料组织,以及促进儿童对话最有效的学习情境等等。这些鲜活的案例正好给我们一线教师献上良策。

  第四章种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故事,向我们阐述如何引导儿童小组学习、向儿童提问、挖掘儿童对新知识和新经验的理解以及组织对话的策略。

  第五章则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收集对话的内容、收集对话的方法。

  第六章介绍了解儿童对话、理解儿童产生的想法的策略。

  第七章主要讲的是某些儿童不善于表达,那我们教师该如何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

  第八章讨论了一些利用对话的方法,和家长交流,和儿童分享,以及指导你的课程设计的方式。书中列举了通过儿童的游戏、绘画、建构作品、对材料的探索、区角操作和深入对话等多种方式来拓展思维的例子,将学习理论与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本书想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把握对话的实际、创设对话环节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2

  “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这是出自于《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的一段话。在日常繁琐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老师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时,教育的方法和实施才会更加有效与科学。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科学的儿童观,将自己的理念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学习与你的儿童观”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观点与我发生了共鸣:

  第一,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这个观点中最突出的`几个字是“主动建构”,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为了“便捷”,实施了所谓的“主动”学习活动,以便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但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学习。事实上,主动建构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兴趣、教师的语言、教育环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尝试自己的想法,从思考中、实验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自身经验的建构。

  第二,学习始于先前知识

  幼儿的学习并非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戏中超市、医院、娃娃家等,幼儿先前对这些区域、材料、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材料和环境的辅助,幼儿会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儿已有能力或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三,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

  学习并不是凭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经验。“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学习的真实性和社会性,例如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对于喝光牛奶的包装袋、班级水龙头水流的大小等现象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亲自动手摆弄,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发现,积累经验,这时的学习才是真实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学习,幼儿才会更有兴趣去探知与学习。

  科学的儿童观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多元发展的平台,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快乐学习的经历,促进幼儿自主构建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同时,科学的儿童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更好地贴合实际,指导实践。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习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习。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我们班的两个孩子的对话。

  幼1: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了,

  幼2:我也去过动物园的。

  幼1:你有没有看到大河马?

  幼2:我看到的,我还看到长颈鹿呢。

  幼1:动物园里有好多动物,你说大老虎会咬人吗?

  幼2:不会的,我爸爸说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老虎不会随便咬人的.。

  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尝试新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局限的做法,通过和同事对话,可以从其他的视角拓宽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4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城厢镇幼教中心梅园幼儿园 张瑶《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什么是倾听呢?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而在幼儿园,倾听是幼儿学习与他人交谈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它是幼儿学会谈话的第一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在当今的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长们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先天具备的,不必刻意去培养,读后感《《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听孩子的'要求,孩子们却不重视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使幼儿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的幼儿只顾自己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没有听同伴回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现自己而打断别人的话;还有的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学会倾听”成为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倾听对方讲话”,而学前期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倾听能力的最佳期,因此我们要利用一些机会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利用“听辨错误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说“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等错误语句,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让妈妈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爸爸,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5

  《老师,你在听吗?》第七章,让语言发展中的儿童加入对话这一节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叫劳拉,6岁。她拒绝和学校中的任何一个人说话,包括他她的老师、同学。但是她在家绝对是一个爱说话的孩子,她在家里会经常和家人说起学校的事情,而且每天早晨都乐意来学校。在学校的休息或午餐时间,她也会和其他小朋友在教室玩耍。但是在学校她就是不开口说话。

  她的老师没有抱怨,采取了“接收现在的劳拉”的策略……突然有一天,劳拉第一次在班级中讲话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突然瞥见劳拉的小手高高的举在半空中。我是多么兴奋,我努力克制自己,等到正在说话的小朋友发言结束之后,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转向了劳拉。她给了我一个很简单的回答,接着我们继续我们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似乎也明白这对于劳拉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脸上的表情来为劳拉的表现感到高兴,而不是用一种让劳拉不知所措的过分激励的方式。”从那天开始劳拉并没有奇迹般地在学校的任何时间都开口说话,她依旧保持她的安静不语,但是她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由自在,并且偶尔会用语言和她的同伴分享她的想法……

  我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我们班的小C,他长得人高马大,他也是这样一个不爱讲话的.孩子,每天早晨来园见到老师、阿姨是他最尴尬的事,因为他很不愿意说“老师早!阿姨早!”他喜欢一个人看书,看书的时候会自言自语,但是一旦有人走近他便不再发声。他很要好,每次老师布置的手工、绘画都力求完美,因为动作慢常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于是大哭大闹。当他有求于老师的时候,也常常拽着老师的衣服,用手指着某件物品让你猜测,如果你领会错了他的意思,便又是一场疾风暴雨。

  大班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个月里,他没有发过一次脾气,阿姨说小C长大了,进步了。可是恰恰相反我却多了几分担心,因为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没听见他的一点声音,哪怕是哭声。我多么希望小C像劳拉那样突然有一天也能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或是主动跟老师,同伴说话呀!

  我能为他做些什么?这是我目前需要明确的事。他喜欢看书,他对汉字认读感兴趣,在这个时候跟他交流汉字也许会更令他舒服、自然。重要的是可能要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如:亲切的态度、积极地鼓励性的回应以及对他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信任,能让他渐渐找到安全感,然后慢慢地参与到对话中。

  不管这些对于小C来说是否有效,我必须尽力去尝试。我相信:要有耐心,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成为有学习成就的一员;我也相信有付出一定有回报!我静等着花开的美妙瞬间!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相关文章: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1-17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1-07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4-30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4篇01-07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4篇01-17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9-0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4-17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4-30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6-16